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樓市過山車爆升140% 施永青:或臨資產大蒸發時代
香港回歸二十五年,樓市經歷大起大跌,1997年金融風暴後,樓市持續五年低潮,但低處未算低,2003年爆發非典型肺炎「沙士」,樓價直插谷底,累跌七成,市場湧現十萬負資產。不過,危中有機,也有人食到「沙士」後長達十五年的樓市升浪,賣樓勁賺數倍離場。去年港樓價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升穿歷史高位,二十五年累漲1.4倍,港人不吃不喝23年才能置業。
97至03年樓價累跌七成
香港樓價過去二十五年可謂「先苦後甜」,據差估署資料,1997年7月份樓價指數報167.2點,惟金融風暴令樓價指數一年暴跌43%至95.6點,至2003年沙士更直插至58.4點最低點,五年累跌七成。不過,之後迎來的是長達十五年的升浪(另有兩年:2016、2020年有回落),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量化寬鬆,樓價升勢尤其顯著,單是2009年便爆升兩成多。2021年9月港樓升至歷史高位398.1點,較沙士時大幅高出5.8倍。
蟹貨屋苑浪翠園 今呎價較97年僅高一成
多個曾被指是「九七蟹貨」的屋苑,早已全部「返家鄉」。如人稱「浩劫灣」的青衣灝景灣1997年7月發售第一期,當時收逾3萬票,惟撞上金融風暴,呎價由近8,400元急跌至翌年約5,500元,「沙士」時個別呎價跌剩至3,300元。不過,守足廿載的業主終於捱出頭來,灝景灣現時的二手呎價已逾1.6萬元。
其他蟹貨屋苑,如天水圍嘉湖山莊、荃灣中心、愉景新城等早已復活,唯獨是當年憧憬新機場計劃而被炒高的深井浪翠園,升勢相對遜色,屋苑於2018年樓市高峰期的二手平均呎價約1.1萬元,比起1997年呎價約1萬元,僅約一成升幅,個別業主當年「摸頂」入市,等足廿年,至今帳面只微賺10多萬元離場。
說到二十五年來的樓市轉捩點,算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量化寬鬆,海量熱錢投入物業市場,樓市再掀炒風,北水來港大手掃入「磚頭」。縱然政府於2010年起先後多次出招,包括禁止樓花「摸貨」,推三項辣招稅包括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及雙倍從價印花稅(DSD)(其後劃一為15%新住宅從價印花稅),炒風雖減,惟辣招下二手盤源流通大減,變相令樓價進一步向上。
樓價與負擔能力脫鉤 掀「納米樓」熱潮
樓價持續向上,與市民負擔能力脫鉤,發展商為迎合買家能力、降低入場門檻,遂掀起「納米樓」的熱潮。當中,實用面積260平方呎以下的納米單位落成量,由2010年的21伙,反覆颷升至2019年的2,400伙。目前全港最細私樓,仍是屯門「龍床盤」菁雋的128平方呎開放式戶,近期呎價1.8萬元。
回歸25年主要經濟數據變化
置業有多難,從自置居所數比例上可見一斑。據立法會的研究數字,港人自置居所比率於2019年下跌至49.8%,為二十年新低。其中,35歲以下的年輕世代在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自1997年的22.1%大幅收縮至2019年的7.6%。年輕人難上車,亦逐漸引申出「成功靠父幹」、「慈父慈母盤」、「大學畢業排公屋」及「太空艙」等畸形社會現象。
施永青:過度依賴賣地收入 亂出招打撃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形容,本港多年來的樓市政策是「趕鬼入、趕鬼出」,政府見樓市跌就去救市、見樓市大升就去打擊,導致政策失誤、規劃失誤,樓價攀上高位。
他指,雖然香港樓價累積升幅以倍數計,但其實在1997年至2003年也經歷過漫長跌浪,當時先後遇上金融風暴及「八萬五」建屋計劃,樓價也由高位累挫七成,一度難得地跌到「人人都買得起」的水平。惟政府卻停止覓地及造地,實行高地價政策,習慣了豐厚的賣地收入及物業稅收,「政府唔願意失去高地價嘅效益。」
參考數據,政府的賣地收入佔庫房總收入比例,多年來持續向上,由96/97年度的約12.6%,增至21/22年度的20.6%。
施永青續指,當面對樓價高企,政府又再打擊樓市,在本來是一個歡迎資金自由流動的自由港加入大量規管,「亂出招、落猛藥」,例如向外地人士收取高達樓價30%的辣招稅、向買第二層樓的市民徵收15%辣稅,既阻止外來資金來港、亦懲罰購第二層樓收租的市民,他認為此屬政策失誤。
施永青:全球經濟走下坡 港樓價大升機會微
本港享受低息環境多年,隨著美國近日加快加息步伐,預告年內加息7次,本港下半年也有機會跟加,對未來樓市走勢,施永青認為,宏觀而言,全球也會出現大量利淡因素,香港只是因為供應少,樓價才有力仍然企硬,至今較高位下跌不足10%。不過他預期,未來全球經濟也陷入走下坡的趨勢,他相信香港樓價大升機會很微,反而更大機會要面對長時間的資產大蒸發時代,範圍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