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為何還稱有興趣同以色列建交? 中東大妥協仍是空中樓閣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月8日訪問沙特與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之後,聲言區內阿拉伯國家依然有興趣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但前提是加沙衝突結束,且為巴勒斯坦建交開通實際的道路。根據沙特方面的通報,去年9月曾親口提到沙、以建交談判有進展的穆罕默德則沒有再提兩國建交的問題。

根據12月公布的一項民調,有高達96%的沙特受訪者認為,為了抗議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阿拉伯國家應該即時中斷同以色列的所有外交、政治、經濟及其他聯繫。

民情如此,穆罕默德也不宜公開表態。

但沙特駐英國大使哈立德(Khalid bin Bandar)1月9日卻時間非常巧合地接受了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期間表示沙特「絕對」有興趣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從1982年起以至之前就一直有興趣……我們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願意接受以色列,這是一個我們必需容忍的現實,但沒有一個巴勒斯坦國家,我們就不能容忍以色列。」

1月8日,布林肯訪問沙特綠洲城市歐拉(Al-Ula),與王儲穆罕默德見面。(Reuters)

重返《阿拉伯和平倡議》

在10月7日哈馬斯發動襲擊之前,沙特同以色列在美國主持下的建交談判推進得如火如荼,當時的穆罕默德稱每日都愈來愈接近建交;而大家都知道,1982年阿拉伯聯盟峰會對於「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家」的要求,以至2002年《阿拉伯和平倡議》(Arab Peace Initiative)中「巴勒斯坦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立國」換取「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的提案,一早就變成了一紙空談。

根據當時的媒體報道,沙特可能願意接受的以色列讓步,大概就是讓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有更大的治安管理實權,又或者將耶路撒冷聖殿山上的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管理權從約旦之手交回巴勒斯坦人。對於巴勒斯坦建國的堅持,早就不再是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建交的前提。

不過,10月7日以至加沙戰爭打到今天,事情已出現了變化。根據沙特駐英國大使哈立德的「歷史重塑」,沙特同以色列之間此前的建交談判雖然已經非常接近完成,但最後的終點「不能少於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家」。

1月10日,布林肯在約旦河西岸大城拉姆安拉(Ramallah)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會面。(Reuters)

換言之,同布林肯的說法、1982年阿拉伯峰會的決定以至2002年《阿拉伯和平倡議》一樣,沙、以建交的前提已經回到「兩國方案」為前提的地步。

根據以色列媒體1月9日的報道,美方也正在向以色列當局重提《阿拉伯和平倡議》,希望以之作為加沙戰爭的可能解決框架。

沙特願意作出「建交換(巴勒斯坦)建國」的表態,在阿拉伯世界民情一片反以的背景之下,可算是難能可貴,顯示出王儲穆罕默德依然有逆民情而推「兩國方案」的想法。根據布林肯的說法,區內阿拉伯甚至已經準備好幫助加沙重建,顯示出他們已有不避與以色列合作之嫌來參與戰後加沙部署的意願。

然而,「建交換建國」從來都是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阿拉伯和平倡議》近22年後的今天,依然是一種恍惚與現實毫無關連的紙上之談。

「建交換建國」的前提是中東各方的一個大妥協。

12月2日,胡塞武裝份子在也門首都薩那(Sanaa)遊行。(Reuters)

如何妥協?

阿拉伯國家的條件非常簡單,就是用承認以色列來交換以色列容許巴勒斯坦在西岸、加沙和東耶路撒冷建成獨立國家。其中當然還有西岸猶太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權之類的複雜難題,但《阿拉伯和平倡議》本身也為未來以「換地」方法保留一些猶太定居點留下了空間,同時也不要求所有1948年被趕離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後裔都要有回歸權,只要求「公正的解方」。

阻礙來自以色列。

以色列過去廿多年都不願作出的妥協,正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統一所有巴勒斯坦土地而建成一個獨立國家。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當然可能對以色列構成安全威脅,但這是世界上不少國家每日都在面對的問題(例如印度同巴基斯坦),以色列絕不能因此而拒絕巴勒斯坦人獨立建國的權利。

但這卻是不少以以色列政客的執迷。

布林肯1月9日訪問以色列之時就表明,「以色列必須停止破壞巴勒斯坦人有效自我管治的能力,必須成為願意帶領人民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巴勒斯坦領袖的夥伴。」

以色列特拉維夫街頭抗議內塔尼亞胡加沙政策的貼紙。(Reuters)

不過,此刻的以色列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依然否定任何容許巴勒斯坦人建國的可能。「不再犯奧斯陸的錯誤」是其口頭禪。

接受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本身還不足夠,哈馬斯存在且難以被完全消滅的事實,是各方都必須接受的。一直與伊斯蘭主義的哈馬斯不和的區內阿拉伯國家、主持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法塔赫(Fatah)以至以色列政府也需要在此妥協。

9日,沙特駐英大使哈立德被問及哈馬斯能否加入未來的巴勒斯坦國家之時,並沒有正面回應,卻稱「如果你心懷樂觀與希望,事情總有改變空間」。言下之意,就是沙特並不否定哈馬斯變成巴勒斯坦未來政府的一部份。

如果以色列真的願意接受巴勒斯坦建國,法塔赫也願意放棄,哈馬斯內部的溫和派確實有空間去放棄其消滅以色列的核心主張。而且,就算哈馬斯始終不承認以色列,只要其放棄武力、願意接受巴勒斯坦國的政治程序,以色列和法塔赫也應該接納哈馬斯——畢竟,以色列國內不是也有呼籲以色列直接吞併加沙、對加沙巴勒斯坦人進行種族清洗的政客?

道理是這樣說,但言必消滅哈馬斯的以色列戰時內閣,以至連黨內異己也容不下的法塔赫領袖阿巴斯,會作出這樣具有風險的妥協嗎?

主持以色列戰時內閣的內塔尼亞胡、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和前國防部長甘茨(Benny Gantz)。(Reuters)

在兩國方案的推進過程中,伊朗的角色也不容忽視。哈馬斯背後有着一直拒絕承認以色列的伊朗支持;如今不斷遭到以色列打擊、可能牽動另一戰線的黎巴嫩真主黨也是伊朗掛在以色列頭上的利劍;更不用說最近在紅海持續攻擊商船的也門胡塞武裝組織(Houthis),其口號就是「讓死亡降臨美國,讓死亡降臨以色列」。

要讓以色列感到安全,伊朗對以色列的態度也必須改變。在此,去年同沙特建交的伊朗,以至去年曾同伊朗秘密談判妥協的美國,也可以盡一些綿力。事實上,法國同美國就正在背後遊說受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跟從2006年的聯合國安理會1701號協議,主動退出黎巴嫩南部接近以色列的地帶,降低衝突升級的風險。

如果伊朗透過間接手段釋出善意,以色列民眾也會減低其對周邊安全威脅的擔憂,給予其溫和派政客更大的行動空間。

但反對猶太復國主義是伊朗伊斯蘭政府正當性的一大來源,也是其與區內周邊穆斯林國家角逐領導地位的重要工具。間接淡化反對以色列存在的姿態,恐怕也不是任何伊朗為政者會做的--特別是最高精神領袖位置正進入換屆時期的當下。

說到底,正如本文所述,也正如《阿拉伯和平倡議》的意涵,談妥協是容易的,妥協本身婿是必需卻幾近不可能的。沙特重提「建交換建國」的確是往中東大妥協踏出一小步,但以色列、法塔赫、伊朗等各方面依然站在原地,甚至可能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