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小學課文「外婆」變「姥姥」引爭議 網民:我要保衛「外婆」

撰文:王兆陽
出版:更新:

外祖母在中國各地口語中稱呼各異,廣東話多稱之為「婆婆」,閩南話多用「阿嬤」或「外嬤」,江浙滬多以「外婆」稱之,而在華北則多稱「姥姥」。日前,有上海市民發現,當地小學教材中對於外祖母的稱呼竟由本地常用的「外婆」換成了華北地區常用的 「姥姥」。
很多上海網友指,以前的教材仍使用「外婆」這一稱呼,如今將「姥姥」堂而皇之當作「普通話」教授小學生,難以接受。對此,上海教委稱,「姥姥」是「普通話」,而教材出版社則稱,教材改變稱呼是為了讓小學生認讀「姥」字。不過,對這個解釋,不少網友並不收貨,有網友大呼:「我要保衛『外婆』」。

新教材(左)和舊教材(右)對比,可見「姥姥」取代了「外婆」。(網絡圖片)

本次出現「外婆」、「姥姥」爭議的是上海小學二年級下學期的語文課本第二十四課課文《打碗碗花》。「打碗碗花」即牽牛花,原文中,作者的外婆迷信摘下「打碗碗花」會「打破碗」,文章作者則偷偷摘花證明迷信不可信。

這篇文章入選小學生教材已有很長時間,不過,近來就有上海市民發現,最新版本教材在出版過程中,以往的「外婆」字樣全部被改成了「姥姥」。網友指出,「外婆」是吳語地區通用稱呼,換成華北常用的「姥姥」不符原文,於理不合,亦沒有必要。

上海教委21日針對這一問題曾答覆:「姥姥」是普通話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並稱希望通過這個詞讓學生多了解「祖國語言的多樣性」,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營造多元、包容、開放、和諧的社會環境」。

早前有網友貼出北京語言大學的方言地圖集,證明全國只有部分地區使用「姥姥」的稱呼。(網絡圖片)

「外婆的澎湖灣」要改「姥姥的澎湖灣」?

此言一出,激起大量網友不滿。有網友表示強行使用北方口語詞彙無益於「多元、包容」,亦有網友列出全國各地對外祖母的不同稱呼,並大聲疾呼「阿拉(上海話,「我」)要保衛外婆」。而「外祖母究竟應該如何稱呼」也吸引了其他地區如廣東、福建、山西、四川等地網友討論。網友指出,「姥姥」的稱呼僅限於部分地區,並非普通話。有網友揶揄:「難道以後『外婆的澎湖灣』要改成『姥姥的澎湖灣』?」

亦有網友查詢了《北京方言詞典》,在「姥姥」的詞條下面,發現有多種解釋:一是兒童稱老年婦女;二是反駁詞;三是用於堅決反對,有「任何人」的意思;四是指外婆。網友指出,由此看來,相較於「外婆」,「姥姥」才是真的方言。

媒體人閭丘露薇在微博上說:「叫外婆還是姥姥原本不是問題,但刻意把「外婆」改成「姥姥」,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任意更改已經定稿的文字,為了符合一種政治正確。而這種修改展現的是一種文化霸權,抹殺多元。」此言獲得很多網友認同,逾萬網友轉發。

@桃樂絲的飛飛屋:請問姥姥是誰?上海沒有姥姥,只有外婆!所謂的上海教育就是不倫不類嗎?
@我不是湯大柱:我怕我上外婆墳的時候叫她姥姥,老人家在天之靈要給我個耳光。
@蔸蔸娘:我們爭議的焦點不是叫什麼,而是教育部門這麼不嚴謹的態度與隨意的工作作風。
@不亂1991:典型的吃飽沒事幹,上海市教委都是些不幹正事的人,該做的事不做,偏偏在這些文字上挑刺,國家花錢養你們就是做這樣做事的?

出版教材的上海教育出版社21日深夜發布了聲明,聲明稱「外」、「婆」、「姥」三個字都是小學二年級識字教學的基本任務,「外」字和「婆」字在二年級此前課程中已經學習過,而前述課文之所以使用「姥姥」,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姥」字,出版社又指,關於稱謂,「外婆」「姥姥」沒有絕對的地域區分。

出版社還稱,以後在編寫教材過程中會「準確把握其充分考慮上海地域文化和用語習慣」。

雖然出版社看似「認衰」,但部分網民還是不願意收貨,有網民稱:「我已經認識『主席』兩個字了,以後改成『總統』好不好?」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