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影評】真人真事改編 凸顯社會問題的中國深度電影
《我不是藥神》(Dying to Survive)太中要害,它在國內超過三十億票房,好評如潮,獲獎無數,連台灣的金馬獎也褒揚;終於在香港公映了,我急忙去看,全神貫注,高興地把整部電影看完,監製及演員徐崢也成為我的偶像。過去數年,我們都對國內電影失望,《我不是藥神》絕對重新使你喜歡「刨冬瓜」電影!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撰文:李偉民
《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對白:「世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我認為中國電影也有一種病,叫做「富病」:從前,國內仍然貧困的年代,許多電影反而「由心出發」,它們很有深度,到了國家富裕了,多人看電影了,但電影水準卻大倒退,庸俗、矯情、草率的橋段,比比皆是,誰願意再花錢入電影院,結果觀眾(包括香港觀眾)都跑掉,國內電影在香港的票房,往往只有慘淡的數十萬元以下。
看《我不是藥神》,不是為了追求藝術成就,不是為了欣賞技術特效,是享受一部「人打動人」的作品。我們電影行內有一句話「劇本,即是一『劇』之『本』」,劇本爛、毫不認真、不合情理,當然惹人反感,你看,《我不是藥神》的劇本多吸引,它充滿社會性、戲劇性:老程原本是個失敗者,因為人們都改吃「偉哥」,他的上海「印度神油」店,快要倒閉,此時,太太瞧不起他,要申請離婚,偶然,在機緣巧合下,他代理了印度的仿製藥「格列寧」,這一種藥可以控制白血病,正貨入口的格列寧藥,一瓶四萬元,老程的仿製藥只賣三千元一瓶(後來,為了救人,老程寧願補貼病人,把藥價降為五百元一瓶),協助他賣藥的班底,都是「騎騎呢呢」的低下層,有跳脫衣舞的中年阿媽慧慧、豬場雜工的「小金毛」浩子、古怪瘦弱宅男叫阿呂、還有樂意犯法的老牧師。他們賣「假藥」給吃不起正版貨的窮人,每年救活數千人,可惜樹大招風,警方打算鏟除這班壞分子,而帶隊偵緝的,正是老程的舅仔小勇,他如何忍心向這群「慈祥壞分子」下手呢?另一方面,有一個賣假藥的販子叫張老闆,為了維護生意利益,誓要把老程捏低……
好劇本最可貴的地方是人情味,角色和角色之間,又充滿戲劇矛盾:老程搞不清楚他自己是窮病人的吸血鬼,還是他們的救命恩人?張老闆痛恨老程把他的生意拉走,卻又尊敬老程救弱扶貧的為人!警方要捉拿老程,但是千千萬萬的病人在哭訴:「抓了老程,等於斷了我們的活路,我們不想死,我們要活下去。」但是執法者,怎可以包庇犯法行為呢?而老程身邊的四個幫兇,賺到錢後,當然生活改善,但是終日擔驚受恐,怕有坐牢的一天!
這電影背後,指出法律的矛盾,更引發觀眾的深思:藥在中國,其實可分四類,第一類是藥廠原裝生產,經過合法進口的,可是這些藥由於是獨家經營,天價售賣,數萬元一瓶,小市民如何負擔呢?第二類是「水貨」(有些國家,水貨是合法的),這些產品是真的,可是沒有經過國內的代理入口,第三類叫「仿製藥」,例如在印度,仿製原廠藥,是受到政府默許的,於是老程把這些藥,帶進中國,第四類是亂來的,即生產一些吃壞人的冒牌藥,但是在法律上,後面的三類,皆視為「假貨」,它侵犯了關稅、版權等等法例,而「法大於情」,違法者,會被監禁數年至十數年。
大家都說這部電影是「火熱神片」,此話不虛,因為沒有人猜到,雖然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但是題材真的非常偏鋒,誰有膽創作?有膽投資?有膽去參與?特別在討論國內的醫療環境,是否「病向『錢』中醫」的時候,只有「神」級的創作班底,才敢冒險。
新銳導演文牧野才三十來歲,表現極為出色,拍出強烈的節奏感,而且條理分明,該輕快的輕快、該傷感的傷感、該漂亮便漂亮的畫面、該烏瘴便烏瘴的鏡頭。更難能可貴的,是一群好演員,如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王硯輝等,在年輕導演的安排下,竟然「各有各精采」,他們演得真實和動人,觀眾以為在看紀錄片。而我覺得文牧野獲得新晉導演獎項,是因為他真的把「要命便不要錢,沒錢便別活命」的社會問題,拍得情款款、活生生,洋溢着對低端人口的關懷。
電影的幽默感也很知識分子,如老程賣假藥,賺了點錢,便發財立品,要看「個人的資本主義論」的書本。老程沒唸書,卻拋書包:「基督說,救人一命,勝做七級浮屠」,旁人說:「那是佛祖說的。」
最後一讚的,是演員為了演活角色,他們都幾乎沒有化妝,「裸」上鏡,面上的黑頭、污漬、豆豆,完全暴露出來,有別於一般電影,窮等人家,也會塗上一層厚厚的脂粉!
中國電影的出路,必須自創,有民族特色,不可跟隨美風、韓風、港風,如果電影失去自己的創新性、內涵、時代感,終於只會失敗收場。
香港近來的新人類電影,除了《一念無明》和《逆流大叔》,讓觀眾看得暢快,其他大多數的,粗疏甩漏。為何年輕電影人,一出道,江郎才盡!是思想不給力?還是訓練不足?當中國電影也有跡象重回正軌,香港電影仍然叫人失望,又如何改善呢?他們常常叫香港政府想辦法,但是求人不如求己,當政府已把援助電影額度加大至十億元,香港業內人也得想想辦法,創作人也得想想辦法。如果有印度仿製藥可以救救,恐怕也值得買點回來試試。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中國電影「吃藥好了」,三十億的《我不是藥神》:香港電影的十億可否變藥神」】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