內媒:手機App存在竊聽語音技術 市民個資或有洩漏風險
現今科技愈來愈發達,智能手機更成為大家的必須品。不過,有專家發現手機App存在竊聽現象,再次引起市民憂慮個人資料或會洩漏。
內地《紅星新聞》報道,經專家測試發現,假如手機用戶經App發送語音,當手鬆開後,錄音事實上仍在繼續。技術人員將語音數據導出後,經過核對,證實當App偷聽測試程式運行時是可竊聽;當App偷聽測試程式退至後台,或者在手機處於鎖屏的情況下,錄音會持續一段時間後自行終止,而不同的手機操作系統,鎖屏下持續錄音的時長略有不同。
專家指出,手機App確實存在竊聽語音的技術可能性,但目前尚未發現有App會將語音短訊上傳後竊聽。
近年來,不少市民都反饋疑似遭遇手機被「竊聽」,比如當自己在App上與朋友以語音提到某商品後,常用的某款購物類App就會出現同類商品資料推薦。顯然,若自己本來私密的訊息被App「竊聽」,甚至作為推銷資訊所需的數據加以分析,就已經屬於侵犯用戶的私隱權益。
據了解,2019年,Apple語音助手Siri就被揭偷偷上傳用戶語音,宣稱是為了提高Siri的服務能力,通過Siri的自我學習方式,讓Siri知道用戶需求。由於用戶民憤洶湧,Apple最終表示在預設情況下,將不再保留與Siri互動的音頻錄音,而是分析電腦生成的文字記錄,同時用戶可選擇是否提供錄音給Siri分析。
事實上,隨着大數據技術的流行,愈來愈多企業希望能通過掌握用戶數據作出行為與需求分析,從而為商業轉化提供重要參考。對於企業而言,掌握的某個用戶數據維度愈細分、數據量愈多,就愈有可能對其消費偏好進行分析和預判。若不法分子或黑客以此竊聽用戶語音中的私隱資料,可能對國家安全和個人私隱帶來不可估量的威脅和損失。
內地對於用戶私隱保障的管理強化,已經明確要求App獲取用戶包括語音在內的相關資料需要事先授權同意。不過,部分App設置冗長複雜的私隱條款,利用用戶沒時間精力或者受知識所限,無法充分了解其中涉及個人私隱的內容,從而誤導用戶「同意」企業聽取用戶語音等。
對此,有關部門需加大監管力度,比如盡快就此展開專門技術研究,進一步對手機App竊聽用戶語音的技術可能性進行全面檢測,並抽檢市面上常用App,對違規企業進行相應處罰。此外,不斷加強對企業包括竊聽語音在內的侵權現象治理,從立法層面加大違法成本。
(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