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海水稻」名不符實 大規模發展灘塗種植缺乏現實性

撰文:王兆陽
出版:更新:

據媒體此前報導,廣東農業科學家陳日勝發現了「海水稻」,而後,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進行海水稻品種區域測試,預計這種海水稻可以在2020年大規模種植。海水稻種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不過,中國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日前發表了《鹽鹼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討論》一文,文章指現在所稱「海水稻」灌溉用水80%以上是淡水,實際上是一種耐鹽品種,並非用海水灌溉,其大面積灘塗種植也比較困難。

去年9月,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對「海水稻」進行收割取樣。(新華社)

凌啟鴻在文中指出,中國已積累了豐富的鹽鹼地種稻經驗,最基本的條件是引淡水灌溉洗鹽,他認為目前水稻耐鹽育種取得突破性的創新發展,但尚不能改變鹽鹼地種稻還必須靠淡水灌溉洗鹽這一基本規律。其次,實現灘塗鹽鹼地開發種稻,必須以建設長距離輸送淡水灌溉工程為基礎,淡水需求量巨大,工程巨大,時間長,因此,實現大面積灘塗種稻較困難。

去年以來,有媒體報導了青島海灘上種植的「海水稻」產量達到最高畝產為621公斤的消息。因此,有專家認為,有了「海水稻」,中國的沿海灘地可以開發成為新的商品糧基地,糧食安全有了新的保障。更有專家測算,如果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

但在幾十年從事水稻栽培研究以及鹽鹼地種稻實踐的凌啟鴻看來,耐鹽育種可以節省鹽鹼地種稻灌水少部分的成本,確實是一項先進的科技成果。但發展鹽鹼地種稻,切不可忽視大量淡水灌溉洗鹽這一最基本的條件,耐鹽育種僅是一項配套的措施。對發展鹽鹼地種稻,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過分樂觀。上億畝大規模發展的灘塗種稻,是一個長期的理想目標,缺乏現實性。

據介紹,對於把土壤含鹽量降至0.2%以下的指標,揚州大學農學院戴其根教授也曾做了研究驗證,用含鹽量0.3%的水栽培水稻,參試品種均未能正常生長。因此,將含鹽量控制在0.2%及以下,是現有水稻品種正常生長的必要條件,也是淡水灌溉洗鹽地開發種稻的必需條件。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