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調研俄羅斯21個城市:西方不可能「肢解」俄羅斯|專家有話說
西方上萬次制裁與2022年2月以來俄烏戰事的被動,俄羅斯能否扛得住?俄羅斯的發展近況到底如何?中國未來該如何做好對俄工作,使中俄合作更有助於民族復興大業?
撰文:王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執行主任
筆者自2022年9月起赴俄羅斯深度調研莫斯科、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符拉迪沃斯託克、車臣、克里米亞、勘察加等東、南、西、北、中21個代表性城市,歷時58天,與200多位俄相關人士交流座談,還曾當面提問總統普京、外長拉夫羅夫,此後分別在2023年4月、6月、9月先後4次赴俄羅斯各地交流與調研,深刻感受西方制裁與俄烏衝突下俄羅斯沉重國家發展壓力,也挖掘到可轉化為中國崛起新動能的諸多俄羅斯潛力。
客觀地評估,俄羅斯外交、資源、人才領域仍是全球領先,但在常規軍備、智能科技、經濟、基建領域已落後於中國。綜合多城市狀況看,普京政權和俄羅斯經濟被西方制裁壓垮的概率很低。未來,中國需要重新發現俄羅斯,並儘可能地積極參與和引導俄羅斯的重塑進程。
重新評估俄羅斯的國家發展近況
筆者深度調研俄羅斯21個城市,既有像莫斯科、聖彼得堡這樣的經典城市,有像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卡姆查茨基、摩爾曼斯克這樣的邊陲小城,有頓河畔羅斯托夫、伏爾加格勒、克拉斯諾達爾這樣的老牌工業重鎮,有像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這樣的中部新城,還包括像克里米亞、車臣等受爭議地區,涵蓋東西南北中各地,場景與經歷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
基於這些城市的觀感,從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對俄羅斯總體評價大體如下:
第一,俄羅斯政治、社會的穩定性超乎想象,擁有194個少數民族的俄羅斯國家認同、集體凝聚力與對普京總統的總體支持度仍是牢固的。
儘管2022年9月初以來,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出現撤退,西方媒體將其視為「大潰敗」,甚至有謠言說,俄羅斯發生政變。在2022年9月23日頒佈部分徵兵令後,還有不少俄羅斯人集體逃兵役的傳言。然而,親歷俄羅斯21個城市的超市與商場,看到的現實情況是,城市秩序穩定,沒有超市貨品緊缺,沒有市民搶購商品,也沒有出現銀行擠兑。
人們與往常一樣生活,喝酒、唱歌、跳舞,沒有出現明顯的日常衝擊。2022年俄羅斯失業率低於5%。儘管筆者看到多個城市有排隊買麪包的現象,但整體上社會運行仍是正常的。
肯定有極少部分人逃兵役,有人焦慮,有人擔心,但所有被交談的俄羅斯人都相信俄羅斯必勝,都支持聯邦政府和普京總統。在雅庫茨克、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託克、勘察加這些偏遠的區域,普通人都為「身為俄羅斯人」而感到自豪,即使車臣,俄羅斯的認同感也遠超想象。
俄烏衝突這場「二戰結束以來俄羅斯(包括蘇聯)最大規模的對外軍事衝突」,也被稱為「冷戰結束以來可能超過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機的國際衝擊力最大的事件」發生了兩年,卻基本不影響絕大多數城市民眾的生活。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俄羅斯政治社會穩定性。
第二、俄羅斯經濟基礎沒有發生崩潰。只要把改革、調整與刺激落實到位,「脱西方化」俄羅斯經濟再度崛起並不是夢想。
俄羅斯資源(石油、天然氣、煤炭、糧食等)潛力仍是世界最充足的國家之一。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在俄羅斯都能找到。「與西方脱鈎」的俄羅斯經濟在未來繼續存活,是沒有問題的。
美西方制裁孤立不了俄羅斯,俄羅斯經濟抗壓能力強,在這次「制裁—反制裁」鬥爭中,俄羅斯通過資源優勢,牢牢把握這次貨幣戰爭的主動權,推動了全球經濟與貨幣體系的變革。盧布成為2022年全球最堅挺的貨幣之一。根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估計,戰爭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是-10%到-5%。這些結論高估了戰爭衝擊。事實上,2023年俄羅斯經濟增長逾3.5%。如果從盧布升值、俄羅斯財政增加以及將烏克蘭東部四州併入俄羅斯的情況看,俄羅斯實際經濟生產總值可能更大。
但不得不說GDP只是經濟數字,不能代表經濟質量。以調研經驗看,俄羅斯基礎設施是相當落後的,市場要素並沒有被完全釋放,經濟活力並沒有激發,5G時代的數字化發展尚未開始,網紅經濟與直播帶貨模式還處於萌芽階段。筆者與多位當地官員交談,地方政府追求聯邦預算轉移支付的熱情,遠遠高於通過當地經濟增長而提升財政收入的積極性。
有學者評價,俄羅斯的城市建設、高鐵、高速公路、機場設施、網絡速度要比中國落後10-15年。以筆者親歷來客觀比較,在部分基建領域,俄羅斯可能落後中國20年甚至更長時間。比如,多數城市一出城就沒有手機信號,多數城市間沒有高速公路,僅有的幾條高鐵,時速最高僅約200公里。
第三、俄羅斯普通人的高素質、民族自豪感、文化素養與社會和諧度,仍屬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所謂「西方肢解俄羅斯」幻想不可能成真。
在所有俄羅斯城市,人行橫道前,無論有無紅綠燈,開車者均會禮讓行人。俄羅斯城市的基礎設施雖陳舊,但維護細緻,即便很老舊的酒店,房間內仍是乾淨整潔。
所有城市哪怕像雅庫茨克、彼得羅巴甫洛夫—卡姆查茨基這類人口僅20-30萬的小城,都有若干個高檔次的劇院、高質量的博物館、畫廊,藝術氣息濃郁。俄羅斯人的收入不高,但很享受休假、上劇院、參觀博物館等精神生活。俄羅斯各大表演、藝術、繪畫大學比中國更多、更優質。這是目前還偏好於追求物質積累的多數中國人所不如的。
俄羅斯成年人的大學生比率高達58%,高於美國的40%,更遠遠高於中國的10%左右。筆者曾在莫斯科國立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等5所知名大學講學,開設「一帶一路」系列課程,上課互動、課間交流,感覺俄羅斯年輕人的基礎素質、知識面、思考能力,總體上略高於筆者所接觸的中國「985大學」本科生。
俄羅斯是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六個國家之一,尤其是物理獎,1991年以來有6位俄羅斯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獎。「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自1936年首次頒發至今共授予60人,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共9人獲獎。近年來,俄羅斯在5G、智能科技領域創新速度較慢,但其基礎科學尤其是物理、數學領域的實力不容小覷。
俄羅斯人的生活高品位與人才高素養,支撐了俄羅斯人的自信,甚至是自負、高傲。俄羅斯中小學極度重視「民族自豪感」教育,其民族歷史的敘事大體如下:從15世紀以來,俄羅斯民族先後打敗了蒙古帝國,吞併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向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擴張,近代又打敗拿破崙和希特勒,作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超級大國,與美國並肩。蘇聯解體僅是插曲,普京總統正帶領俄羅斯重新崛起為新的超級大國。
俄羅斯的社會安全政策,對內寬鬆,對外警惕。在俄羅斯國內乘機,安檢相當鬆垮。在不少機場,水、飲料甚至小刀具都能帶上飛機。筆者有兩次參加普京總統出席的論壇,與會者的安檢並不嚴,只過安全門,不搜身,不嚴查攜。
然而,俄羅斯對外國人的態度,始終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俄羅斯地方政府看來,「安全」似乎比「發展」更重要。俄羅斯城市的經濟開放程度非常有限。外國投資非常少,且外國投資對俄羅斯營商環境的抱怨相當多。儘管2022年11月初,普京總統宣佈對所有友好國家公民採取商務、旅遊免簽政策,但外國人在俄羅斯的長期商務簽證仍是較難的事情。俄羅斯對中國公民採取勞工、商務簽的時間限制措施,一般每隔1-3年須出境重新申請簽證。每到一個城市,入住當地酒店時,會被要求落地簽證。
綜合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的實際調研經歷,結合俄烏衝突以來俄軍表現與公開資料,可以套用民間話語來簡要評估:環顧世界看,俄羅斯是外交、能源與人才的一等強國,常規軍備、智能科技領域的二等國家,經濟、基建領域的三流國家。
從世界政治角度看,俄羅斯仍是當下世界最重要的行為者之一,但如果俄羅斯不堅忍靈活,智慧處理與西方的衝突,而是不斷陷入西方製造的衝突陷阱中,那麼,俄羅斯的全球重要性與發展持續力都會下降。相反,若能妥善處理對外衝突,善於配置全球資源,協調好國家與市場、能源與經濟、東方與西方的結構矛盾,俄羅斯重新崛起是高概率的事件。
烏克蘭危機「印巴化」,但俄羅斯不會輸
在俄期間,筆者曾與俄羅斯著名經濟學家格拉濟耶夫、著名哲學家杜金等多位知名學者深談俄烏衝突,充分感受到俄羅斯被北約與美國所逼、最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戰鬥決心。
不少俄羅斯學者均認為,普京一直在拒絕採取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儘管俄羅斯可以輕鬆拿回烏東地區。這次特別軍事行動早就應該籌備,且應該籌備更好一些。有專家還認為,俄烏衝突是1812年反抗拿破崙東征、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反抗希特勒入侵以來的第四次衛國戰爭。
一些學者認為,莫斯科長期以來都過於軟弱,對西方抱有幻想,認為西方是守規矩、有信用的,以至俄羅斯不斷被西方所騙,沒有更早地阻止烏克蘭親西方的過程,導致讓西方在離莫斯科近在咫尺的鄰國「打造出一支軍事—政治長矛,直接瞄準俄羅斯的心臟」。在他們看來,應該5-8年前就進行這場軍事行動,這樣西方就不會在烏克蘭完成那麼大規模的反俄宣傳與軍事動員。
從這些角度上看,與其說是俄烏衝突是所謂普京戰略判斷的偏差,不如說是整個俄羅斯民族的戰略意志與戰鬥特性所至。
在筆者看來,俄烏衝突正在持久戰化,很可能出現「印巴化」的趨勢,目前俄所佔領的頓巴斯地區會像21世紀的新「克什米爾」爭議區長期存在下去,不排除俄烏衝突將持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可能性。
2022年10月底,普京首次主動提出與西方對話的方案。但筆者認為,從短期看,即便有對話,也不可能實現俄烏局勢的徹底解決。
原因有三:一是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相互信任非常低。在俄羅斯精英看來,過去30多年,已被西方騙過無數次了。從蘇聯被騙解體,到葉利欽時代被騙、複製美國經驗的休克療法失敗,再到普京初期被騙不斷容忍北約東擴,普京指責西方權力遊戲的血腥與骯髒,是有道理的。
二是俄羅斯與西方的權力結構性矛盾,也導致鬥爭會長期化。美國不會允許一個強大俄羅斯的存在,對其北大西洋體系構成威脅。採取離岸平衡策略,長期通過北約、歐洲、烏克蘭來壓制俄羅斯的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甚至進一步肢解俄羅斯,是美國對俄羅斯的固定戰略,即使特朗普2024年捲土再來,或換上一個比特朗普更親俄的總統,恐怕也不可能在短期改變這種結構。
三是俄羅斯不可能委曲求全地臣服於西方。俄羅斯一直自恃很高,全球國土面積第一、資源稟賦第一的天然大國地位,令其國內「斯拉夫派」全面碾壓「西方派」,走與世界所有大國不同的道路的「斯拉夫派」主張,更勝過遵循西方國家範例才能富裕自由的「西方派」主張。
另外,當前西方持續軍援支撐着烏克蘭2022年9月初以來的多次有限反攻戰局,也決定了美俄對話不能完全解決俄烏衝突。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還幻想着全面收回故土,甚至克里米亞。這種背景下,即便有對話,作用仍是有限的,象徵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在俄烏衝突上,最終仍是拳頭、實力說了算。
從目前看,至少有四點確鑿的證據支撐「俄羅斯在可預見將來不會敗北、烏克蘭拿回東部四州和克里米亞可能性不大」的總體判斷:
第一,西方支援烏克蘭的實際到賬物資與資金,遠不足以撐起烏克蘭的反攻與最終勝利。以2022年為例,西方對烏安全援助實際到賬軍物實物和預算金額約200億美元,且對進攻型武器的支援設立限制條件,這遠遠不夠烏克蘭反攻與最終奪回東部四州、克里米亞及經濟重建保守估計的6000億美元和相關硬件條件。2022年11月初,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重奪眾議院,美國對烏援助急劇減少。2023、2024年的軍援數額會逐漸減少。
第二,美西方對俄制裁衝擊不足以影響到俄羅斯經濟正常運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22年5月初公開刊文說,制裁只是讓俄羅斯「受了皮外傷」。8月底又刊發《為什麼俄羅斯經濟持續打破預期》一文得出三個結論「俄能採取有效防止經濟崩潰的政策」、「俄經濟本身對西方依賴相對較少,孤立狀態加劇不會製造太大痛苦」、「制裁對俄油氣生產與銷售的影響有限」。
第三,美歐內部裂痕擴大,拉美左轉,全球對美施壓加劇,對俄戰略壓力減緩,且俄羅斯的全球運籌能力不容小覷。匈牙利、塞爾維亞、荷蘭等多國堅持不制裁或取消對俄制裁。法國、德國國內社會示弱之聲提升,能源「去俄羅斯化」的可能性不大,在未來,很可能在能源問題上對俄服軟。在國際上,拉美多國接連左翼政府上台,反美主義提升,盧拉剛當選巴西總統即勸烏克蘭接受談判。2022年11月初,俄又宣佈對友好國家實行商務、旅遊入境免簽政策。在可預見的將來,國際社會的政治趨勢對俄羅斯有利。
第四,俄羅斯在烏東地區的軍事行動受到當地多數人的支持。俄軍並沒有陷入烏東四州人民「游擊戰」陷阱中。烏東四州約1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均佔烏克蘭國土和人口總量的約1/6,但四州經濟總量佔全國40%,GDP總量約700億美元。目前,俄羅斯在頓巴斯的實際控制區,本來就是操俄羅斯語的俄羅斯族佔多數,長期受基輔政權的壓制,分離之心早已有之。即便烏克蘭當前已奪回少部分領土,也不可能全部拿回烏東四州。畢竟,俄羅斯軍事行動有當地民意基礎,又得經濟利益,有助於俄羅斯「持久戰」。
從筆者在克里米亞三天的調研經歷看,俄羅斯會像2014年以來聯邦財政全力投資「回歸」的克里米亞建設那樣,推動聯邦政府投資,幫助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赫爾松這四個州的戰後重建,以收攏人心。
一些國人對俄羅斯未來的擔憂,一方面是出於對俄羅斯軍力超高期待落空的心理正常反應,另一方面也是出於「俄羅斯若敗,下一個西方將對付中國」的唇亡齒寒感。但把心理預期調整至如果俄羅斯一開始就沒有想吞併烏克蘭,一開始就沒有想「速勝」的角度,那麼,有理由相信,這場俄烏衝突打到現在,總體上看俄羅斯面臨的局勢並不算糟糕。俄民眾對普京的信任與支持率從軍事行動前的65%到2022年10月初的81%,也充分證明俄羅斯實際情況。2024年俄羅斯總統選舉,普京連任基本沒有懸念。
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對俄羅斯的策略面臨失敗。事實上,衝突以來,美國「以烏制俄」、「以俄壓歐」的策略已見成效。從能源、軍工收益及大西洋聯盟鞏固的角度看,美國短期內肯定是俄烏衝突的最大贏家。
但長期看,美國未必贏。全世界人都看在眼裏,美國與北約打的是代理人戰爭,消耗的是烏克蘭人的生命,想達到削弱俄羅斯人的目的,捍衛的卻是美國與北約霸權。
雖然表面上看西方媒體不斷拔高與塑造美國與北約的正義形象,但世界各國已政治覺醒,從佔全球國家數量80%以上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都沒有參與對俄制裁的角度看,美國表現出來的偽善、兇狠已經讓西方所謂道德高地完全崩潰。從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再到烏克蘭,多少血腥與災難都是在西方所謂正義之名下產生。
最大輸家的是烏克蘭。烏克蘭人民最苦,應給予更多人道主義幫助。目前看,最終很可能的結果是,俄羅斯與北約、歐盟、美國達成一定程度的談判妥協,犧牲烏克蘭的利益。所謂「兩頭大象打架,草地最糟殃」,烏克蘭在大國之間的戰略能力不足感將不斷顯現。
制裁對俄羅斯的衝擊還沒完全顯現
從筆者入海關開始,便能看出西方制裁對俄羅斯的一些衝擊。海關大廳辦理手續的人群中,歐美乘客幾乎沒遇到,俄羅斯赴歐洲的所有航班均被取消。
入住酒店,全球通用的萬事達卡、Visa卡都無法使用,中國銀聯卡也很難刷過,美元現金被拒收。被制裁下的俄羅斯,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會覺得吃住行都有些不便,匯率風險的概率上升,2022年以來盧布匯率漲跌幅度高達100%以上。筆者所有拜訪過的華商,一落座基本都會討論匯率風險及應對之道。
不過,日常生活中的水電暖與汽油的價格都沒有太多浮動,麪包、土豆價格也能保持低位,對平均收入約3000元到5000元人民幣的俄普通百姓來說,過日子完全沒有問題。筆者調研多個大型購物商場,大概有20%歐美品牌已撤走,如耐克、阿迪達斯。一些食物品牌則改名,如麥當勞改成「只有美味」。
尋找替代方案是俄羅斯人應對制裁的集體選擇。自2014年以來,為應對西方全面經濟制裁,俄一直努力構建有抵禦能力的、自給自足的經濟金融與產業體系,也就是「俄羅斯堡壘」體系。據筆者了解,俄食品奶酪行業已基本實現國產化。俄羅斯還構建了本國支付系統Mir(意為「和平」、「世界」)以及本土金融訊息傳輸系統SPFS,以減少對現有以美元為中心的全球貨幣支付與金融體系的依賴。在俄羅斯,平時打車用的一款名為Yandex Go的軟件,其支付、定位、傳輸系統都已本土化。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制裁的作用已被「俄羅斯堡壘」化解。
2022年以來的制裁主要是對準俄羅斯中產或更富有的人,意在分化俄精英層的凝聚力,使普京總統變得孤立。比如,中高收入階層不能去歐美旅遊的制裁。赴歐美的留學生被遣返、中斷學業的現象普遍發生。原來有志於赴西方留學的俄羅斯年輕人今年以來已失去了申請的資格。對此,俄羅斯中高收入階層用選擇國內遊或去其他對俄開放的國家,如土耳其、阿聯酋或中亞國家等作為替代。
根據俄羅斯總統原經濟顧問、現歐亞一體化委員會對外經濟部長謝爾蓋·格拉濟耶夫與筆者的私下分析,西方制裁第一年,投資和金融部門對外部「衝擊」最為敏感,主要體現在直接「凍結」資產、金融禁運和間接影響商業實體對投資的負面期望上。應對制裁的同時,俄羅斯不得不提高關鍵利率和信貸條件、收緊監管、盧布匯率自由浮動以及莫斯科交易所私有化,俄羅斯經濟穩定受到衝擊。
但另一方面,由於西方制裁導致的石油、天然氣價格上漲,60%貿易依靠能源出口的俄羅斯財政收入反而是不降反升的,大體估算,應該是月均額外增加30-50億美元。腰包變鼓的俄羅斯政府一方面用這筆錢增加軍費,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地方發展的投資。筆者所調研的許多邊陲地區都因此得到了額外的聯邦轉移支付。比如,在堪察加州首府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就計劃明年財政投資開設多家酒店、度假公園、滑雪場甚至建造通往某火山的電梯。在摩爾曼斯克,通往邊陲小鎮捷裏別爾卡的一百公里國道也在加速建設中。在莫斯科,許多道路、環線也都在施工維修,一派城市大建設的場景。
總體來看,俄羅斯人對制裁的適應過程,基本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衝擊期,剛開始盧布暴跌時,俄羅斯人一有錢就換食品;二是適應期,面臨社會騷動與部分群體的反對,政府緊急應對並採取平撫措施;三是穩定期,社會開始井然有序,俄已逐漸在尋找產品替代中穩定下來,中國產品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可能會進入的是恢復期,即俄羅斯希望通過加強與東方的合作實現長遠發展。
儘管俄羅斯社會仍暗流湧動,各種情緒交織,但目前俄羅斯失業率、通脹率、盧布匯率等一系列經濟指標已恢復正常。俄羅斯人普遍對普京應對制裁的評價較高,認為「很多人原本不看好俄羅斯政府應對制裁的表現,但現在交出一份80分的答卷」。
不過,有觀點認為,從中長期的角度看,制裁有延遲效應,2022、2023年俄羅斯肯定能挺過去,但2024、2025年可能會有明顯的後果。俄羅斯的體量比伊朗大得多,不可能會被制裁所打垮,但可能在汽車與電器零部件進口、高科技進口、經濟發展增速、俄羅斯與西方的交往上受到一些影響,進而使俄羅斯在未來成為一個「大號的伊朗」。
對此,俄羅斯正在出現自冷戰結束以來的最大思想革命,從對軍事行動初期輕敵的反思,到對西方價值的認識,從對自身國力的評估到對國際博弈的深思等等,都正在進行激烈的大討論。相信這場思想大討論之後,俄羅斯對世界、世界對俄羅斯都會有新的認識。
看待俄羅斯,中國人長期被近代以來的歷史記憶以及蘇聯時代的革命情懷所影響,形成了一「左」一「右」兩類截然不同的對俄態度,要麼認為俄羅斯實力仍很強、主張親密無間,要麼認為俄羅斯已衰落,主張疏遠與提防。事實上,新時代的中國應以平視眼光看待俄羅斯的實力現狀,自信地知曉中國綜合國力已超越俄羅斯的客觀現實,謙遜地挖掘俄羅斯仍有值得學習借鑑吸收的巨大優勢,務實地推動與俄羅斯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路。
(本文節選自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俄羅斯未來重塑,中國可積極引導——2022年來5次赴俄羅斯深度調研21個城市的智庫報告》)
本文原載於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