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會否報復到底? 伊朗「連炸三國」勇武背後的溫柔與冒險
為了報復伊朗1月16日向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Balochistan)針對分離主義武裝組織的越境打擊,巴基斯坦18日也越境向俾路支省毗連的伊朗東南部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Siestan-o-Baluchistan)的俾路支武裝進行「高度協調、具體瞄準」的打擊,事後一邊派官員表明是對伊方空襲的回應,另一邊則聲稱尊重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
此前,巴基斯坦已經召回了駐伊朗大使,又阻止身在海外的伊朗駐巴基斯坦大使入境。伊朗官媒18日稱,伊朗正向巴方要求解釋,並召見了巴基斯坦在伊朗的臨時代辦。
一時之間,人們都擔心加沙、西岸、以色列黎巴嫩邊境、紅海/也門等中東地區的戰火會否往東蔓延到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間。
24小時內連炸三國
對於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分離主義武裝組織「正義之軍」(Jaish ul-Adl)的越境攻擊,並不是伊朗近日唯一發動的越境空襲。
此攻擊前的24小時內,伊朗就向伊拉克北部庫爾德自治區(Kurdistan)首府埃爾比勒(Erbil)發動了導彈擊襲,聲稱目標是以色列情報機構莫薩德(Mossad)在當地的情報中心,為以色列上月在敘利亞擊殺的一位伊朗革命衛隊高層報復。
不過,當地庫爾德政府否認情報中心之說,而當地一名富商及其多位家屬都在襲擊中死亡;伊拉克當局亦指責伊朗侵犯主權,召回了駐伊朗大使;阿拉伯聯盟也為此召開了緊急會議。
同一時間,伊朗也向由反政府武裝控制的敘利亞西北部伊德利卜省(Idlib)發動了導彈攻擊,聲稱是要打擊當地伊斯蘭國(ISIS)目標,報復1月初該恐怖組織在伊朗東南部克爾曼市(Kerman)紀念伊朗革命衛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四年死忌活動上造成近百人死亡的襲擊。與伊拉克政府不同,長年獲伊朗支持的敘利亞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府並無對攻擊表示反對。
接連發動了針對伊拉克、敘利亞、巴基斯坦三場越境攻擊之後,伊朗擺出強硬姿態,其國防部長表明伊朗是「世界飛彈強國」,會向任何想要威脅伊朗的人作出回應,而這個回應將會是「合乎比例、強硬而果斷」的。
伊朗不得不勇武表態
伊朗之所以「突然勇武」,明顯是要向美國同以色列,以至整個穆斯林世界,展示伊朗是不好欺負的。
目前,加沙戰爭已經踏入第四個月,伊朗自身以至由伊朗支持的所謂「反抗軸心」(即巴勒斯坦、黎巴嫩、也門、伊拉克、敘利亞的親伊武裝力量),都未能阻止以色列在加沙的血腥殘殺。以色列甚至敢於「在太歲頭上動土」,直接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的真主黨地區擊殺哈馬斯政治局的副主席,多次威脅可能直接進攻黎巴嫩南部,趕走當地真主黨。
對於種種挑釁,伊朗幾乎束手無策。自12月以來,反而是伊朗的小弟、在也門的胡塞武裝組織(Houthis)對紅海商船和美國軍艦的攻擊對以色列施加了最大的政治壓力,甚至迫得美國不得不直接打擊胡塞地面目標作回應。也門之為,可算是「喧賓奪主」。
雖然不少分析認為胡塞攻擊背後有伊朗支持——美國在索馬里對開導致其兩名海軍失蹤的行動中檢獲了伊朗疑似輸送胡塞的武器,而人們也留意到伊朗的間諜船「Behshad」號一直非常接近胡塞對商船作出攻擊的水域——但伊朗對於胡塞針對紅海航運的「不對稱戰爭」不可能公開承認責任。
過去三周,伊朗同黎巴嫩真主黨對於以色列的挑釁都表明會「擇日報復」,但「說到做到」的反而是胡塞組織,在美國空襲其地面目標後兩天已向美國軍艦發動攻擊,此後又再擊中了兩艘美國商船。
至此,伊朗實在不得不出面公開作出較為激烈的行動,去證明自己才是區內反以、反美力量的共主。
其三個目標的選擇也各有理由。
間接示警以色列和美國
打擊敘利亞的ISIS據點,其實是對以色列的示威,多於對伊斯蘭國的報復。
蘇萊曼尼四年死忌恐襲的幕後兇手,無論從西方情報,還是地理位置的分析上,也明顯是阿富汗的ISIS-K所為,而非敘利亞的ISIS。如果說是報復,這最多只是間接的報復。
但非常巧合的是,這一次攻擊是伊朗首次將其「海拜爾毀滅者」(Kheibar Shekan)中程彈道導彈應用於實際軍事行動之中,而「海拜爾」則是指7世紀伊斯蘭興起時所攻陷的一個猶太人要塞的名號,針對以色列的意涵非常明確。
同時,這次也是伊朗革命衛隊從其胡齊斯坦省(Khuzestan)空軍基地自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以來首次發動的攻擊——同樣非常巧合地,胡齊斯坦的空軍基地與敘利亞伊德利卜和以色列特拉維夫(Tel Aviv)距離幾乎完全一樣。伊朗要傳遞的消息很明顯:能夠打到伊德利卜,就能打到以色列,而中程彈道導彈配合起伊朗未來可能擁有的核彈頭,更是近美蘇冷戰期間為免生意外而互相調議銷毀的武器。
打擊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據稱是莫薩德情報中心的目標,則是對以色列的間接報復。無論情報中心之說是否準確,伊拉克庫爾德族向來同以色列關係不錯,美國官員過去也曾向媒體透露以色列曾在當地進行過針對伊朗的情報工作。
打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分離主義「正義之軍」,則是要在ISIS的恐襲之後向所有針對伊朗的武裝組織或恐怖組織表明伊朗「有仇必報」——「正義之軍」去年12月也在伊朗東南邊境地區發動攻擊,殺死了11名安全人員——同時,更是要借在巴基斯坦打擊非政府武裝,來向美國及以色列表明自己不會因為涉事方有核武的因素而放棄武力報復。
至於為何伊朗要選擇這三個頗為間接的目標,原因也頗為簡單。畢竟伊朗也擔心區域衝突升級和擴大的風險,因此希望在向以色列和美國擺出強硬姿態的同時,避免親手直接攻擊以色列和美國的目標。這可算是伊朗勇武背後的「溫柔」。
敘利亞的阿薩德政府在安全上依靠伊朗,而伊朗攻擊的伊德利卜根本不在其實際掌控之內,當然不會有任何抗議。伊拉克則有大量親伊朗武裝盤據,反對伊朗影響的政界力量早被趕出國會,伊拉克的回應最多也只限於外交表態,而不會有實際軍事行動(按:正如伊拉克政府對美國在其國土未經准許進行軍事行動的回應一般)。
巴基斯坦一線的失算
至於巴基斯坦,伊朗本來也不太擔心後者會有過大反應。一方面,俾路支的分離主義對兩國政府皆屬威脅,雙方都指責對方邊境管控不力,讓在對方境內的俾路支武裝能越境發動攻擊——這次巴基斯坦在伊朗境內所打擊的對象就是以前曾向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中國工程項目發動過恐襲的「俾路支解放陣線」(BLF)。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國內面臨外匯不足的經濟危機,2月就要進行大選,軍方長期幕後掌政的權威也被與之鬧翻但民望極高的在獄前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挑戰。自去年8月以來,巴基斯坦更是由選舉前的看守政府代管。伊朗的盤算很明顯是巴基斯坦自顧不暇,將不會武力回擊,因此就順道冒險進行了越境襲擊。
不過,從巴基斯坦軍方的「對等行動」來看,其考慮則是在大選臨近、伊姆蘭汗政治威脅仍在之際,絕對不能對外示弱,而他們也明白伊朗的越境攻擊用意並非針對巴基斯坦政府或軍方,沒有升級的意圖,因此才敢於發動越境襲擊作為回應。
雖然巴基斯坦軍方表明軍隊已在高度戒備狀態,準備好對伊朗的任何「錯誤冒險」作出進一步回應,不過他們也同時高舉「對話和合作」才是未來兩國交往的明智做法。由此可見,在伊朗不會再試巴基斯坦的前提下,這場伊、巴互相越境襲擊的一來一往將不會惡化下去。
但從伊朗的對外表態已到了必需超越言談而到達間接動武的階級,我們就可以看到加沙戰爭所次生牽引的區域局勢如何緊繃,不願無限升級的各方稍一不慎,都有可能陷入大家都不想看見的衝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