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內媒調查揭近4成市民不想用 逾7成受訪者憂數據洩露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內地成千上萬的CCTV 監視器配合人臉識別系統,成功幫助當局建構了大型的數據系統,但公眾對此的態度又如何?
內媒《南方都市報》旗下的智庫周四(5日)發布了《人臉識別落地場景觀察報告(2019年)》,顯示在個人訊息洩露頻發的態勢下,超過7成的民眾對網絡運營者的安全保障能力存有疑問,擔心人臉數據洩露。

人臉識別系統在內地得到廣泛應用。圖為浙江嘉興桐鄉市的高鐵站,旅客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站。(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缺乏隱私政策成常態

據研究員介紹,他們在實測中發現,許多場景的人臉識別設備沒有提供隱私政策或用戶協議,公眾無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使用。關於人臉數據怎樣存儲、是否能刪除等關鍵問題,部分設備沒有進行任何說明。而在一些設置了人臉識別攝像頭的商場內,消費者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會被拍攝。

報告數據顯示,在公租屋、交通、校園、商場等場景下,都各有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簽署隱私政策,或不清楚是否簽訂了隱私政策。這意味一旦發生資料洩露,用戶難以要求網絡運營者提供合理的處置或救濟措施。此外,4成以上的受訪者不知道自己的人臉數據怎樣被儲存,另有83.37%的受訪者希望系統運營者為自己提供查看或刪除人臉數據的渠道。

報告並特別指出,人臉識別產品或服務的廠商在宣傳時常常主打「無感」,即用戶沒有感知。對於數據的收集者和使用者來說,「無感」也許是件好事,但對於用戶來說是一種技術不公。報告認為,在商業場景下,人臉識別系統的運營者應該探索設置有效的「勾選同意」方式,徵得用戶的知情同意。

人臉識別科技在內地監視系統中起到關鍵作用,並成為官方執法一種方式。圖為沈陽的「行人闖紅燈人臉識別曝光台」,電子屏上顯示的圖像是對闖紅燈的行人進行處罰。(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逾7成市民擔心「人臉」洩露

報告同時顯示,在各個場景下,認為有了人臉識別更安全的受訪者均占6成以上。但在個人訊息洩露頻發的態勢下,公眾對人臉識別也存在隱憂。有3000多位受訪者列舉了擔心的理由,包括人臉訊息公開無法加密、人臉訊息綁定了一系列與金錢有關的賬戶、不確定數據管理者是否能合法地收集使用、擔心系統技術不完善被黑產盜用等。

而在有關的安全隱患中,79.31%的受訪者擔心系統運營者安全能力欠缺導致人臉訊息洩露,65.17%的人擔心換臉影片等網絡虛假訊息增多,49.57%的人擔心不法分子利用偽造訊息實施詐騙或盜用。

近4成受訪者不願意使用人臉識別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方式相比,不願意使用人臉識別和更願意使用的受訪者占比為39%和 41.11%,二者佔比基本持平,另外有19.89%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73.76%的受訪者希望能自主選擇使用人臉識別還是傳統方式。

在個人訊息洩露頻發的態勢下,公眾對人臉識別也存在隱憂。圖為北京考生經過人臉識別系統確認後進入考場。(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如何防範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

英媒BBC的報道曾引用牛津大學中國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意見指,過去針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批評,常集中在企業對於數據遭受盜竊、黑客入侵和濫用的擔憂。 但現在,愈來愈多公民似乎開始批評政府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追蹤人口。

報道同時提到北京師範大學法學教授劉德良的看法稱,人臉識別的負面性被過度炒作。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能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並不會對人們造成甚麼傷害,真正威脅到個人訊息安全的是對於人臉訊息的濫用。

而在此次的報告中,70.49%的受訪者認為應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60.72%的受訪者認為要加強相關立法,還有43.7%的受訪者認為應限制人臉識別的使用場景。

因此報告最後亦建議,政府不妨對不同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進行利益衡量後,確定人臉識別應用的使用必要性和使用範圍。一方面,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明確企業的從業資質與行為規範;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問責制度,明確處罰構成要件、處罰標準,從而最大程度地防範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

(南方都市報/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