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一刻話你知】《我不是藥神》真有其人:代購印度仿製藥被起訴

撰文:江川
出版:更新:

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好評不斷,故事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真實的主角因為得了白血病卻沒錢買外國抗癌藥,轉而尋找印度仿製品,併為其他病人代購,卻因此而犯上官非。

內地近日有套叫做《我不是藥神》的電影大賣,故事講述主角助病人代購由印度仿製的抗癌藥,價錢只是正版六分之一,為主角帶來商機和種種奇遇。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真實的主角陸勇患有慢粒性白血病,要服食進口抗癌藥「格列衛」,但因藥物太貴,服食兩年後負擔太大,於是從印度買來仿製藥,並且向其他病人推介。不過他沒有利用代購去賺其他病人的錢,過程中亦沒有電影般,那樣有喜劇成份。

由於買印度的仿製藥要經信用卡網購,加上部份病人不懂如何購買,於是陸勇就代購,但卻因此而被指銷售假藥被捕,後來幸好有數百名患者聯名上書,最終也獲檢察機關撤銷起訴。

案件加快內地的醫療體制改革,同時加快審批國外新藥的流程,更多的抗癌藥被納入醫保範圍,而今年5月1日起,絕大多數的進口抗癌藥將不再收關稅。不過亦有評論認為藥物的零售價未有降低,病人未真正得益,而且購買海外仿製藥是否合法,仍然有灰色地帶,病人的訴求仍然需要更多關注。

明明能造福多數人卻屢被質疑:集採仿製藥怎麼取信於民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針對農曆春節前上海、北京的三甲醫院主任醫師質疑集採仿製藥療效引發的輿論風波,最近國家醫保部門、藥監部門在調研之後列舉和分析被質疑的降壓藥、麻醉藥、瀉藥,一一作出反駁。國家醫保部門、藥監部門回應道:「此次關於『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說法,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關於這點,最初引發質疑風波的上海、北京的三甲醫院主任醫師確實未能提供臨牀數據支撐。

然而面對國家醫保部門、藥監部門的回應,不少人並不買賬。國家醫保部門、藥監部門的回應主要基於臨牀研究成果和藥品使用記錄的比較分析,而質疑集採仿製藥的聲音主要限於醫生或患者的經驗說法。頗有意思的一幕是,當為集採仿製藥辯護的分析者大談科學、臨牀研究成果時,不少質疑集採仿製藥的人卻大談國情,倘若時空一旦轉換,不少質疑集採仿製藥的人又會以科學論述來反對國情論述。

為何會這樣?答案是集採仿製藥之爭背後確實同時包含科學和國情的兩個層面。尊重科學是現代社會應有的態度,但不能忽略的現實是,運用科學離不開具體的人。

國家醫療保障局。(視覺中國)

僅從科學和應然層面來說,仿製藥、集採藥非但沒有療效問題,反而能造福多數人。因為所謂仿製藥,原意是仿製那些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原研藥,故能在不影響藥品療效的前提下帶來藥價的下降。所謂集採藥,指國家醫保部門通過大規模採購來以量換價,能起到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藥價之效,是非常必要而又明智的舉措。

但這並不意味着仿製藥和集採藥不能被質疑,因為從現實層面來說,能造福多數人、價格實惠、合乎科學邏輯的仿製藥、集採藥在研發、審批、生產銷售過程中未必不會存在弄虛作假、尋租、以次充好的問題。不能忽略的現實是,藥品研發是一回事,審批是一回事,生產銷售過程又是一回事。哪怕藥品的研發和審批環節經得起檢驗,不代表生產銷售過程萬無一失,因為人不是天使,容易受貪慾的驅動。

這其實是一個普遍問題,雖難以徹底解決,但通過有效的監管和監督能大幅改善。這就包括既要求醫保部門、藥監部門能有效監管仿製藥、集採藥的研發、審批、生產銷售過程,確保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能保質保量地生產出來,又要求強大的民主監督、社會監督,能防止醫保部門、藥監部門、藥企的作假和尋租。只有確保仿製藥、集採藥的整個過程都在監督的陽光下運行,才能最大限度取信於民。

工人在河北省一家制藥企業的車間生產線上工作(2018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

最近,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表示:「實行健保制度的國家或地區都用集採,由職業藥劑師按療效和價格決定採購什麼藥物。既是藥劑師的專業決定,也有監管機構嚴格監管藥物的質量或療效。出售無效、有毒及質次的藥物會被刑事追究。集採作為制度設計並沒有問題,關鍵在執行。」這裏說的「關鍵在執行」相信指的是集採藥的研發、審批、生產、銷售過程都能被有效監督。

基於以上分析,在看待集採藥風波時候,切忌以偏概全、上綱上線。集採藥、仿製藥包含複雜的研發、審批、生產、銷售環節,得具體分析是哪種集採藥、仿製藥療效不行和什麼環節存在疏漏,而不應該「一棍子打死」。自古以來,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弄虛作假、尋租的問題都是存在的,理當下大力氣解決,但不能無限泛化,不能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籠統以為集採藥、仿製藥的療效不行。

同樣道理,上海、北京的三甲醫院主任醫生髮聲質疑集採仿製藥的療效,是言論自由、社會監督的體現,醫保部門、藥監部門應該秉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整個社會應該予以包容、鼓勵,不能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無端指責醫生髮聲的動機。

2018年上映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切實推動了中國醫療改革的步伐。(電影劇照)

無論何時,藥品有兩個問題最重要。第一,藥品的安全和療效永遠是第一位,不能保障安全和療效的藥品,無論多麼便宜,都沒有意義。生命健康權是基本人權,保障藥品的安全和療效是醫保部門、藥監部門的頭等大事。

第二,在為民眾提供選擇進口藥、原研藥、仿製藥、集採藥的自由空間的同時,要鼓勵發展仿製藥、集採藥。人類悲歡未必相同,當不少人情緒激動地大談進口藥、原研藥的時候,卻有大量普通人為吃不起藥發愁。多數人都是收入不高的普通人,他們一生中多數時候估計吃的都是仿製藥、集採藥,他們的聲音、訴求同樣應該得到傾聽和滿足。

進口藥、原研藥與仿製藥、集採藥不是二元對立關係,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係。增加進口藥的供應、發展原研藥,是藥品創新的關鍵,是仿製藥能夠產生的前提;發展仿製藥、集採藥是造福多數吃不起進口藥、原研藥的普通人的關鍵舉措。有數據顯示,美國、日本的仿製藥處方佔比分別高達90%、80%。連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日本尚且有那麼高的仿製藥使用比例,何況是最大發展中國家、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的中國,尤其應當鼓勵仿製藥。

總而言之,在保障民眾有自主選擇進口原研藥自由的同時,讓科學家、醫生安心從事藥品的研發和臨牀試驗,不斷提升國產原研藥的數量和療效,讓醫保部門、藥監部門有效監管仿製藥、集採藥的研發、審批、生產銷售過程,鼓勵藥企同行、媒體、大眾進行社會監督,共同確保仿製藥、集採藥的安全和療效,才是根本之道。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