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加沙的24小時倒數? 歐美都有「節制」以色列的理由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10月13日,在聯合國公開以色列通報24小時內將加沙地帶(Gaza Strip)北部110萬人南撤的消息之後,以軍發言人康里克斯(Jonathan Conricus)確認相關消息,表明已用阿拉伯語連帶地圖分發此命令,要求加沙城的民眾撒至加沙河(Wadi Gaza)以南,不過卻沒有重覆「24小時內」的時間限制。

加沙官員呼籲巴勒斯坦民眾不要聽從以色列的要求,稱之為「心理戰」。聯合國則表明在如此短時間內「沒有慘重人道後果」地撒走過百萬民眾並不可能,同時聲稱聯合國巴勒斯坦難民機構的行動中心已撤往南部繼續工作。

康里克斯表明,以軍行動的目標是要取締哈馬斯所有的軍事能力。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的緊急戰時政府10月12日已宣誓就職,同日到訪、本身也是猶太裔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明只要美國一天存在,美國也會支持以色列,美國亦會繼續向以色列輸送武器。

以色列空襲已造成加沙超過1,500人死亡(包括超過20位聯合國僱員),其全面封鎖卻導致當地能源、藥物、食物短缺,人導災難即將降臨。此刻發布加沙民眾南撤的要求,明顯是希望最少化一般民眾對地面進攻的「阻礙」,以圖速戰速決,避免人道災難持續導致西方輿論反彈。

加沙北部地圖:圖中左下方咖啡色的帶狀是加沙河(Wadi Gaza)所在。(OCHA)

雖然以色列已將屬於戰爭罪行的全面封鎖與哈馬斯劫持人質的問題互相扣連,以此等公關宣傳來減弱國際社會的潛在譴責,但西方多國其實已在其支持以色列的言論中陸續加入要求以色列「節制」的說法。

訪問以色列期間,布林肯表明「以色列有權自衛……但以色列如何自衛也很重要」;此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亦表明以色列須遵從「戰爭的規則」。

而在有50萬猶太人(歐洲最多)、500萬穆斯林的法國,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政府在紀錄到超過100宗「反猶事件」之後已用公共秩序為由禁止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但馬克龍也表明,雖然以色列有「以針對性行動消滅像哈馬斯般的恐怖組織的自衛權利」,但「保護平民是民主國家的責任」,「對恐怖主義的唯一回應永遠是有力而公平的,是因為公平所以才有力」。

10月12日,馬克龍發表電視講話,呼籲國人團結,明顯是擔心以巴衝突會激化法國國內的族群仇恨。(Reuters)

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在12日跟內塔尼亞胡通電時,除了表達英國的支持外,也表明以色列應該採取所有可能措施去保護一般的巴勒斯坦人並幫助人道援助的通行。

辛偉誠的位置,比其他外國領袖更為尷尬,因為蘇格蘭的首席部長尤薩夫(Humza Yousaf)的妻子是巴勒斯坦裔,其岳父岳母在哈馬斯發動襲擊當日正好在加沙探親,如今卻被困在加沙。尤薩夫已要求英國推動以色列同埃及開啟人道走廊,其岳母更透過視頻在BBC節目上述說自己斷電斷水的情況。加沙的人道災難有可能會演變成辛偉誠個人的政治災難。

根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歐盟版的報道,以色列的駐歐盟大使也承認如果以色列進一步回應哈馬斯的襲擊,以色列將會聽到更多的批評聲音。

人道災難的問題,當然是西方領袖的一個重要考量。但除此之外,他們更擔心的是一場「持久」的人道災難。這一方面會增加像黎巴嫩真主黨等鄰近地區武裝引爆更大戰火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將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向以色列輸出更多的軍事援助。

雖然以巴衝突近一周搶佔國際新聞頭條,但其嚴重性充其量只是中東的區域性衝突,其實及不上俄烏戰爭般重要。可是,在軍備的需求上,面對擁有十餘萬發飛彈儲備的真主黨,以色列所要的正好跟烏克蘭為準備應付冬季俄羅斯再來一次能源基建攻擊所需的各種防空系統一樣。如果真主黨加入戰團,美國無可避免的對以援助將會影響到烏克蘭的戰局走向。

同樣地,在國際視角正在關注以巴局勢之際,俄烏戰爭周邊的事態都「巧合地」出現了重大變故。10月8日連接愛沙尼亞和芬蘭的天然氣管道懷疑遭到人為破壞,導致芬蘭喪失了液化天然氣外的唯一天然氣供應渠道(天然氣佔其能源需求5%)。新近加入北約的芬蘭表明不能排除這是「國家行動者」所為,而事發期間有至少一艘俄羅斯船隻在管道附近出沒,俄羅斯的海道測量船在本年夏季也曾三次駛經該地。

10月11日,芬蘭海巡船在天然氣管道受破壞的水域巡邏。(Reuters)

芬蘭國防部表明希望能在一兩周內公布其調查所得的證據。如果證據真的指向俄羅斯,這將是對北約聯防承諾的一個重大挑戰。作為北約領頭國的美國,當然不希望其對以色列的軍事支持阻礙了北約對「新成員」芬蘭受到潛在安全威脅的回應。

另一方面,俄軍10月10日也在烏克蘭東部俄控頓涅茨克市外的阿夫季夫卡(Avdiivka)發動了重型裝甲、大砲、攻擊直升機聯動的大型攻勢,希望圍困當地烏克蘭守軍。這大概算得上是俄軍自本年1月以來都沒有見過的大型地面推進行動。雖然俄軍未有取得即時的勝利,但如果烏克蘭失去阿夫季夫卡,這將重擊烏軍士氣,並使其失掉頓涅芙克州的一個前線要塞,進一步深化外界對烏克蘭軍事上能否長期對抗俄軍的擔憂。此等情勢發展,也需要美國和歐洲的迅速應變。

因此,如果以軍未能迅速行軍達成其在加沙消滅哈馬斯的目標,西方對以色列「見好就收」的壓力可預見將陸續浮上台面,否則,一場持續不斷的以巴戰爭將有可能影響到對西方更為重要的歐洲戰場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