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走向衰落日漸明顯
再過幾天,就是俄烏戰爭爆發兩周年。在上個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自詡文明程度有了極大提升的人類社會,竟然在進入21世紀後爆發持續兩年的大規模戰爭。據俄烏兩國各自的戰報,迄今雙方傷亡人數可能超過80萬人。與此同時,在中東地區,哈以戰爭(哈馬斯與以色列)也持續近5個月,雙方死亡人數已超過3萬人(其中加沙地區死亡人數近2.9萬人)。
兩場同時進行的戰爭撕裂了世界,疊加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博弈,極大地改變了全球政經格局。德國時間2月17日,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Ng Eng Hen)在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上警告,目前歐洲和中東地區已經相繼爆發戰爭,世界不能同時有三個不穩定的戰爭地區,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亞洲發生衝突,世界經受不起這樣的衝突。他還警告,「若中美之間發生衝突,未來10年、20年、30年裏,我們的未來都將黯淡無光。」
有觀察人士注意到,在剛剛結束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歐洲濃厚的悲觀情緒佔據了主導地位。去年,歐美國家對烏克蘭發起反擊寄予厚望,美歐對烏提供武器和資金也沒遇到大問題,多數西方國家反俄民意強烈。但今年情況大為不同,烏克蘭在戰爭中陷入困境,反攻失敗後全面轉向防禦。在本屆慕安會期間,俄軍攻佔了烏東重鎮阿夫傑耶夫卡(Avdiivka)。
歐美對烏軍援困難凸顯;美國國會擱置了向烏克蘭提供數百億美元軍援的法案,歐洲無法生產烏軍所需彈藥。更讓歐美政府「𢲷頭」的是,在大選進程中勢頭正盛的特朗普對北約持懷疑態度,反對美國為烏克蘭花錢。一旦特朗普重返白宮,烏克蘭可能面臨軍援斷供的風險。
頗為諷刺的是,在60年前,德國人創設慕安會這一論壇開始與美國人討論如何對抗蘇聯。60年後的今天,包括德國人在內的歐洲人再次與美國人討論如何阻擊俄羅斯。
歷史似乎在重演,但「演員」的心態與動機完全不同!
以德國為例,60多年前,當時的蘇聯比現在的俄羅斯強大,當時的「冷戰」氛圍比現在的要沉重,當時的德國並未統一,被分裂成西德與東德。儘管如此,當時的西德仍然提出了「以接近求轉變」的思想——這一思想此後成為德國「新東方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
以勃蘭特(Willy Brandt)為代表的德國政治家,表現出了歷史性的主動與自信,醖釀出「新東方政策」以改善與蘇聯的關係,為德國和歐洲爭取到更多的和平與發展空間。當然,不能否定的是,在二戰後的歐洲,最大的安全保障仍然是美國給予的,不僅是「馬歇爾計劃」促進了西歐國家的復興,還通過北約組織保障了西歐盟友們的集體國家安全。
與60年前相比,現在的德國似乎缺乏過去的自主與自信,不僅是德國,老歐洲的其他國家似乎也顯得垂垂老矣,雖然有北約軍事同盟存在,雖然有歐盟國家聯盟存在,但歐洲國家在當前似乎顯得更加衰弱和分裂了,只有少數「新歐洲」國家表現得更有雄心和自信。
從此次慕安會上歐洲國家的表現來看,「恐俄」再度成為歐洲國家的深層擔憂。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Boris Pistorius)警告說,未來幾十年,歐洲大陸將生活在分界線中:「一方面,是一個自由民主的歐洲。另一方面是獨裁和煽動戰爭的俄羅斯。」他呼籲北約夥伴增加軍事支出,並強調「有效的威懾是人壽保險」。
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表示,「俄羅斯不尋求和平。它的侵略立場到處可見,不僅在烏克蘭,而且在拉丁美洲、非洲和巴爾幹地區。我們看到的是混合戰爭和假新聞。俄羅斯在任何地方都扮演着消極的角色。」她更是大膽宣佈,丹麥當局決定將「所有火炮」移交給烏克蘭,並呼籲盟國也這樣做。
在我們看來,歐洲國家雖然對俄羅斯表示出了一致敵視的態度,但並不能顯示他們的團結,結合當前的大背景來看,反而暴露了歐洲國家的衰落和分歧。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老歐洲國家對俄羅斯和戰爭是一種態度,波蘭、波羅的海國家等「新歐洲」國家則有另外的頗不相同的看法,再加上匈牙利等個別國家堅定地「親俄」,龐大而臃腫的歐盟已經很難做出比較有效率且一致的反擊行動了。因此,今後的世界恐怕要面臨對一個更加分裂而衰落的歐洲了。
一如此前的兩次世界大戰,俄烏戰爭再度發生在歐洲土地上。它不僅打擊了歐洲的安全形勢,還對歐洲經濟造成了持續拖累。同時存在的另一場戰爭——哈以戰爭,對歐洲經濟也造成了直接的打擊。從亞洲通向歐洲和美洲的貿易道路,已經被紅海危機有效阻斷。
在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據德國央行的分析,繼2023年第四季度經濟萎縮0.3%之後,德國2024年第一季度經濟「可能再次小幅下滑」,這將使得德國陷入「技術性衰退」,即實際GDP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在德國央行看來,德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外部需求疲軟、消費支出低迷、國內投資受到抑制等。
衰落與分歧加劇,可能使得歐洲在國際政治與經濟合作中表現得不那麼好相處。這種變化,對於並非歐洲國家盟友的中國來說不是一個好兆頭。歐盟現在仍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但在地緣政治摩擦下,歐盟在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投資合作、技術轉移等諸多方面,對中國已經有了普遍的「戒心」,歐盟中的「親美派」更是率先提出了對中國「去風險」的地緣政治口號。
在參加完慕安會後,中國外長王毅馬不停蹄,訪問了西班牙、法國等老歐洲國家。中國的意圖是爭取與歐洲維持相對友好的關係,以和平溝通的方式來獲得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空間。不過,面對一個更加衰落而且有更多分歧的歐洲,中國今後與歐洲國家的合作,可能會變得不如過去那樣順暢。
最終分析結論:
悲觀氣氛濃厚的第60屆慕安會,在國際地緣政治歷史上可能是一個轉折點。受戰爭的拖累,歐洲國家在政治與經濟兩個層面都呈現出日益明顯的衰落,彼此的分歧也在加大。對於一個逐漸衰落的歐洲,中國需要做好準備。
本文原載於2024年2月20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