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已有59萬人登記器官捐獻 角膜捐獻者家屬:換種方式延續生命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清明節臨近,廣東省眼庫、中山大學眼科中心在3月26日舉行2024年度角膜捐獻家屬座談會,表達對角膜獻者的追思、向角膜捐獻者的家屬表示尊敬,以更好地推動角膜移植工作開展。

當天,廣東省紅十字會還舉辦了「生命·禮贊」2024年廣東省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活動,向捐獻者致敬。活動介紹,廣東已經有59萬名愛心人士主動登記成為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志願者,廣東器官捐獻數量連續十四年領先全國。

捐獻者是如何做出這一選擇的?作為家屬有哪些考慮?角膜捐獻者家屬同大家分享了捐獻者的生前事蹟,講述角膜捐獻的心路歷程。

「我想讓其他孩子代他繼續看到這個世界」

「孩子走的時候還小,剛上四年級,才11歲就因為意外離開了我們。」角膜捐獻者家屬李劍戴著一頂棒球帽來到了活動現場。作為一名父親,他對孩子的去世無比痛心。但是按照當地習俗,孩子在離世後不能建墳立碑,這讓李劍難以接受:「雁過尚且留痕,為什麼我的孩子在世界上不能留下一絲痕跡?」

為了讓孩子留下些什麼,李劍夫婦決定捐獻孩子的角膜。不僅希望孩子的生命能用另一種形式延續下去,也希望孩子的名字被刻在捐獻者的碑文中,增加孩子與世界的羈絆,讓家人日後憑弔。

「決定捐獻之前,我們諮詢了醫生。考慮到器官捐獻可能破壞孩子的遺容,我們決定捐獻孩子的角膜。」據介紹,他在做出捐獻決定後也面對著來自家庭的壓力。孩子的外公外婆對捐獻行為並不理解,他們更希望孩子能夠「完完整整」地離開。為了爭取家人的支持,李劍夫婦向他們介紹了捐獻的意義和緬懷的想法,最終得到了支持。

在採訪中,李劍摘下了自己戴來的棒球帽,帽子上寫著「厲害了我的班 class 11」。他介紹,當地習俗要把孩子的衣物也都燒掉,這頂帽子是孩子的班帽,也是家裡留下的孩子最後一件衣物。

廣東省紅十字紀念園(羊城晚報)

李劍表示,作為捐獻者的家屬,他希望孩子的角膜可以捐獻給20歲以下的年輕人:「讓我的孩子去幫助其他孩子,也讓其他孩子替我的孩子繼續看看這個世界。」

「捐獻角膜,是母親在幾十年前就做的決定」

「我提議,在座談會現場不需要寫我的名字,請把我母親的名字寫在這裡。」座談會上,捐贈者家屬丁慧介紹,捐獻角膜是母親生前的決定。

幾十年前,丁慧還讀小學的時候母親就提過:「人去世之後遺體如果也可以做貢獻就好了。」當時丁慧並不懂母親的意思。在患病後,母親再次提出了捐獻遺體的要求。

「家裡也有長輩並不理解母親的做法,但是我和父親懂。我們頂著家人的壓力為母親完成了遺願。」丁慧介紹,從自己記事起,母親就是個「熱心腸」,儘管家境並不殷實,但對需要幫助的人毫不吝嗇。

「面對路邊的乞討者,母親也時常解囊相助。」丁慧分享道:「我曾勸母親說,可能有些乞討者是騙子,但是母親說‘他行騙是他行為不端,並不影響我憑愛心去幫他一把’。」

在母親影響下,丁慧也成為了志願者,近些年在東莞參加了多場環保志願活動,為社會發光發熱。

「本次捐獻結束後,父親也表示希望能在自己百年之後可以像母親一樣進行遺體捐獻,我也和父親有同樣的想法。」丁慧介紹,自己和父親已完成了捐獻登記,走上繼承母親的遺志、追尋母親的道路。

廣東省紅十字紀念園(羊城晚報)

廣東已累計完成器官捐獻6899例

「角膜疾病是我國第二大致盲眼病。」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醫師、廣東省眼庫行政主任冀建平介紹,目前我國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有約350萬人。其中,約80%的患者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修復。然而每年國內開展的角膜移植術僅有8000至10000例,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冀建平表示,2023年,預約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有2181人,實際僅進行了958台手術。很多角膜病患者仍然生活在黑暗中,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角膜供體緊缺。

記者瞭解到,目前廣東的角膜捐獻數量、角膜移植手術進行數量在全國都位於前列,這既得益於廣東各級政策的支持,也得益於發達的醫療體系支撐。冀建平建議,下一步應在角膜捐獻方面增加宣傳,讓更多人走上捐獻互助的道路。

3月26日,廣東省紅十字會舉辦「生命·禮贊」2024年廣東省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活動。活動中介紹,自2010年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試點以來,廣東省紅十字會經過十餘年持續努力,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完成器官捐獻6899例、角膜捐獻5846例、遺體捐獻2166例,全省有59萬名愛心人士主動登記成為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志願者,器官捐獻數量連續十四年領先全國。

「雖然廣東是器官捐獻大省,十多年來已經挽救近3萬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但廣東也是醫療大省,臨床上器官短缺的現狀依然十分嚴峻。」省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史先東介紹,2023年底國務院新修訂頒佈《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對推動我國器官捐獻和移植事業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