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溫差」大不是中國獨有現象 中美經濟「溫差」有不同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日前,備受關注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完,新聞稿中有這樣一句話:「全面貫徹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品質、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係,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其中「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擊中了很多人的痛點。事實上,早在半年前,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就曾表示,要正確認識宏觀資料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

必須承認,2023年中國經濟壓力仍大,信心嚴重不足,消費者信心指數萎靡不振,遠低於2021年水準,居民淨存款飆升。但宏觀資料似乎也沒那麼差:GDP增速全年完成年初的5%目標毫無問題,失業率回到5.0%,工業增加值,發電量資料增速都還可以,貿易順差比疫情之前幾乎翻了一番……但微觀感受完全不是這樣,很多人的感受都不大好。因為微觀感受不好,對宏觀資料冷嘲熱諷,覺得資料都是假的,這個也正常。也必須承認,宏觀資料和微觀感受的差距很大,這也是事實。

對於中國為何經濟「溫差」大,已經有不少文章解讀,然而,今天更想談談經濟「溫差」並不是中國獨有現象。

美国总统拜登的支持率下滑至“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美国人对拜登的经济政策不满意。(Reuters)

很多人度注意到了,今年美國宏觀資料非常好,GDP增速在發達國家中一枝獨秀。2024年三季度年化GDP增速5.2%。但卻發現拜登的連任岌岌可危,多個機構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美國總統拜登的支持率下滑至「最低水準」。而且主要原因是美國人對拜登的經濟政策不滿意。CNBC本月19日發佈的「全美經濟調查」結果顯示,拜登的總體支持率降至35%。報導稱,這是CNBC在拜登任期內記錄的最低支持率。其中,62%的受訪者不認可拜登處理經濟問題的工作,66%的受訪者對經濟現狀和前景持消極態度,該數值創下「全美經濟調查」17年來的最高紀錄。這就奇了怪了?美國經濟不是很好嗎?

原因很簡單,美國也出現了宏觀資料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美國媒體,對宏觀資料和微觀感受不一致這方面的報導,實際上也是連篇累牘。

早在今年7月ABC題為《拜登稱經濟表現良好 但很多支持他選民都不相信他》的文章就指出了雖然從就業、消費支出和工資能許多指標來看,經濟復蘇得很快,但美國人一直對拜登對經濟的處理不滿。12月CNN題為《經濟擔憂觸動了許多美國人的心》的文章也指出,84%的大多數人表示,他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擔心所在社區的經濟狀況,43%的人表示非常擔心。《紐約時報》11月題為《即使大多數支持拜登的選民也看不到繁榮的經濟》指出,在其對六個搖擺州的選民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82%的選民認為經濟只是「勉強湊合(Only Fair)」或「糟糕的(Poor)」。即使在2020年投票支持拜登的人群中,也有高達62% 的選民認為經濟只是「勉強湊合(Only Fair)」或「糟糕的(Poor)」。 Blueprint/YouGov民意調查中顯示只有38%的美國人表示相信官方統計資料,而 62%的人不相信。

再看消費者信心指數和企業信心的PMI指數。中美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都遠低於疫情前。中國(紅線)從2021年的120左右,下跌到目前的87。美國(藍線)從疫情前的95-100,下跌到63.8。中國跌了28%,美國則跌了35%。衡量企業信心指數的PMI也差不多。在過去10年,美國的PMI明顯高於中國,但2023年,美國的PMI僅為49.4居然低於中國50.7了。

圖為中美兩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和企業信心的PMI指數,藍色為美國,紅色為中國。
圖為中美兩國製造業PMI指數,藍色為美國,紅色為中國。

在中國,房市、股市一蹶不振,信心差點也能理解。美國的宏觀資料如此強勁,股市一路長紅屢創新高,為何美國人對經濟如此沒有信心呢?《經濟學人》最近的一篇分析也指出,考慮到經濟基本面和情緒之間的歷史關係,你會預計美國人現在對經濟感覺相當好。相反,他們感到非常沮喪——或者至少告訴民意調查者他們感到沮喪。《經濟學人》毫不諱言地表示,「美國人對經濟狀況的看法與現實存在偏差。」 選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看不起民主黨的經濟管理。為什麼?。

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最近有點氣急敗壞。在《紐約時報》撰文題為《選民會送小丑(指特朗普)上台嗎?》的文章,給出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媒體通共(共和黨)」。

「一個故事是,我們正處於一種『氛圍衰退』中,人們正在接受一種負面敘述——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新聞媒體傳播的——這不僅與資料不一致,而且與他們自己的經驗不一致......人們對他們所聽到的消息的評價尤其令我震驚。自拜登上任以來,我們已經增加了1300萬個就業崗位,但美國人始終表示,聽到的就業方面的負面消息多於正面消息。」

美國目前失業率處於50年來最低點,為何美國民眾的感受卻如同失業率是50年來最高點一樣?(Reuters)

看克魯格曼的專欄,最近三四個月,他至少寫了不下十篇這個話題的文章。他說:目前美國經濟存在兩個大問題。一是為什麼美國經濟這麼好。另一個原因是為什麼這麼多美國人堅持認為美國經濟很糟糕。他還發明了一個詞,叫「feel-bad economy」。克魯格曼還鬱悶的說:明明美國目前失業率處於50年來最低點,為何美國民眾的感受卻如同失業率是50年來最高點一樣?

值得注意到的是,在美國,像克魯格曼這樣的有錢人和精英信心十足,就是因為美國股市高歌猛進。美國前1%的群體,持有16.4萬億美元的股票和債券。而後50%只持有0.4萬億美元。但美國百姓,特別是後50%,過得不怎麼樣,所以投票和做民意調查時,就一肚子怨氣,普通人就沮喪。但大選投票,民意調查時,一人一票,並不會因為是大富豪就可以一人投一萬票。但股市上,錢說了算,大富豪的話語權是普通人的百萬倍。

但中美對於經濟「溫差」不同之處在於,相較來說,中國的精英群體中彌漫著更多的「喪」氣,這個主要原因是由於房市、股市所累,對於這一階層的人來說影響最大,所以在互聯網上表達的情緒也最大。而更大多數的百姓來說,確實有感受到壓力,但並沒有那麼大的情緒。而美國的情況剛好相反。如前所述,精英階層由於股市長虹十分有信心,而對於百姓來說,更多由於高通脹帶來的物價上漲而一肚子怨氣。

但,中國也好美國也罷,一個事實是,全世界主要經濟體都面臨宏觀資料和微觀感受的溫差。基本上所有經濟體微觀感受都比宏觀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