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爭 經濟基礎對決是最大「戰爭」
中美兩國都面臨着相當大的困難,兩國一邊承受着壓力,一邊進行着博弈。美國債務巨大,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高利息、高負債,這是美國永遠都不能根治的問題。如同行走在鋼索上,生怕自己忽然被債台高築所拖累。
隨着全球的衰退,美國的債務愈來愈難以償還。美國利用高額的利息,從世界各地吸收了不少資金,再加上之前因為疫情而引發的經濟衰退,使得世界需求下滑。作為一個對外貿易大國,中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為了解決產能過剩,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調整,但這也讓國內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對中國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中美之爭,在這場無法避免的博弈當中,美國作為最大消費國,中國作為最大生產國,誰能堅守,關鍵還在於經濟運行基礎。在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出爐後,美國經濟增速達到了2.0%,總GDP達到了13.24萬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實現5.5%的增速,總GDP達到8.55萬億美元。數據顯示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有所擴大。有些西方的媒體大肆宣揚「中國的發展已經達到頂峰」,「中國無法趕上美國」的言論。
數據打架 美國經濟真相如何
2023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增長2.3%,作為全球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可以說一枝獨秀。白宮發言人多次信心滿滿,說美國的各項數據很健康,就業市場火熱。言而總之就是燈塔光芒輝煌,儼然成為全球資產的避風港。
但有一些數據顯得很違和,比如用電量。過去三年,美國的用電量保持穩定增長,然而在2023年上半年,美國GDP增長2.3%的同時,用電量卻下降3%,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現象。通常來說,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用電量基本不可能下降,或者不應該偏差得那麼誇張。
美國能源署之前有過預測,說2023年美國用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好。不過今年的情況又是極端的厄爾尼諾現象,全球氣温普遍升高,工業用電量只多不少。然而,現實是,美國居民用電量的下降幅度是最大的。彭博社這樣報道:過去兩年,美國人動用在疫情期間積累的超過2萬億美元額外儲蓄,而這些家庭儲蓄即將耗盡,美國的經濟引擎會在2024年初失去動力。隨着家庭儲蓄減少,美國人更加依賴工資來維持生活,而物價、租金、信用卡利率和房貸利率的迅速上漲,又導致百姓告別了以往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開始了縮衣節食,這是為什麼上半年美國居民用電減少的原因。
另外,美國勞工部在8月4日公布的數據,7月份非農業部門新增就業18.7萬人,失業率為3.5%,一直在最低水平徘徊。從這個數據看就業形勢很好。但根據美國廣播公司統計的數據,自2022年初以來,已經有38.9萬名科技行業員工被裁撤,創下2001年以來新紀錄;今年前7個月,有402家中大型美國企業申請破產,數量比去年翻了一倍,另外全社會申請破產的企業來到了歷史峰值。另外,美國最大卡車運輸巨頭 Yellow 直接宣布倒閉了。運輸業依託於龐大的消費市場,是最基礎的社會行業,可以說非常穩定,基本不存在被時代淘汰的可能。如果連最大的卡車運輸公司都倒閉了,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美國的消費市場在飛速萎縮。這也吻合美國下降的進口額。
現在對美國來說,最重要的問題還是通脹。8月CPI按年增長3.7%,比7月的3.2%高一些。壓不下去的原因也很簡單,一個是房屋價格繼續上漲,按年漲幅7.3%;另一個是汽油價格按月上漲10.6%,佔到CPI上漲幅度的一半。
為了將汽油價格壓下來,美國釋放了大量石油戰略儲備,想以增加供應來抑制市場價格。2020年底,美國戰略石油儲備還有6.381億桶,到今年9月就只有3.5億桶了,庫存正式告急,石油價格也隨即上漲。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美國的通脹就難以降下來,而高通脹又會進一步波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物價漲幅遠遠超過工資漲幅。
如此殘酷的現狀下,打工人決定罷工,鬧着要漲薪。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一共有14.6萬成員,佔美國汽車製造業全部工人數量的56%,它在與三大汽車巨頭勞資協議談判中,要求加薪40%以上。這意味着底特律三大汽車巨頭的勞動力成本需要每年增加450億美元。談判毫無懸念失敗了,於是UAW在美國多個州發起罷工,半個月造成8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直接影響到美國的汽車產量。
對於這些企業來說,一方面由於持續加息造成的貸款成本增加,像汽車、鋼鐵、化工這些傳統企業的負債規模很大,在高通脹下就非常難受了,這個時候規模龐大的工人們還要罷工鬧漲薪。
另一組值得注意到的是,美國對外公布的數據愈是光鮮亮麗,就愈顯得聯邦的稅收不對勁,上半年減少4230億美元,按年下降11%。2023年,美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預計4.8萬億美元,而拜登政府列出的2024年總預算是6.9萬億美元,也就是說還要發2.1萬億新債,才能基本維持政府的支出和運轉。
目前美國債務來到33萬億,已經接近債務上限,光是填補債務利息,就要拿出30%的財政預算。目測,明年突破35萬億債務是相當輕鬆。如此龐大的債務情況,美國就一招——借新債還舊債,讓經濟引擎一直運轉下去。畢竟對美國來說,拉長通脹時間差,通過統計魔法來維持GDP數據的華麗,賬面經濟才能維持住,美元信用也能有保障,讓美債以極低的利率繼續發行,堵住所有質疑人的嘴。
中國經濟信心不足 韌性仍強
再看中國經濟的情況,綜合不同維度分析判斷,當前面臨着來自國際國內新的困難挑戰。正如中央早前所判斷的那樣: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特別是7月公布數據的時候,當時確實有一股風雨欲來的趨勢,進出口額雙雙下降,CPI和PMI都在歷史性下跌,房市股市也陰雲密佈,整個信心普遍不足。8月數據好了一點,CPI由負轉正,按年增長0.1%,但要是刨除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核心通脹率,8月的核心通脹率是0.8%。再看8月社融數據3.12萬億元,遠遠超過了市場預期, 7月份才5282億元。不過這3.12萬億元裏,有1.18萬億元是政府債券,按年多8714億元。簡單來講就是,地方政府比起去年多借了8714億元。至於企業債券是2698億元,按年多1186億元,遠遠比不上政府債券的規模。另外中長期貸款有所回升,算是一個好消息,說明百姓的購房意願沒有之前那麼消極了。8月份M2貨幣供應按年增長10.6%,這已經是第四個月減緩放水。擰緊水龍頭,精準滴灌,這沒錯,只是問題依然擺在那裏,M1按年增速2.2%,遠低於M2的10.6%,說明大家更願意將錢存進銀行裏,市場活力還是不足。
9月最重磅消息是25萬億存量房貸降息,如果按照每個購房者平均下降1%的利率來算,相當於直接讓利2500億元。另外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釋放5000億元的流動性,也是為了緩解銀行的資金壓力。
再看進出口數據情況,8月還在緩慢恢復:以人民幣計價是進口下降1.6%,出口下降3.2%,順差4880億元;以美元計價是進口下降7.3%,出口下降8.8%,順差683億美元。由於人民幣兑美元貶值,特別是上半年的貶值幅度超過了5%,所以用人民幣計價更能反映中國的進出口現狀。
其中,對東盟、俄羅斯和非洲國家的進出口總值在增長,對歐美日的出口下降較為明顯。上半年,歐盟進口下降22.6%,像是西班牙和希臘等國家的債務已經到了危險邊緣,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熱情大幅減弱。
中國這個情況,事實上其他工業國的情況也不好,出口份額都在下降。日本出口額已經連續下降15個月,前7個月下降6.4%,並且連續22個月貿易逆差;韓國的情況稍微好一點,同樣下降11個月,最新的8月出口下降8.4%;越南前8個月的進出口總額下降13%,8月出口下降7.6%,幾乎所有出口品類都在降;印度6月的貨物進出口總值達860.66億美元,下降19.3%;印尼6月份出口按年下降21.18%,上半年下降8.86%……要注意的是,這些國家的對外貿易遠沒有中國那樣,同時受到歐美的關稅壁壘和貿易管制。一眾南美國家的數據更慘淡,其中阿根廷跌得最多,6月出口按年下降35.4%。至於一些非洲國家,陸陸續續財務暴雷、內亂,畢竟小國沒有承受風水雨打的抗壓能力…… 總而言之,全球經濟衰退,已經波及到各國的消費市場。說明全球同此涼熱,誰也沒法獨善其身。
在疲弱的出口數據中,中國新能源車出口算得上是絕對的亮點,而這背後不僅是數據層面的意義。今年前7個月在歐洲的銷量飆升至82萬輛,約佔所有汽車銷量的13%。更關鍵一點,中國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不到3萬歐元,遠低於歐洲的5.6萬歐元。在慕尼黑車展上,有41%的參展廠家來自中國,這般架勢嚇到了德國人。以至於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出面穩定軍心,說德企「應該被激勵,而不是被嚇到」,同時宣布了價值110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德國《焦點》雜誌最新封面寫到:「中國的貪婪:遠東的主導地位對德國汽車工業和我們的未來有多危險?」可見,德國人認為中國企業工業對他們已經有威脅。這要放到年前,說中國汽車嚴重威脅到德企,有誰能信?只能說,時代確實變了,而且變得很快。
在經歷了8-9月之後,其實多家國際金融機構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花旗銀行集團把中國2023年的增長預期上調至5%:預示了希望的數據推動人們圍繞中國有能力實現增長目標達成共識。彭博社對經濟學家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今年的增長預期中值為5%,與官方目標一致。經濟學家們預測,零售和工業生產可能改善。他們還說,調查顯示製造業數月來首次進入擴張區間,出口降幅也可能減小。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報道,中國製造業恢復擴張以及中秋國慶黃金周假期的旅遊熱潮,正在點燃人們對經濟在今年早些時候放緩後可能重拾增長勢頭的希望。
經濟基礎更是「中美一戰」的根基
中美兩國經濟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走向如何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經濟基礎更是「中美一戰」的根基。一定程度上,中美結構性矛盾讓中美競爭根本無法避免,事實上現在就看全球最大的兩國經濟體,誰先扛不住了。
美國的方法簡單粗暴——抽乾淨中國的外圍活水,讓中國的經濟全面崩盤,最後在極限乾涸的情況下投降。但很明顯,中國不像以前被美國對付的一眾國家那麼好拿捏,制裁清單列了,關稅戰打了,金融戰打了,輿論戰打了,地緣封鎖了,但依然巋然不動。憑藉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底子,確實能在經濟環境極差的情況下支撐很久。
最簡單的例子,雖然各國貨幣兑美元的匯率都在跌,人民幣也不例外,但人民幣兑日元、歐元和英鎊的匯率相對穩定,甚至有一點升值。也就是說,在歐美和日本等國普遍加息4%以上的大環境下,中國能以降息的逆周期姿態穩住外流貨幣。這說明,從本質上,中國的經濟韌性沒有那麼糟糕。
中國不僅自己對抗美元潮汐,還將手裏的美元借給這些瀕臨破產的發展國家。這一招對美國來說相當疼。美國原本希望通過加息縮表來刺激全球美元回流,讓一個個發展中國家還不起錢,被迫放血變賣資產,最後再用美元來抄底這些國家的優質資產。現在問題是,這些國家從中國借來美元後,可以還美元債務。而之後還錢只需要用人民幣支付,或者用其他利益來和中國交換,直接繞過了美元體系,推動全球的去美元化。
當美元回流到美國手裏,短期內確實提高了賬面數據的光鮮繁榮,但到處是被熱錢湧入的行業,就業需求高漲,房價攀升,通脹也跟着飛漲。美國過去持續了幾十年的去工業化進程,儘管特朗普和拜登兩屆政府都喊着要製造業回流,但都沒有辦法短期內承接鉅額的國際熱錢。
如今放眼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情況都被折騰的不輕,手裏的牌也幾乎打光,局面已經到了破而後立的關鍵時刻。正是如此,地緣矛盾也會更頻繁。其實美國也深深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不斷給中國製造麻煩。立體式「打擊」中國,其實是想用各種方式令中國先犯錯誤。但如果中國頂住了壓力,等到美國自己先撐不住了,全球產業鏈都會被重塑。
中美之爭,就是一場持久戰。中國向來都會深挖洞廣積糧。這個過程美國當然會痛苦,但最先承受代價的肯定是日韓和歐盟,然後是南美和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