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博士回國任副教授首聘期考核不過遭降薪 服藥自殺終年38歲
今年38歲,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進到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的副教授宋凱在該校第一個聘期的考核未通過後被降薪,於今年4月2日被發現在家中服藥自殺。校方則回應稱,宋凱患有抑鬱症,「網傳資訊與事實嚴重不符」,不過校方也證實宋凱確實沒達到考核標準,他也退還了校方當初給的一萬元的安家費,「這是當時入職合同中學校約定好的條款。宋凱去世後,學校將給予其家屬撫卹金。」
據了解,宋凱,本科畢業於天津工業大學,北京大學碩士,加拿大UBC博士、博士後。2019年,時年33歲的宋凱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進到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事件發生後,許多認識宋凱的同事和學生,稱他教學認真、性格好,替他感到惋惜,而內地的校園的「非升即走」制度也引發批評。
知情人士楊月說,宋凱沒有通過首個聘期的考核,被降薪降職,並退還一部分購房補貼和安家費,「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是一種知識分子很看重的面子上的否定」,宋凱的導師和學生回憶,宋凱勤奮、溫和,為人友好,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宋凱和妻子育有一個孩子,在南京買了房,但沒還完貸。
宋凱的親戚張平說,宋凱患有抑鬱症。很長一段時間,宋凱忙於工作、寫基金(項目申請)。4月2日早上,宋凱的妻子發現宋凱自殺身亡。據他了解,宋凱沒留下遺書遺言。他說,宋凱和妻子很恩愛,妻子的家庭也很疼愛宋凱。二人婚後育有一子,在南京買了房,還在還貸。
張平說,宋凱自殺前最後幾個月出現嗜睡的情況,時常在晚上起來工作,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不怎麼出門,也不能按時吃飯。張平說,宋凱提及過基金項目的事情,說自己腦子一片空白,寫不出來,還念叨著「來不及了」。在情緒低落時,家人曾對宋凱說,「你不能走那條路,你不能對不起我。」宋凱當時講,他不會(走自殺那條路)的,「但最後還是走了這條路。」
張平說,宋凱家人曾帶他去醫院檢查身體,沒檢出什麼問題,後來發現宋凱的病歷,才知道宋凱從高中時便患上抑鬱症。
未通過的考核 「非升即走」制度惹議
2023年南京林業大學發佈的《南京林業大學高層次人才首聘期考核辦法》顯示,該辦法適用於學校引進的F類及以上的高層次人才,首聘期一般為3到4年。學校和引進人才簽訂《南京林業大學引進教師協議書》,依據協議書進行考核。
辦法規定,考核總分滿分為100分,其中,科研項目類滿分50分,論文類滿分50分。其中,科研項目類,獲批協議中約定全部項目得50分,否則不得分。
楊月介紹,「就考核標準而言,如果教師手裡沒有國家級的項目,是很難達標的」,項目算是核心指標,要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再加上論文,才能基本合格。宋老師雖然發了一些論文,但沒有拿到項目。
據了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年度項目包括一般項目、重點項目、青年項目等,對於青年教師的發展至關重要。相對於一般項目、重點項目,青年項目容易一點。不過,青年項目需要男性申請人年齡不超過35週歲,女性申請人年齡不超過40週歲。
曾經歷過「非升即走」的高校教授趙林說,項目是教師留校升職的敲門磚,他知道有教師申請國家基金項目兩次沒中,壓力很大。此外,完不成考核,非升即走也是常見的情況,「有學校一個學院招聘了幾十個博士後,後面都走的差不多,只剩下幾個。」
宋凱導師:他是一個優秀的學者
宋凱在UBC求學階段的導師Fariborz Taghipour透露,宋凱是一個勤奮、溫和的人,「這個消息無可否認是令人悲傷的」,宋凱是一位優秀的研究者,且是一個勤奮的人,性格很好,也許宋凱有點害羞,但這在亞洲文化中並不少見。
Fariborz說,宋凱曾發表過一篇關於UV-LED系統用於水處理的綜述論文,該論文已被引用800次,「他和我一起發表的另外三篇科學論文獲得了100多次引用,所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他對該領域的貢獻」。
Fariborz說,今年2月,他給宋凱發了一封問候新年的電子郵件,這是他們最後一次交流。他說,這一事件很沉重,很難接受。
宋凱曾經的學生小夏(化名)稱,對於學生的每一個問題,宋老師都會認真解答,實驗也會親力親為,非常真誠、治癒,「他給了我力量」。小夏說,宋老師社交能力或許是欠缺的,(心思)更多在教學和科研上。另一位畢業生說,宋老師曾是他的班主任,對學生很好,並不是很嚴格,但是很嚴謹,鬆弛有度。
「這不是一所學校的問題,而是通病」,楊月認為,好點的高校為了沖排名、沖博士點,二本為了升一本,專科為了升本科,都在拚命申請項目,而不是真正地做科研,沒有體現出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和對那些潛心教書育人的老師的肯定。
趙林說,學校要衝考核,每個教師身上都會攤派指標,且年年上漲,總有一些人會不適應,期間出現的分歧、摩擦都很正常,他感嘆,「沒必要周邊的人都是那個樣子,自己就必須成為那個樣子」。
此前,長期研究高等教育管理與政策、教師評價與發展等領域的西南財經大學教育管理與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王思懿受訪時曾表示,中國實行的「非升即走」制度,更多是大學為了打破事業編制體系下傳統的終身聘用制、促進人才流動、激發教師工作活力,自上而下強制推行的。
王思懿稱,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缺乏充分的博弈和協商過程,教師群體作為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缺乏表達意見的機會,因而極容易引發利益衝突。對於中國高校而言,引入「非升即走」制度的目標也並不在於保障教師學術權利、職業安全或守護潛心研究,而是通過強化聘任與晉陞制度的競爭性和選拔性,增強教師的職業壓力與工作活力,建立起人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靈活用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