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首季私宅動工量急跌77% 9年來新低

本港首季私宅動工量急跌77% 9年來新低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屋宇署公布,本港首季私人住宅項目累計動工量為667夥,較去年同期的2,902夥急跌77%,為9年來的同期新低。

而3月全港共有3個私人住宅項目動工,涉及單位合共103夥,按月急挫逾81%,連續5個月低於1000夥。

利嘉閣料全年動工量仍達1.5萬夥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表示,本港三月份仍然欠奉大型項目開展動工,導致月內動工量再度顯著回落,僅僅輕微超越百夥水平。

他指,雖然首季動工情況慢熱,但仍不少私宅項目可望於年內陸續開展,部分大型項目已獲屋宇署批准動工並可隨時施工,加上發展商利用自身土儲開展的其他項目,料全年動工量仍可達約1.5萬夥水平。

屋宇署無人機結合AI勘察樓宇外牆破損 自動生成報告僅需一日

撰文:任葆穎
出版:更新:

針對多宗樓宇外牆混凝土或批蕩剝落事故,屋宇署2024年起恆常化外牆特別勘察工作,全年已完成檢驗的360幢樓宇當中,有352幢存在外牆危險,比率為97.8%.。
署方近年引入無人機勘察風險較高的樓宇外牆,務求精準地檢出欠妥之處,更於去年6月起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及評估樓宇外牆的狀況後,自動生成勘察報告供參考。
屋宇署研究及發展高級專業主任王呂強稱,技術符合日常要求,感到滿意。相比起以往花5個工作日以人手完成一份涉及12層樓的勘察報告,人工智能技術僅需一日便能完成。

研究及發展高級專業主任王呂強(左)及樓宇總結構工程師周昕(右)。(黃浩謙攝)

2023年發生多宗樓宇外牆混凝土或批蕩剝落事故,屋宇署遂於下半年針對風險較高的樓宇進行特別檢驗,2024年開始恆常化外牆特別勘察工作,根據樓齡、外牆狀況及「三無大廈」等因素,每年揀選並檢驗360幢樓宇,預計在雨季來臨前完成當中六成的樓宇檢驗及緊急工程。

無人機磡察更精準 去年應用於157幢樓

屋宇署自2022年起培訓無人機駕駛員,並開始引入無人機勘察外牆,有助精準地檢出欠妥之處。王呂強解釋,以往人員只能透過相機等工具在地面或天台視察,但距離較遠、解像度較低,未必能檢出所有受損的地方。

屋宇署樓宇(一)總結構工程師周昕稱,若樓宇高於六層便會考慮用無人機,人員可以近距離清晰拍攝外牆,加強勘察的準確性。即使樓宇矮於六層,但若大廈外牆視線被遮擋,亦有機會用無人機勘察。他指,去年有157幢大廈應用無人機勘察。

+2

逾九成被揀選的高風險樓宇驗出外牆危險

屋宇署於2024年揀選並完成檢驗360幢樓宇,發現352幢、主要集中在油尖旺區的樓宇有外牆危險;其中207幢由業主自行處理及維修、145幢則由政府承建商代辦,署方會向業主收取相關費用。

屋宇署稱,由2024年7至12月,全港錄得112宗大廈外牆或飾面剝落個案,較去年同期稍微下跌,具體成效仍有待觀察。

人手並用視察及無人機 至今培訓83駕駛員

周昕表示,會並用人手視察和使用無人機,因為無人機具限制性,例如只能在良好天氣運作,故不會完全取代人手視察。

去年第四季起,屋宇署獲批成為小型無人機「進階訓練機構」,可自行培訓遙控駕駛員進行勘察工作,其課程涵蓋理論和實習。相比起到市面上的機構訓練,現時可節省培訓開支。目前屋宇署已購入八部無人機,並已培訓83名獲發證書的駕駛員,正陸續培訓更多駕駛員。

屋宇署人員可透過無人機以近距離清晰拍攝外牆,加強勘察的準確性。(屋宇署提供)
+2

以往要5日以人手完成一份涉及12層樓勘察報告

2024年6月起,屋宇署利用無人機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將收集到的高解像度影像上載至人工智能平台,分析及評估樓宇外牆的狀況,並以黃、橙、紅的三種顏色展示欠妥的地方及其嚴重程度,然後會自動生成勘察報告,供專業人員參考,決定下一步跟進行動。

王呂強稱,技術符合日常要求,感到滿意。相比起以往花5個工作日以人手完成一份涉及12層樓的勘察報告,人工智能技術僅需一日便能完成。他又指,正與香港大學共同研發新人工智能,用於大廈勘察。

不過,周昕稱使用人工智能勘察時,有機會需封閉行車路。若屋宇署需勘察有關大廈,會提早一個月通知住户。

除了大廈外牆勘察,王呂強指人工智能亦用於檢查僭建物、分析斜坡是否屬私人地段等。

+1

已擬定2025年360幢目標樓宇

屋宇署於2025年會繼續進行有關勘察工作,並已擬定360幢目標樓宇的名單,旨在解除潛在風險。此外,屋宇署亦計劃向業界介紹如何使用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檢驗外牆,包括在3月與物業管理業界會面,分享經驗。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