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元凶卡梅倫「出山」任英國外相 證明辛偉誠已經走投無路
11月13日,預計來年就要面對大選的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一如多日傳言所料炒掉極右仇恨言論百出的內政大臣柏斐文(Suella Braverman)。當英國政論界還要消化該消息之際,媒體赫然目擊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踏出座駕出現在唐寧街,漫步走向其闊別七年的首相府。
辛偉誠的內閣大換血,竟然是以外相祁湛明(James Cleverly)坐上柏斐文騰空的內政大臣之位,再由一手促成英國脫歐的2010至2016年前首相卡梅倫補上外交大臣一職。雖然英國並無明文規定「一介草民」不能擔任內閣職務,但根據慣例,內閣官員也該有國會議員職務,以便被國會問責,因此辛偉誠也同時授予卡梅倫終生上議院議員的地位,使卡梅倫成為了少有向非民選上議院不是民選下議院負責的內閣官員。
半個貴族出身(按:可退溯到19世紀30年代在位的英王威廉四世)的卡梅倫,向來被認為是天生的政客,坐上高位如魚得水,舉手投足駕輕就熟、言語便給。他上任首日一踏進外交部,就即時會見了到訪英國的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
辛偉誠踢走柏斐文、請卡梅倫「出山」的行動,被英國政論界廣泛認為是為救亡保守黨來年大選的準備。
柏斐文近日將支持巴勒斯坦示威者形容成「暴民」(mob),公開撰文批評容許一戰停戰日「挺巴」示威舉行的倫敦大都會警長「雙重標準」,此前更曾稱無家可歸是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以「移民颶風」等激烈用詞來貶低外來移民,引來保守黨內外言誅筆伐,被視為是以右翼言論挑戰辛偉誠黨魁權威,希望在民望大大落後工黨的保守黨敗選之後再試黨魁之位。對於這個前朝留下來的政敵,辛偉誠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將她變回普通後座議員,以保護他取代卓慧思(Liz Truss)任相之後的專業執政形象。
跟辛偉誠同屬「正常」政客的卡梅倫重返內閣,則是要示意保守黨將告別2016年脫歐公投以來的種種亂象,回復到脫歐前的保守黨作為善於管治政黨的舊日常態,以爭取近年在英國南部流失到自由民主黨或工黨手中的溫和保守派選票,希望將人們對文翠珊(Theresa May)的脫歐爭扎、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不認真、卓慧思的無能的記憶一掃而空。
不過,此刻辛偉誠竟然要淪落到請卡梅倫「出山」,可算是其政治上走投無路的明證。
雖然卡梅倫在國際上為人所識,飾演大官也「入型入格」,但以卡梅倫為外相不可不謂一大諷刺。如果要數英國近代最大的外交政策失敗,脫歐必然排名第一,而卡梅倫正是英國脫歐的始作桶者。當然,卡梅倫本人是留歐派,但經過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失敗之後,他就染上了「公投癮」,希望再以脫歐公投去證明保守黨內疑歐派不得民心,但最後公投竟然獲得通過,引發後遺至今未止的脫歐難局。
公投失敗後,卡梅倫馬上「拍拍屁股」便去,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門外宣布辭職之後,馬上哼歌走回10號大門內,恍惚是「無官一身輕」,他政治豪賭失敗對英國有何影響將與他無關一般。這樣不負責任的一個人,今天竟然變成了辛偉誠臨危任命擔當外相大任的人物。
更值得辛偉誠感到尷尬的是,他自己10月初才剛在保守黨大會上將自己包裝成英國政治的「改革者」,聲稱要扭轉過去30年的政治現狀--當中有13年是持續至今的保守黨執政、6年是卡梅倫的執政。而辛偉誠的第一個變革,就是宣布取消2號高鐵的第二期興建計劃。但這項高鐵計劃卻是卡梅倫的政策之一,當時尚未知道自己有機會重返內閣的卡梅倫也公開批評辛偉誠作出了「錯誤決定」。從這個背景來看,由卡梅倫任外相的決定,就讓人更加對辛偉誠「改革者」的自許更加摸不着頭腦。
在外交政策上,辛偉誠與卡梅倫也是南猿北辙。例在對華關係上,卡梅倫是一手建立英中關係「黃金時代」的首相,辛偉誠則是宣布英中黃金時代已經結束的人物。在對歐關係上,辛偉誠是忠誠的脫歐派,脫歐立場始終如一,比在公投前才加入陣營的約翰遜更加根正苗紅,但卡梅倫卻是留歐派的代表。在烏克蘭問題上,卡梅倫對於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愛理不理,任由法、德等歐洲大國自理,但如今辛偉誠則以英國為援烏先鋒的領導者地位自居,跟約翰遜一樣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表現親密,人們不難想像此刻任外相的卡梅倫遇上澤連斯基時可能會出現的尷尬場面。
在國內政治的盤算上,卡梅倫的助益也非常有限。卡梅倫時代的緊縮政策,至今依然被認為是英國種種公共服務和基建不足的元凶;卡梅倫卸任後也捲入了供應鏈融資公司Greensill遊說英國政府的醜聞之中。卡梅倫在最近的英國民調中只有不足25%的正面印象,而在其任命後即時民調也顯示,只有24%人認為任命卡梅倫為外相是正確決定,認為其是錯誤決定的則有38%。
從卡梅倫的選舉往績來看,2010年保守黨未能奪得國會多數而要同自由民主黨合作執政,2015年保守黨在650席中奪得330席的微弱多數,全因為自由民主黨在西南部失去支持而蘇格蘭也同時拋棄了工黨,其得票率事實上只得36.8%,比文翠珊2017年提前大選失敗而回的42.3%得票還要低,更不用說約翰遜2019年的保守黨大勝。
同時,由於英國脫歐之後,保守黨內右翼崛起,約翰遜2019年大選也因為疑歐立場而爭得英格蘭北部傳統工黨「紅牆」選民的支持,柏斐文被炒、卡梅倫回朝必然得失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右翼選民,就算卡梅倫能助辛偉誠爭回一些南部溫和保守派選票,這一得一失總體算起來也不知道是得還是失。為了減少此「失」,辛偉誠同時任命了在右翼媒體GB News擔任主持的右翼文化戰士、前就業和退休保障大臣麥蔚宜(Esther McVey)為內閣辦公室部長,不過,從保守黨右翼群起批評辛偉誠踢走柏斐文的形勢來看,這種對右翼的小補償並不會有太大作用。
如今,工黨在民調上穩定領先保守黨十幾至廿幾個百分點,辛偉誠在來年底前的大選中幾乎必敗無疑。其內閣大整頓已是其在最後一年執政謀求扭轉殘局的最後幾個可能行動之一,但他的殺手鐧竟然是一個卡梅倫。由此可見,保守黨人大概都看到了辛偉誠的日暮途窮,有了流放在野的心理準備,並沒有太多人願意搭上這條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