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領導人會晤 正逢重要時候
根據外交部網站12月4日消息,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經中歐雙方商定,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將於12月7日在北京舉行。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 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同米歇爾和馮德萊恩共同主持會晤。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這將是4年來首次舉行的線下中歐領導人會晤,同時又正逢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週年、中歐領導人會晤機制建立25週年的重要節點。
本文獲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授權轉載,作者:劉柳
自去年底以來,歐盟和歐洲國家領導人頻繁訪華,中歐高層密集互動,政治互信不斷增強。但同時,中歐關係發展也出現一些雜音,在一些人鼓譟歐洲對華「去風險」的背景下,歐盟對華發起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了負面影響。
當前全球挑戰層出不窮,中歐將如何把握好雙邊關係發展大方向,攜手應對全球挑戰,為變亂交織的國際局勢注入更多穩定性,備受期待。
重要節點
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始於1998年,是中歐雙方進行戰略溝通的高層平台,為深化中歐關係、推動對話合作發揮了重要戰略引領作用。
從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的建設夥伴關係到全面夥伴關係,再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歐關係的定位在合作中不斷升華。
1998年4月,首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在英國倫敦舉行。會晤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希望建立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的建設夥伴關係,並決定每年舉行一次領導人會晤。此後,中歐雙方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加強。
2001年9月,第四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在布魯塞爾舉行,雙方決定建立全面夥伴關係。
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雙方決定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去年底以來,中歐高層交往呈現全面恢復的良好勢頭。11月23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在第十一屆中歐論壇開幕式上介紹,習近平主席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德國、法國、西班牙、匈牙利、荷蘭、意大利和希臘等多個成員國領導人舉行會談會見。
歐委會年內已有8位副主席或委員訪華,李強總理、何立峰副總理、外交部長王毅、商務部長王文濤、生態環境部長黃潤秋等中方領導人和高層官員也相繼訪歐。雙方成功舉行高級別戰略對話,以及環境與氣候、經貿、數字領域高層對話,達成廣泛共識。
傅聰說,中歐領導人即將舉行新一次會晤,將為中歐關係發展提供有力政治引領。雙方要繼續保持溝通對話的良好勢頭,不斷深化互信,為中歐關係發展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去風險」不應變成「去合作」
當前,中歐關係發展也出現一些雜音。一些人片面強調中歐之間的對手面,甚至渲染中歐是「制度對手」,並鼓吹對華「去風險」、「降依賴」,損害雙方合作與互信。
10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佈公告稱,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10月25日,歐盟委員會宣佈,通過抽樣方式確定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汽車三家中國車企為首批調查對象。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11月16日回應稱,歐委會抽樣標準不合規,抽樣過程不透明,抽樣結果不公正,有關做法涉嫌違背世貿組織規則、歐盟法律,是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歧視性選擇,將嚴重扭曲補貼調查結果。中國業界對歐委會預設調查結果、暗箱操作的做法強烈失望和不滿。
事實上,針對歐盟委員會對中國車企發起的反補貼調查,福士、寶馬等歐洲車企紛紛提出反對意見,擔憂其會產生「迴旋鏢」效應。
近日,保時捷首席財務官梅施克(Lutz Meschke)向媒體表示,這項調查對歐盟沒有多大幫助,尤其是對嚴重依賴對華出口的德國車企而言。
福士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Oliver Blume)也表示:「我們主張公平競爭,但保護主義不應該由此產生,因為這會導致更多的保護主義。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在這裏創造有競爭力的產業條件,如果我們自己足夠強大,就不必害怕歐洲以外的競爭。」
而對於所謂對華「去風險」,日前,法國(Jacques Delors Institute)發布,認為藉助中國實現自身發展壯大,是歐盟必然選擇,呼籲歐方在「去風險」問題上牢守理性底線,奉行更加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
去年,在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的背景下,中歐經貿合作面臨困難,但雙邊貿易額仍再創歷史新高,達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4%,意味着中歐平均每分鐘貿易往來超過160萬美元。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近日指出,中方認為最需要去掉的風險是泛政治化帶來的對立對抗,最需要降低的依賴是動輒重回保護主義的「溫床」。
攜手應對全球挑戰
巴以衝突再起、烏克蘭危機延宕,地區熱點問題之外,人類還面臨氣候變化、能源安全、人工智能治理等不少全球挑戰。
本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正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舉行。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聯合體,中歐攜手向國際社會表明積極推進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的信心和堅定決心,具有重要意義。
11月16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京會見歐盟委員會氣候行動委員胡克斯特拉。黃潤秋表示,中方願與歐方繼續保持密切溝通與務實合作,並同國際社會一道,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確立的目標、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和機制安排為指引,聚焦行動、加強合作、共同落實,合力推動COP28取得成功,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人工智能治理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今年9月,第二次中歐數字領域高層對話舉行,雙方圍繞數字領域發展和政策、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技術和標準、研究與創新、數據跨境流動、非食品消費品安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取得一系列成果。
中歐是夥伴不是對手,雙方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集體會見歐盟及各成員國駐華使節時強調,中歐選擇對話合作,陣營對抗就不會形成;中歐選擇和平穩定,新的冷戰就打不起來;中歐選擇開放共贏,全球發展繁榮就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