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內戰・民地武|克倫族搶攻一邦首府 跨種族反軍方陣線的縮影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緬甸軍政府推翻昂山素姬全國民主同盟(NLD)政府至今已近三年,民族團結政府(NUG)旗下的人民防衛軍(PDF)聯結緬甸各地民族地方武裝組織(「民地武」)試圖推翻軍政府的活動一直持續,卻未有激起重大波濤--直至本年10月27日。
其時,由果敢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MNDAA)、德昂民族解放軍(TNLA)和若開軍(AA)組成的「三兄弟聯盟」發起所謂的「1027行動」,在中緬邊境的撣邦北部攻下包括多個中緬通關口岸在內的通道、城鎮及其他軍事目標,取得前所未見的成功,連軍政府領導敏昂萊也警告國家可能陷入分裂。
「1027行動」的成功迅速得到其他民地武響應,從緬北克欽邦的克欽獨立軍(KIA)到緬東緬泰邊境克耶邦(Kayah)的克倫族武裝,從緬西的欽邦民地武到若開邦的若開軍,都紛紛響應,聯手向軍政府發動多方攻勢。他們配合着由反對軍政府的緬族人民,甚至威脅到與軍政府首都內比都(Naypyitaw)僅百多公里之遙的緬族核心地帶,而軍政府除了以空襲回擊之外,似乎沒有扭轉地面形勢的能力。
分析認為,這次反軍政府陣營的龐大攻勢背後,有着各個民地武自身的利益爭奪,有着民族團結政府的民心所向,也有着中國政府對於軍政府清掃電信詐騙集團不力的不滿。但無論其背後緣由若何,這次攻勢的一大特色就是反政府的緬族人與其他少數民族民地武的通力合作。本系列文章將分篇介紹各個投身戰事的民地武在緬甸國體中的由來與地位。本文為第三篇。

早在2021年軍事政變之後,反軍政府的民族團結政府領下的「民族團結諮詢委員會」(NUCC)就得到克倫民族聯盟(KNU)的參與。克倫族武裝控制區位處緬甸東南部緬泰邊境,克倫民族聯盟旗下以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為首的各路民地武,當時已開展了與軍方的交戰,被軍方以空襲報復。

在「1027行動」開展之後,克倫族也迅速投入戰事,在11月11日發起了所謂的「1111行動」響應,進攻克耶邦首府壘固(Loikaw),據報在開戰首十天已殺死了200名軍政府士兵。克倫族民地武將會是這次反軍政府陣營的一大主力。

2021年,克倫民族聯盟(KNU)的成員在其武裝控制區內,抗議緬軍發動政變奪權。(Reuters)

克倫族是緬甸八大族群之一,論人口計屬緬甸第三大民族。克倫族人口龐大,其語言、習俗、經濟生產模式都與主體民族緬族存在頗大差異,加上殖民歷史分治因素,導致克倫族存在極大離心。自從上世紀以來,克倫族民地武與緬軍之間的衝突就無日無之。惟雙方戰力懸殊,克倫軍並沒有取得明顯軍力優勢,但也一直沒有歸降緬軍,只有簽署過停戰協議,卻沒有承諾解除武裝。

克倫族的武裝力量之所以今日能有實力與緬軍對抗,就要追溯到其在英殖時代以來的百多年歷史。

克倫族裏面細分多個擁有各自語言和習俗的分支。但廣義克倫族的身份認同,則起始於英殖時期部分族人改信基督宗教,並經歷多年刻意人為的殖民政策而造就而成。因此,克倫族中的「克倫」(Karen),是緬甸詞ကရင်的英語化譯詞。當然,也不是所有克倫族人都改信基督宗教,很多山區鄉間的克倫族人依然信奉佛教或本土原始宗教。這種同族內部宗教派系的分野,導致了後來二十世紀克倫族多支民地武各行其是的情況。

1912年,穿著傳統服裝的克倫族女孩。(Wikimedia Commons)

自英國在19世紀殖民緬甸以來,英政府採取在殖民地慣行的少數民族「分而治之」策略,透過賦權少數民族(例如默許組成民兵隊伍),冀制衡佔國內人口大宗的緬族及其軍事力量。東南部克倫族的獨立民族意識從此萌芽。

二戰結束以後,各國熱烈討論東南亞地區後日治時期的主權問題。當時由昂山將軍(即昂山素姬之父)領導的緬族臨時政府與眾少數民數領袖簽訂《彬龍協議》,同意爭取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撣族、克欽族等皆簽署了協議,惟克倫族代表拒絕參與,並表示希望獨立於緬甸聯邦,以及留在大英國協。

2023年11月12日,在克耶邦首府壘固附近,克倫族士兵坐在載滿槍支的小貨車上。(Reuters)

昂山將軍在1947年遭暗殺,緬甸政局陷入混亂,雖然翌年仍能勉強實現獨立,制定聯邦憲法,惟少數民族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尤其在東南方的克倫族地區,緬甸聯邦成立之時,克倫族尋求獨立的訴求並沒有得到多大的回應,英國政府亦無意兌現以前給予克倫族地區人民獨立建國的承諾。

於是,1948年緬甸獨立後,克倫族武裝就向新政府發起攻勢,至1949年更一度包圍當時的首都仰光。至1952年,政府才在緬泰邊境建立「克倫邦」(Kayin State),但其地域卻只包括全緬克倫族人口的四分之一,與克倫族爭取民族權利的期望相距甚遠。

克倫族人主要散居在緬甸東部及東南部,以及泰國西北部小部分地區(圖中深紅色部分)。(Wikimedia Commons)

懸而未決的東南民族矛盾,令克倫邦在這大半世紀以來持續發生武裝衝突,戰火未息。雖然到了2015年,克倫民族聯盟其中一支民地武分支民族抵抗組織(KNDO)與開明派軍人登盛(Thein Sein)領導的緬甸軍政府簽訂了停火協議,但克倫邦內部親政府武裝與克倫族各路民兵仍然不時爆發衝突,遲遲未能實現雙方武裝解除。

2021年軍事政變之後,抗爭了七十多年的克倫民族聯盟卻看到了同反軍方緬族抗爭人士合作的契機,接收了不少緬族城市人,為他們提供軍訓和武器,組成了多個旅的兵力。他們掛着人民防衛軍的旗號,卻受克倫民族解放軍指揮。部份人完成軍訓之後,就回到緬族的核心地帶抗爭,使由克倫族民地武散發出來的力量擴展到克倫族傳統勢力範圍以外的地區。

來自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緬族人,也憑着他們在醫療等方面的專業,補充了克倫族軍隊既有的不足,使他們能更有效地抵抗軍政府。

今天的克倫民族聯盟,可以說得上是民地武同反軍方緬族力量團結一起槍口對外的縮影。我們當然不知道此等團結最終能否擊敗軍政府,但這種歷史性的跨種族陣線已確實構成了軍政府從來未有遇過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