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航運一哥」馬士基大裁員看全球化瓦解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作為「全球貿易風向標」,國際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11月3日突然宣佈大裁員,引發市場關注。

馬士基表示,預計全年營業利潤將處於區間下限,由於面臨運費下降和需求低迷的負面影響,公司將裁員10000人以降低成本,目前已完成裁員6000人,未來幾個月將裁員2500人,剩下1000人的裁員計劃將留到2024年。受此影響,11月3日晚,馬士基在歐洲股市的股價一度暴跌超過18%,截至當日收盤,跌幅仍超過16%,股價創下三年來的最低點。

據最新財報顯示,馬士基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21.3億美元,略低於市場預估的125.4億美元,按年大幅下降46.7%。其中,馬士基的航運業務貢獻營收78.97億美元,按年暴跌超56%。馬士基披露,儘管三季度的貨運量按年上升5%,達到316.6萬FFE(40英尺集裝箱),但平均運費大幅下降58%,從5046美元/FFE跌至2095美元/FFE。

值得注意的,作為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運輸公司之一,馬士基為沃爾瑪、Nike和聯合利華(Unilever)等大多數零售商和消費品公司運輸貨物,通常被視為全球貿易的領頭羊,也被稱為「全球貿易晴雨表」。馬士基最新宣佈大裁員的消息,無疑向市場傳遞了重大負面信號。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全球航運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全球經濟依舊受高通脹、高利率、地緣衝突的影響,加上去庫存化進程緩慢,航運市場仍將面臨較大挑戰。

在航運市場需求低迷的同時,供給方面的過剩也加劇了航運業的不景氣。隨着多艘超大型集裝箱船陸續交付運營,將進一步導致航運供給過剩,運價易跌難漲。據Alphaliner的市場供需增長預測,今年運力供給將增長8.2%,高於需求增長的1.4%。

德國漢堡港的貨櫃。(Reuters)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通常是海運行業的旺季,貨運量和運費都會在這一階段上漲,但今年的旺季根本沒有形成。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柯文勝(Vincent Clerc)分析認為:「需求低迷、運價重回歷史水平以及成本面臨通脹壓力已成為我們行業的新常態。自夏季以來,我們發現全球大多數航線出現運力過剩問題,導致運價下跌。」據馬士基三季度報,第三季度馬士基的平均運費下降了58%至2095美元/FFE(40英尺集裝箱),按月也下降了14%。

要指出的是,馬士基面臨的問題並非個案,而是全球航運業的共同趨勢。目前,幾大航運巨頭的日子都不好過。數據顯示,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CCFI)均值2023年前三季度按年下降69.54%,2023年第三季度按年下降70.31%。全球第四大航運公司中遠海控在第三季度也面臨同樣的壓力。在報告期內,中遠海控營收為427.14億元人民幣,按年下降59.6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5.1億元人民幣,按年下降83.07%。全球第六大航運公司ONE上季度的業績也大幅下滑。2023財年第二季度(2023年7-9月),其營收按年下降62%至35.49億美元,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按年下降92%至4.96億美元。以星航運(ZIM)、萬海航運、陽明海運的中期報告也出現過季度虧損。德路里(Drewry)10月底發布的集裝箱預測報告也預計,預計2023年全球集裝箱航運業息稅前利潤將達到200億美元,但明年全行業將虧損150億美元。

作為典型的宏觀周期行業,航運業可以說是反映全球經濟景氣變化的最佳觀察窗。在全球化時代,航運業景氣與否直接反映了全球對實體貨物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全球經濟最真實的反映。從歷史來看,航運業的景氣變化很好地反映了全球宏觀經濟周期的變化。國際著名航運經紀公司克拉克森創始人Martin Stopford博士在分析了近300年航運周期變化後表示,航運周期長度基本都集中在5-15年,都會經歷投資繁榮期、過度投資期、衰退期、混亂期四個階段。一般來說,航運業者都會隨着周期波動,提前進行一些周期性的操作,應對航運業周期的變化。

2023年11月9日,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 (APEC) 峰會之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 (Janet Yellen) 與到訪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會面。耶倫反對中美脫鈎,卻主張去風險化,支持美國製造。(Reuters)

不過,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在內部討論中認為,此次馬士基大裁員反映的航運業不景氣可能有所不同,除了一般的行業周期變化,它還面臨着另一種更加宏觀的風險——全球化的崩潰。航運業是與全球化進程緊密相關的行業,事實上,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化進程就與海上航運有直接關係,在地理大發現後,依託海上航運開始了第一次全球化。自此,航運業與全球化一直相伴隨行,歷久彌新,在21世紀的前20年裏達到了高峰。

然而,近年來全球化遭遇越來越強的抑制,逆全球化浪潮洶湧而來。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曾指出,逆全球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全球市場空間碎裂,極大地改變甚至顛覆了全球化進程。在全球化時期,依靠自由貿易、自由投資、全球供應鏈的順暢運行,跨國公司得以在全世界尋找「成本窪地」,再依靠有效率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在全世界連接起供需兩端的市場。但是,在「逆全球化+地緣政治摩擦」的時代,形勢發生了鉅變,全球供應鏈出現斷裂,被迫進行重構;投資不再自由,而是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強干擾;貿易不再順暢,人為施加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高聳入雲,成為自由貿易的重要阻礙。

支持美國工人是拜登的主要政治路線,其中一環就是要將製造業職位帶回美國。(Reuters)

在多種因素的干擾下,全球貿易與投資呈現出新的相對破碎的格局。很多跨國公司開始重構供應鏈,中國大陸是它們主要遷出的地區,因為很多跨國公司認為,在當前地緣政治格局下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風險迅速增大的市場。尤其是未來可能出現的台海危機,是很多跨國公司擔心的遠期風險。基於這種考慮,不少跨國公司把過去「中國+1」的投資佈局策略,調整為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分隔的策略,即在新的全球佈局中,將中國市場作為一個單獨的市場來考慮。

基於風險的考慮,跨國公司不再追求全球投資佈局,而是轉向靠近市場、在小範圍內配置產業鏈體系的「密接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模式需要的生產佈局與過去不同,從全球化之下的「離岸製造」轉向了逆全球化+地緣政治之下的「近岸製造」、「友岸製造」以及「回岸製造」。如果全球化進一步碎裂,甚至連區域之間的轉移,比如從中國搬遷製造業產能到印度或者越南,也會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最終分析結論:

全球航運業出現史詩級的大調整,不僅反映了一般航運業的景氣周期變化,更顯示了傳統全球化發生崩潰後導致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對全球化依賴越高的經濟體,受到的衝擊越大。未來的世界經濟運行,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化破碎的深刻影響。

本文原載於2023年11月5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