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建居」為何流標?市場須引入更強投資者 殘酷持久戰正式開始

撰文:蔡志忠
出版:更新:

政府推出私人參建居屋「樂建居」招標,惟日前宣布,首幅招標的柴灣地皮以流標收場。市場一片譁然,筆者卻不感意外,原因很簡單,首先「樂建居」訂明必須在出售時評估當時的市價,再以六五折出售予合資格居屋申請人,參與的發展商投標與推售項目相距一段時間,難以掌握屆時價格;更重要的一點,現時柴灣的新樓每呎售價在1.5萬元至1.6萬元左右,如果以六五折訂價,即開售價每呎大約只能有1萬元,試問建築成本、利息支出和營運開支等等,加起來已接近8千至9千元左右,即是未計算地價已幾乎無利可圖,如何還有條件投標?

港府關心基層人士居住環境,長期以來興建大量公營房屋,其中資助房屋包括出售居屋、夾屋等,讓中下階層能夠買樓上車,擁有自置居所,是非常好的政策。作為工商界一份子,筆者當然全力支持,不過向來政府興建公營房屋,是幫助弱勢族群的一種社會福利,需要動用大量公帑來進行,今天港府想推卸給私人發展商參與,如果成事固然很好,但是在今天樓市低迷的情況下,恐怕事與願違。原因同樣很簡單,建築成本仍然很昂貴,利率也一直在高位,近年私樓地皮拍賣都曾出現流標,何況是私人參建的「樂建居」,實在難有吸引力。

柴灣樂建居住宅地。

物業市場應分開兩個市場

房屋政策長期引起社會爭議,究竟是應該興建更多的公營房屋讓基層家庭上樓,還是推出更多的土地讓發展商興建私人房屋?坊間總是認為地產商謀取暴利,對他們向來也總是「另眼相看」。公道講,如今的市道,樓價已回到七八年前,地產發展商、物業投資者和一衆以物業作抵押的中小企業,隨時賣樓都要蝕讓離場,地產市場真正不會虧損的是港府,賣地收入、各項印花稅、物業稅以及利得稅等等,這些都長期為港府庫房帶來收益。嚴格來說,如果有更多的土地用來作私人住宅和商業發展,港府庫房收入就會增加,就有更多的資源幫助弱勢社群。

針無兩頭利,坊間都將地產霸權指向地產商,其實港府才是最大的地產商。當樓市好的時候,土地拍賣多人競投,港府除了賣地收入增加,其他各項相關房屋的稅收也會增加;當市道差的時候,土地拍賣乏人問津,港府庫房赤字也增加,社會福利就會減少。所以筆者一直強調,無論是執政港府還是弱勢團體,都應該支持這個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樓市分為兩個市場,一個是公營房屋市場,將其中七成以上的房屋,興建讓大部分市民都買得起的廉價資助房屋;另一個是私樓巿場,讓地產商高價競投土地,自由定價推售樓盤,樓價高低由市場決定,體現自由市場經濟價值。

工商舖超賣 企業家低吸良機

筆者認為,居住房屋是全球核心大城市的必須品,而各大城市的樓價因剛性需求而比較堅挺,對香港來說,樓市不單單是香港的市埸,更是14億中國人口的市場。在其他行業(包括創科、能源、醫療等)仍然沒有作出太大貢獻的時候,地產仍然需要保留其繳稅大戶的功能。我們需要有一個財政穩健的政府,有能力支援低下階層,又不必到處徵稅,這樣才是香港之福。對於住宅市場,本人不太擔心,港府撤銷干預措施,樓市能夠健康發展。至於工商市場,筆者比較不樂觀,或者說短期内比較不看好,由於基本因素沒有改變,地緣政治因素緊張,利息仍維持在高位,國內外營商環境下滑,大家寧可將錢放在銀行收息,也不肯外出投資消費。

寫字樓方面,今年租金將持續下跌,商舖也由於吉舖增加而造成壓力,工商市場將會是一場殘酷的持久戰。是的,我們都在盼望利率快點下調,埋怨為何美國一直不減息,令香港也不能減息,可是大家有沒有回想以前,八十年代時利率曾經高達十幾二十釐,九十年代也長期在十釐以上,今天供樓利率在4釐至6釐之間,究竟是属於高利率乃見仁見智,萬一繼續維持高息幾年,又是否能夠堅持下去?這個市場需要改變,引入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家和投資者進來參與,原有持重貨的投資者需要大幅減價促銷,讓出部分物業到其他人手裏,這樣的市場就會變得健康。而對於實力雄厚的財團和企業家們,今天超賣的工商舖物業,就是他們趁低吸納的良機。

【財經專欄】蔡志忠|亞洲地產創辦人、港區省級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

從事地產行業近38年,擁有豐富的工商舖投資經驗。集團旗下企業包括財務、飲食、百貨商店、超市、迷你倉、共享工作間等等,業務多元化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