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軍事衝突對中國有何影響?
自10月27日以來,緬北地區爆發衝突已經一個月,而且衝突規模正在不斷擴散,有從「內亂」發展為「內戰」的風險。衝突爆發地果敢地區位於中緬邊境,衝突導致的難民潮已開始影響中國。緬北衝突是否會演化為一場大規模內戰?其未來走向是否會引發地緣政治衝突?此次動盪對中國以及中緬合作可能造成什麼影響?值得各方高度關注。
目前緬北衝突雖然是新爆發的,但果敢同盟軍和緬甸政府之間的衝突由來已久。華僑大學緬甸籍華人學者亨凱(伍慶祥)認為,近十多年來果敢同盟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若開軍、克欽獨立軍結成軍事聯盟,即「北方聯盟」,而果敢、德昂、若開又被進一步稱為「三兄弟聯盟」,這次衝突主要由這四家聯合發起,應該是謀劃已久。
分析緬甸國內衝突,首先必須了解一個概念——「民地武」,即「民族地方武裝」。民地武和緬甸政府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對立關係,它不隸屬於政府,擁有自己的領地。如果敢同盟軍以前就是這種狀態,類似的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民族武裝。在民地武所統轄的地區,相當於不完全的法治領地,長期存在一些灰色產業,如毒品、賭博以及近年引發中國關注的電詐等。需要強調的是,中緬邊境的電信詐騙並不是中國人騙緬甸人,也不是緬甸人騙中國人,主要是中國人騙中國人,一些犯罪團伙借用了緬甸的這塊比較難管轄的特殊地方來發展灰色產業。
緬北衝突反映了民地武與緬甸政府之間的衝突,其實質是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一個窗口。背後的深層根源,實際上是緬甸現代國家構建與民族身份認同一直存在的矛盾。緬甸於1948年1月4日從英殖民手中恢復獨立,但從恢復獨立建國至今,緬甸的民族國家建構工作並不成功,可以說至今尚未完成。在獨立三個月後,緬甸國內就開始了民族武裝衝突,一直延續至今,70多年來沒有停止過。所以民族國家建構的形勢嚴峻,任何一屆緬甸政府的首要任務都是促進民族和解。
2010年,緬甸舉行大選,開啟民主轉型。2011年,當時的吳登盛政府就啟動民族和談進程,在他5年任期內,通過全國性的和談最終出台了全國停火協議,但只有8家民地武簽署了這份協議。此後,到昂山素姬時代繼續推進全國停火協議以及聯邦和談大會,在昂山素姬的5年任期內,又增加了2家民地武參與簽署全國停火協議。雖然有一定進展,但從吳登盛政府開始,到昂山素姬時代,民地武就與政府一直產生軍事衝突。
2021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上台後,民族和解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不僅和談停滯下來,還爆發了新的衝突。在2021年政變後,在緬甸的內陸地區,即緬族內部產生了類似人民保衛軍的一些新興武裝,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武裝不是由少數民族,而是由緬族成立的。這意味着,緬族內部也發生了問題,它已經不是民族問題,而變成了民主化的衝突。因此,當前緬甸內部衝突的複雜性在於,在原來固有的民族問題上,疊加了民主化轉型的問題。
上述變化,使得緬甸國內社會對於民地武和衝突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據伍慶祥介紹,要分兩個層面來看。一是從宏觀的整體視角看,2021年政變以來,整個緬甸社會對民地武的觀感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此前,例如果敢同盟軍或克欽獨立軍等與緬甸國防軍發生衝突,這類衝突一般不會獲得少數民族之外的主流社會的支持。緬甸社會對民族衝突的心態比較複雜,一方面從民主化、民族平等的角度來說,希望克欽族、果敢族能獲得平等的民族權利,但另一方面軍事衝突對國家社會安寧、經濟發展等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又會反對武裝衝突,所以當時緬甸主流社會對於民地武和政府之間的衝突是一種很複雜的心態。
但是2021年政變以後,出於對軍方政變的反對,緬甸主流社會或者說反軍方勢力,開始意識到民地武發起反抗的合法性,轉而支持民族武裝跟緬甸國防軍之間的戰爭,包括此次「1027果敢行動」。伍慶祥認為,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緬甸主流社會對民族武裝攻打國防軍並取得一定成績的行動,表示支持和歡呼,這是緬甸自建國以來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不過,由於不同民地武的訴求不一樣,甚至存在競爭關係,形成廣泛深入的共識也很困難。
當前緬北衝突將會走向何方?對緬甸局勢會造成什麼影響?
由於影響戰爭走向的因素很多,目前還難以有十足的把握來判斷整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不過,可以從交戰各方的實力對比以及他們行動背後的目的,來做一個粗略分析和預判。伍慶祥認為,首先,對此次衝突涉及的民地武如果敢同盟軍來說,果敢地區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30多萬人口、3萬軍隊,很難與35萬緬甸國防軍對抗,其最好的結果就是收復果敢,其他恐怕不可能再進一步了。
需要注意的是,果敢同盟軍及緬北民地武聯盟的這次行動,已嚴重威脅到國防軍的權威以及緬甸國家的領土完整,所以國防軍肯定會加大力度進行反擊。比如不久前舉行的國家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上,臨時總統吳敏綏向國防總司令強調:果敢的這次行動很有可能導致國家的分崩離析,所以必須認真對待。
緬北衝突是否會擴大化?如果衝突擴大化,其他民地武是否會參與、以什麼方式參與、參與到什麼程度?都是未知數。此外,還有緬族內部的人民保衛軍,會發揮多大的作用、進行多大的響應?都存在變數。因此,短期內緬北局勢仍然撲朔迷離,最終結果還很難有定論。對於緬甸軍方來說,短期內最嚴重的結果可能是,果敢地區又被果敢同盟軍收復回去,這實際上是回到2009年前的狀態。如果果敢同盟軍基於這個成果,在實現其「回家」的目的後,與緬甸政府達成「均衡」,那麼衝突可能會平息下來。不過,假如果敢同盟軍期望得到更多,聯合其他民地武將戰鬥擴大,那麼緬甸政府軍將會提升打擊程度,這可能導致另一種結果。
在2021年軍方政變後,由於政治和社會大動盪,緬甸經濟和金融整體出現了極大的不穩定或動盪。近幾年,緬甸的學者都在討論緬甸會不會淪為一個失敗國家。大多數學者最後得出一個並不完全悲觀的結論,即緬甸不會成為一個失敗國家,但可能正在走向一個「有限國家」的狀態,國家各層面要素都很不穩定且極不樂觀。
毫無疑問,緬甸動盪對中緬邊境形勢和中緬合作都會有明顯影響。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如下一些相關領域值得關注。
首先,中國是否會干預或介入緬北衝突?
由於緬北衝突屬於緬甸內政,在官方表態上,中國會按照「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不會直接插手緬北衝突。網絡上傳聞,果敢同盟軍在森林裏「撿」到大量武器裝備,暗示中國方面向果敢同盟軍提供了大量武器。但這一說法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假消息。尤其是當果敢同盟軍與緬甸國防軍直接衝突後,中國更不可能提供武器。中國希望打擊緬北電詐組織,但目前官方層面,兩國政府已達成合作。中國警方對明學昌家族發出通緝後,緬甸政府提供了合作,將明學昌家族核心成員移交給中國。這種情況下,中國不會對民地武提供支持。從中國的利益看,停止戰火、邊境穩定,最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其次,中國對緬北衝突會作何反應?
在外交方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方一直關注緬北衝突態勢,積極勸和促談,推動相關各方儘快停火止戰,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避免事態升級。有部分國家向中方請求協助,中方已就其在緬北的公民取道中國撤離緬甸避戰提供了出入境便利。在軍方,《解放軍報》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組織戰區陸軍部隊從11月25日起,在中緬邊境中方一側舉行實戰化演訓,全面檢驗和提升管邊控邊能力,確保一聲令下,能夠有效履行使命任務。據路透社報道,緬甸軍政府發言人佐敏吞說,緬方已接獲關於此次演習的通知,並稱演習旨在維護邊境鄰近地區的「穩定與和平」,沒有違背中國不干涉緬甸內政的原則。佐敏吞在官方社交媒體發文稱:「中緬兩國軍事關係牢固,兩軍合作友好且不斷加強。」
第三,中緬合作可能會受到何種影響?
中緬合作受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中緬正常的貿易和中緬經濟走廊。目前,緬北衝突使貿易受到很大影響,曼德勒-臘戌-木姐-姐告-瑞麗這條中緬主要貿易通道,已經無法正常運行。日前,在緬甸木姐105碼金三角邊貿口岸,有上百輛貨車和商品被不明來源的炮火摧毀,造成了不小損失。
(2)「一帶一路」項目推進將受到影響。在昂山素姬執政的5年內,緬甸積極響應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一些重大項目能相對正常地穩定推進。但軍政府上台後,「一帶一路」項目推進有所放緩。隨着緬北衝突加劇,「一帶一路」項目將被遲滯或停止。比如,中緬鐵路公路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影響。
(3)中緬油氣管道安全面臨潛在威脅。中緬油氣管道是繼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後的中國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原油管道的設計輸送能力為2200萬噸/年,天然氣管道每年能向國內輸送120億立方米天然氣,管道在緬甸境內全長771公里,是中國在緬甸境內的戰略資產。油氣管道既是中緬合作的重要成果,也可能在衝突時成為緬甸拿捏中國的籌碼。迄今為止,中緬油氣管道未受到政府軍或民地武的現實威脅,但如果戰事擴大化,在極端情況下,油氣管道面臨的潛在威脅不能忽視。
最終分析結論:
緬北衝突目前仍在進行中,果敢同盟軍取得了一定進展。如果衝突在果敢同盟軍實現其有限目標——「回家」(成功收復果敢)後,能夠停火止戰,民地武與緬甸政府有可能達成新的「均衡」。如果戰事繼續蔓延,使緬甸國家陷入到危險的分裂狀態,緬甸國防軍可能傾全力打擊民地武,則戰事有可能出現不受控制的危險局面。面對這種不確定性,中國需要發揮影響力,力促交戰雙方停火止戰。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3年11月26日的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