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4大發展商農地儲備 僅3成起私樓 已可建9個太古城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房屋及土地供應環節惹人關注,其中「明日大嶼」計劃及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至7:3,長遠勢增加本港樓市「麵粉」,以至「麵包」供應。
就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私人農地而言,目前大量農地落在4大發展商手中,合共擁有的農地儲備高達1億平方呎。有統計指,即使只是抽出當中的3成農地轉換為房屋用地,建屋規模已大於9個太古城。然而,政府增加供應的如意算盤,又是否如此容易打響?

政府最新出爐的《施政報告》,在長遠增加土地供應上,着墨不少。﹙資料圖片﹚

政府《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將於明年中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兩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4個或以上的人工島。政府稱,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7成為公營房屋。

受消息刺激,愉景灣大地主香港興業﹙0480﹚今日一度炒高7.6%,收市升3.9%,表現蓋過一眾本地地產股。不過,政府另一「重頭戲」——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至7:3,7成用於興建公營房屋,卻未能刺激於新界持有大量農地的大發展商,其中「農地王」、坐擁4,490萬方呎農地的恒地﹙0012﹚今日跌1.8%。其他新界大地主新鴻基地產﹙0016﹚及新世界﹙0017﹚的股價,同樣了無生氣,分別跌1%及2.7%。

「明日大嶼」計劃,擬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4個或以上的人工島。﹙資料圖片﹚

6至7成撥作興建公營房屋

政府指出,私人發展商合共擁有不少於1,000公頃的新界農地。過去5年,城規會審議了20多宗涉及新界土地的私人屋宇發展的改劃申請,總面積約40公頃。但由於基建配套不足、規劃考慮因素或地區人士反對,當中只有7宗獲得城規會同意。這些獲批申請涉及總面積約18公頃,估計可以提供約2, 800個私營住宅單位,遠比公營房屋的發展密度為低。

在土地共享計劃下,申請所涉及的新增樓面面積,將由政府與申請者「共享」,當中不少於6至7成,須用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例如一幅獲城規會批准改建1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的農地,發展商申請將其樓面面積建議增至100萬平方米,新增的90萬平方米中,有6至7成須撥作興建公營房屋,餘下3至4成則可用作私樓之用,惟要補足地價。

過去5年,城規會審議了20多宗涉及新界土地的私人屋宇發展的改劃申請,僅7宗獲通過。(梁鵬威攝)

萬億方呎農地     或可提供12萬個單位

然則,一眾「農地王」豈非可以借機「激活」旗下新界農地?戴德梁行便指出,若政府考慮利用新界尚未發展合共1,000公頃的農地,其規模約等於3個啟德發展區總面積。若以3倍地積比率興建住宅,每個單位約500呎,將可以興建64萬個單位。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亦稱,目前四大發展商擁有的農地儲備高達1億平方呎,假設抽出當中的3成農地轉換為房屋用地,以2倍地積比率,並平均每個單位面積為500呎計算,即可提供約12萬個單位,規模已大於9個美孚新邨、11個沙田第一城、7個嘉湖山莊或9個太古城,絕對有助解決香港的房屋供應問題。

戴德梁行環球董事、大中華區副總裁及亞太區估價及顧問服務部主管趙錦權認為,發展商要計到數,方願意參加政府的計劃。﹙受訪者提供相片﹚

戴德梁行︰建議設立標準地價

不過,這個如意算盤亦未必即時可以打響,其中一個關鍵是發展商有沒有誘因參與政府的計劃。戴德梁行環球董事、大中華區副總裁及亞太區估價及顧問服務部主管趙錦權認為,這要視乎項目發展規模、最終的地積比率、交通道路及配套設施等因素,「如果要發展商幫手起埋基建及公營房屋,補地價時又會唔會有得扣減?計到數就有誘因,計唔到數就咩都無用!」

趙錦權續稱,以往發展商就改劃新界土地與政府洽談補地價,「傾幾年都傾唔埋」,令發展商完全無辦法做計劃。他認為,如果審批過程愈透明,發展商愈計到數,參與的誘因就愈高。戴德梁行建議,地政總署亦成立專責小組,為改變農地土地用途把關,並訂立標準地價,提升透明度以加強市民信心。該行亦贊成政府設立雙重把關機制,由不同業界的代表組成獨立委員會負責監督公私營合作項目,並由政府部門參與審批,令整個計劃能夠做到公平、公開和透明,令公私營合作不會予人利益輸送的印象。

美聯布少明明言,政府現時調高公營房屋比例,覓地增供應刻不容緩。﹙受訪者提供相片﹚

布少明︰覓地增供應刻不容緩

美聯布少明則認為,政府現時調高公營房屋比例,覓地以增加供應屬刻不容緩。他指出,若未來新供應未有同時大增,或變相令私人住宅發展土地供應減少,有礙未來樓市發展,更可能種下樓價飆升的遠因。

以現時土地供應的情況而言,大量增加公營房屋土地有一定的難度。若將公私營發展比例由現時的六四比改為七三比,以長策會去年底公布的未來10年46萬個單位目標計算,即私人住宅由原先平均每年約18,400伙(4成)減少至13,800伙(3成)。根據每年一手私樓註冊量計算,過去20年一手私樓宗數平均每年約17,700宗;即使過去5年平均亦達15,800宗。由此可見,除非未來供應大增,否則私人住宅供應將進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布少明續稱,因早前政府部份私人住宅用地改為公營房屋發展,已令今個財政年度首3季賣地計劃涉及的私人住宅新供應不足1萬伙,僅佔2018至19年度全年私人房屋土地供應目標1.8萬伙約55%,達標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