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位國際經濟學者爭辯:中國經濟會超越美國嗎?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美國推動對華科技、經貿和軍事領域的競爭之際,美國國內有關「中國經濟何時或是否會超越美國」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2020年,中國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七成左右。經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後,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也有所縮小,但疫情後中國經濟尚在復蘇,促使美國一些經濟學家預測,中國很可能永遠不會超越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用「危機」或「定時炸彈」形容中國經濟,宣稱「美國經濟是最強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amuel Nye, Jr.)警告稱,低估中國與高估中國一樣危險,貶低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和未來抱負會讓美國喪失自身的長期優勢。美國的科技封鎖也不會終結中國在包括人工智能(AI)在內的領域取得突破與發展。

從人口和市場規模、製造業潛力及政策改革等因素來看,國際學者對中國經濟規模能否或何時超越美國的判斷不一。為此,美國《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11月13日採訪中美兩國30多名經濟領域的專家,對比他們的看法,展現他們做出判斷的原因。該雜誌拋出的論點是:以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為衡量標準,中國經濟最終將在規模上超過美國。專家們的回答分為5個層級,分別是「強烈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和「強烈不同意」。以下為主要內容。

強烈同意

中國經濟學家、世界銀行(World Bank)前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Justin Yifu Lin):

中國人口規模是美國的4倍之多,所以沒有理由說中國名義人均GDP不能達到美國GDP的125%,特別是中國的發展模式是利用市場競爭來刺激企業家創業,並允許政府幫助企業家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克服市場失靈。

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資深研究員拉迪(Nicholas Lardy):

中國正在對地產市場的調整將使中國未來幾年的年增長率放緩至4%至5%的範圍。在那之後的幾年裏,我預計增長率將回升到平均5%到6%的水平。多家美國政府機構估計,美國未來10年的潛在增長率為2%到略高於2%的水平。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助理教授王紹達(Shaoda Wang):

中國經濟當然面臨許多挑戰,有些很可能是暫時的,比如地產泡沫的終結,還有一些可能會影響長期增長潛力,比如人口下滑。但歸根結底,中國仍然只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經濟體制上仍有很大的潛力有待實現。至少在未來幾十年,中國仍將擁有全面的國內供應鏈和4倍於美國的人口。中國培養的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畢業生數量也可能是美國的數倍。所以,除非中美之間爆發一場大規模的熱戰,否則我很難想像中國在名義GDP總量上怎麼可能不會超過美國。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研究員,密歇根大學經濟學博士洛夫利(Mary E. Lovely):

「最終」是指很長一段時間,而中國經濟的規模遲早會超過美國,即使增長率低於今天的中國。然而,無論在何時,中國的人均GDP都不太可能超過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1919 級政治學教授和政治學系研究生部主任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放緩,如果不開展重大改革,將大量資金從政府轉向消費群體,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繼續放緩。但是,中國經濟規模如此之大,即使以緩慢的速度增長,按照美元計價的GDP規模,它最終也將超過美國經濟。

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經濟學家韋伯(Isabella Weber):

回答這個問題,取決於如何理解「最終」(eventually)一詞。

中國經濟:圖為2023年8月25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入口。(Reuters)

同意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亞洲項目的資深研究員、美籍經濟學家黃育川(Yukon Huang)、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學者謝淑麗(Susan L. Shirk)、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劉宗媛(Zongyuan Zoe Liu)、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易明(Elizabeth Economy)同意這一論點,但都未提供具體說明。

美國經濟歷史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喬治·C·珀迪和海倫·N·珀迪經濟與政治學教授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

如果不預先設定時間框架,「最終」會如此。中美人口差異使這一點變得可能。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教授弗蘭克爾(Jeffrey Frankel):

一種可能性是,中國的GDP在某一時刻超過美國的GDP(即使按名義匯率計算),但這只是暫時的,中國人口的低增長最終會重新扭轉經濟規模排名。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助理教授馬丁內斯(Luis Martinez):

考慮到兩國過去40年的經濟增長趨勢,很難不認為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目前尚不清楚,過去幾十年支撐中國繁榮的增長來源是否會繼續發揮作用。

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及中國商務和經濟董事項目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 :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但只要對支持私營企業和家庭的政策進行適度改善,中國就可以在未來20年保持適度的高水平增長。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增長充其量也可能是不穩定的。結合這些因素,中國經濟規模「最終」超過美國的可能性仍超過一半。

哈佛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任美格(Meg Rithmire):

「最終」是一個無限的時間範圍,中國存在發展強大經濟的基礎:有才華和受過教育的人口,產業升級和城市化帶來的經濟增長空間,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這個市場中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產階級和受全球企業青睞的生態系統。中國目前的問題是結構性,包括不平衡的財政體系以及中國企業家和民眾之間的深度不信任關係。儘管這些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但若認為這些問題是永久存在將是愚蠢的。我認為,中國的增長將會放緩,這是完全合理的,但強勁增長需要政策變革。假設這些永遠不會發生似乎也是一個錯誤。

中國經濟:圖為2020年10月20日,西藏林芝地區的建築工地。(Reuters)

不同意

美國知名經濟諮詢公司「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創辦人榮大聶(Daniel Rosen):

中國經濟超越美國並不是必然的,最近的一些趨勢也與這種預測的情況相反。當然,如果美國經濟崩潰,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中國經濟自然會超越美國。如果中國盡快開展深刻的市場經濟改革以避免進一步的萎靡不振,中國經濟就有可能在2060年至2100年間超越美國。

「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經濟和貿易問題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

不確定的一面是:既然這是關於名義GDP的,那還要看美國通脹上升的速度有多快。由於中國政策「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如果美國通脹率高於2010年代,加上中國不希望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可能會使美國名義GDP的增長成為定局。確定的一面是:中國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始於2011年的增長衰退將持續下去,直到中國的增長速度低於美國。

但更好的經濟政策可以幫助中國在更長時間內保持在「摩擦性增長」水平之上,但目前還沒有這種迹象,至少15年來都沒有。如果有更好的政策,中國可能會在人口結構變得嚴重之前短暫地成為世界第一。在更有可能的情況下,中國若繼續其(當前的)經濟政策,它永遠不會超過美國。

數據分析平台「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執行董事卡齊(Shehzad Qazi):

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放緩是結構性,經濟停滯的可能性正在上升,而不是下降。如果中國在將經濟轉向消費驅動型模式方面無法取得進展,那麼中國經濟很可能永遠無法躋身全球第一。

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教授、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全球經濟與發展項目的資深研究員普拉薩德(Eswar Prasad):

受人口結構、金融體系效率、大量顯性和隱性債務以及相關改革力度不足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正在逐漸放緩。這些因素可能會抑制生產率增長,而生產率增長是中國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唯一途徑。因此,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但增速將低於過去30年。由於各種既有因素限制人民幣對美元的長期升值,使中國的名義GDP在市場匯率上更難趕上美國。

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經濟學者、中國中心研究員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

在某種程度上,只有當中國的GDP最終超過美國時,才有「吹牛的權利」。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人均收入將只是美國的一小部份,而且中國經濟前景面臨嚴峻挑戰,市場信心不足。在我看來,如果沒有相應的重要改革,中國面臨的更緊迫的問題是「是否會」及「如何能夠」成功應對更加冷靜且緊張的前景。

西點軍校(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國際關係助理教授Haemin Jee:

儘管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歷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增長,但它在人口和社會層面面臨一些阻礙經濟增長的挑戰。人口老齡化、醫療體系不健全、城市化帶來的社會挑戰、監管薄弱以及教育程度的不平等,都是中國實現經濟抱負的障礙。

美國經濟學家、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弗里曼—斯波格利國際問題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級研究員Jean C. Oi:

如果這個問題包含一個時間點,會更好。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女王學院(Queens' College)院長埃里安(Mohamed A.El-Erian):

在全球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經從順風轉向逆風的時候,如果中國想要在名義GDP上超過美國,就需要加快推動國內改革,包括從根本上改變其增長方式。

CSIS的高級研究員、弗里曼中國問題研究所(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

中國推行的安全議程,延緩在稅收和財政系統(更不用說醫療和教育系統)的必要改革。當然,所有這些都不是板上釘釘的,中國有可能在某一天改變路線,但只要中國繼續走當前的路線,中國經濟前景看起來就很暗淡。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政府系教授布魯克斯(Stephen Brooks):

目前,中國的名義GDP約為美國的70%。根據最新樂觀的評估近,中國目前相對於美國的名義GDP與蘇聯當年達到峰值時(1975年蘇聯民意GDP佔美國的58%)處於同一區間。

有些人可能會反對這個問題的具體措辭,因為他們注意到,以「購買力平價」(PPP)衡量,中國的GDP現在已經超過了美國。但購買力平價的GDP是用來比較生活水平的,而不是用來衡量兩國全球實力的。正如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最近一篇專欄文章中所強調的那樣,「如果我們比較地緣政治影響力,名義GDP是考慮的對象,因為名義GDP來自於一個國家的市場准入價值和它能對外援助項目數量等因素。」他恰如其分地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例如,在中國南京理髮比在美國洛杉磯便宜。這種對比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比較很重要,但對兩國的全球影響力卻無關緊要。所以,最有用的衡量標準依然是名義GDP。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

不同意這一觀點。

CSIS研究員麥克爾威(Lily McElwee):

中國經濟放緩已成為頭條新聞,但背後的原因絕不是暫時的。面對地產、地方債務、勞動年齡人口等領域的壓力和挑戰,中國需要新的增長動力。但正如多位經濟學家在《外交事務》雜誌所寫的那樣,中國不會頒布支持國內消費和生產率增長的政策。例如,生育政策的調整迄今沒有顯示出扭轉出生率下滑的迹象,部份原因是缺乏強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年輕人更不確定自己的財務前景。另外,繼續獲得外國科技、人才和市場對中國提高生產力很重要,但如果中國在政治、經濟和外交上不進行廣泛調整的話,美國及其盟友對華科技貿易和投資的更嚴格控制不太可能真正得以逆轉。

強烈不同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中國經濟問題專家佩蒂斯(Michael Pettis):

近年來,中國已經承認存在深層次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但該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一旦中國(或者迫於激增的債務)決定處理和解決這些失衡問題,中國想要維持高GDP增長率的唯一途徑就是國內財富轉移,這並非不可能,但在政治上會有一些爭議。

中立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米特(Rana Mitter):

基於中美兩個經濟體軌迹的如此不確定性,我認為正確的答案是保持中立。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着中國經濟將會增長,但增速會放慢,而美國經濟在不久的將來也不會停止增長。我們也不知道下一次科技發展或地緣政治事件帶來的衝擊,何時會顯著改變一方或雙方的增長率。所以,變量太多了。

美國前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桑頓中國中心主任何瑞恩(Ryan Hass):

正如已故美國經濟學家、中國議題學者杜大偉(David Dollar)經常對我說的,中國經濟有可能在GDP層面短暫超過美國,然後再次被美國超越。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的隱藏潛力,但它的表現有的時候可能低於預期,未來幾十年也將面臨愈來愈多的阻力。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可能仍將是美國一個持久但「受限」的競爭對手。

維珍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社會學系助理教授Yingyao Wang:

中國製造業潛力尚未被耗盡,在一個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體中,還有更多的潛力有待挖掘。然而,與地緣政治壓力和國內環境有關的一系列不確定性可能會抵消以消費為基礎的增長所帶來的收益。這種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對國家未來的信心。

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經濟學和歷史學教授羅斯基(Thomas G. Rawski):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未來潛在的增長率遠遠超過美國的可比數據。中國的名義GDP肯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日期超過美國。然而,我不太信任中國的GDP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