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再炒作中美一戰 應如何看未來戰爭格局
在去年三藩市中美元首會晤上,儘管雙方達成了負責任的管控雙邊關係的共識以避免衝突,可實際上中美關係依然仍在對抗的方向發展。「安全觀」的對立決定了緊張對立的關係很難化解。重構世界秩序的大國競爭定義本身就是難以調和的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之日前台灣大選「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勝選,這讓中美之間又增添了風險要素。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中美有可能發生戰爭。
最近,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就預計中美將在2026年因台灣爆發激烈戰爭,並對此進行兵棋推演。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Mark F. Cancian表示「CSIS對中國入侵台灣,進行了24次兵棋推演」,預測戰爭持續3週。根據兵推結果,台灣成功抵禦解放軍的關鍵因素包括,台灣軍隊必須抵抗堅守陣地,美國必須立即干預,另外美國必須能夠使用位於日本的美軍基地展開作戰。
而稍早之前,美國商業內幕網報導,美國退役海軍上將斯塔夫裡迪斯(James Stavridis)稱,中國在「大約10年內」都不會做好與美國開戰的準備。他稱,「據我估計,中國在大約10年內都不會準備好以一種非常成熟的方式與美國較量。」
事實上,最早開始炒作中美戰爭的是蘭德公司。蘭德公司炒作2025年中美將開戰。「美國和中國之間爆發戰爭對兩國、對東亞乃至世界都將是毀滅性的,看起來簡直不可想像。」這是《與中國開戰,想不敢想之事》報告引言的第一句話。
但接下來,蘭德公司的學者們話鋒一轉:事實上兩國開戰並非完全不可能,兩國在多個地區糾紛中針鋒相對,確有可能導致軍事對抗和暴力衝突;兩國大批軍力挨得很近,如果發生意外事件或者某個危機過熱,雙方就可能有先發制人的想法。如敵意爆發,雙方都有龐大軍力、技術、工業實力和人員在廣闊的海陸空域乃至網路空間作戰。「美中開戰可能規模巨大,代價沉重,但並非不可想像。」
事實上,近年來,不斷有美國智庫炒作中美戰爭,連美國五角大樓將軍們也在不斷就此問題添油加醋。在他們的「預測」中,最晚是2035年中美必有一戰。據智庫所言,2035年時,中美面對的局面可能有「四種戲本」——首先就是雙方因台海問題而開戰。其二就是美歐與中俄形成體系性「冷戰」。其三是中國實力大增,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無效。其四就是中美脫鉤形成雙軌制世界。
中美一戰 概率是越拖越小
必須承認,中美戰爭幾率相較於前幾年是大的。但要問中美是否有心一戰,那倒不是。美國已經深陷戰爭旋渦,再多一場戰爭,特別還是同中國的戰爭,美國根本吃不消。而對於中國來說,本身就不一個好戰的國家。只有台灣問題是紅線。但戰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台灣問題之外,美國艦機頻繁的以自由航行的名義挑釁騷擾甚至是侵犯中國主權,這就有可能隨時引發誤判而走火,南海、朝鮮半島都存在這樣的可能性。美國一再要求與中國軍方恢復溝通管道和建立新的溝通機制,最怕的就是意外擦槍走火。美軍必須要以自由航行的名義秀肌肉展示霸權,對中國的騷擾、威脅甚至是侵犯是不會中斷的,意外擦槍走火就難以避免。
根據美國智庫的預判,中美之間有一戰的預期從2025年延續到了2035年,其實,換一個角度考慮,要說中美之戰,現在不打,恐怕美國就永遠沒有機會也沒有膽量打了。一個簡單的舉一反三,當年南海危機之時如果美國對華發動戰爭,中國恐怕應對起來還是有些吃力的,可如今的局面可就不同了,中國已經建立起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力。直白的說,在西太平洋上開戰,美國已經不具備絕對優勢,甚至可以說是中方反而掌握了一定優勢。
從軍事裝備角度說,中遠端導彈、超高音速導彈中國都已經處於領先地位,這是連美國國防部都承認得,也就是當美國航母來到西太平洋上只能當靶子。而海軍艦載火力,055052D驅逐艦同樣不輸美國航母打擊群的火力。從戰爭心態來說,美軍確實已經疲於應對,是不可不服從的任務,但中國軍隊情況完全不同,是為了「民族復興」為之一戰。而且,眾所周知,中國進行軍改整頓之後,軍魂早不同以往。要知道這不過過去不到10年時間。中國軍隊打擊能力提升太快,美國已經跟不上節奏,越是往後拖,其實其優勢就越小。
還有一個制約美國戰爭衝動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歐洲堅定地反對陣營對抗。中美開戰歐洲國家參戰的可能性很小,幾乎不存在。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革的加速,美國建立反華戰隊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
中美關係走向的四種形勢
其實,要說中美關係的發展走向,無非就是冷戰、熱戰、體系競爭、和平共處這四種形勢。
戰爭是解決爭端或時代變革的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一戰而定輸贏自然是乾脆俐落。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以及核大戰的恐怖性,又決定了核大國之間很難形成大規模的戰爭。
冷戰可就不一樣了,美國有冷戰擊敗蘇聯的成功先例,故計重施很有可能。重要的是,既然很難進入熱戰模式,冷戰似乎就是解決大國爭端特別是關乎世界秩序的主導權之爭最主要的選項了。其實,如果說中美對立關係是結構性矛盾,那麼冷戰反而是相對樂見的選擇。
但美國能夠通過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用在中國身上恐怕可就不靈了。當年的美蘇都是為了全球爭霸,而中國既不為了爭霸更不為稱霸。美國需要全球部署全球干預,而中國只需要針對美國。復興強國,不是要打遍世界,而是不被列強所欺,從這個維度看,其實中國的付出自然就不需要美國那麼多。
目前的中美實際上已經進入了軍備競賽的模式。解放軍近年來的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很快,也不乏先進裝備,美國早就急紅了眼。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中國在登月領域的巨大進步,讓美國眼紅。美國一再強調絕不能讓中國先登月,不但需要增加相關的費用支出,還加快相關的技術研發。然而,表現真的是應了欲速則不達。
儘管美國早就實現了登月,可彼時的技術與此時的技術已經大不相同。而美國這些年盡吃老本已經荒費了技術。中國則不同,從一開始就制定了穩妥推進周密計畫,並分步驟一步步成功實施。中國並不是為了與美國一爭高下,就是踏踏實實完成自己的既定計劃。
所以就會表現出來,美國急於搶先登月,而中國忙著搞月球基地的研發製造,該什麼時候登月就什麼時候登月。中國整個軌道運載系統都是如此發展的,雖然晚於美國,但穩步推進,可以說目前並不落後於美國。中國的「無為而治」令美國人更是如芒在背。就像當年美國用星球大戰計畫把蘇聯拖垮一樣,中國「無心」的按部就班的計畫很可能嚴重拖累美國。
至於第三種形態,其實是已經形成的——中美目前正在推動建立各自的體系,但這也並不完全意味着未來形成中美兩大對抗體系。不要忘記,這一輪的世界變革或秩序重構,是以建立多極世界格局為目標。中美俄歐以及各區域聯盟體,包括緊跟美國的英日以及印度,都夢想著獨立成極。因此,中美都沒有完全主導世界格局的能力,這是大勢所趨。這符合中國預期,卻是美國不接受的。這也決定了優勢在中國一邊。
事實上,除了體系性對抗以外,還有就是中美體系的「雙軌制」展開真正競爭,以推動世界的進步,這應當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共存方式,就是常態下的G2格局。直到當中國實現了復興強國夢想之後,美國才自知獨霸世界的大勢已去,或許才有可能回過頭來與中國進入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