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多訪華:兩種對華鷹派的爭奪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四日訪華行程的第三天已然結束,在29日見了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長胡和平、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和國務院總理李強。跟此前美國國務卿和財長訪華的情況有點差別,雷蒙多28日跟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見面之後確實建立起了一些較為具體的中美溝通機制,進一步確立拜登(Joe Biden)首屆任期餘下時間「競鬥中求穩」的對華政策目標。
根據中美商務部的消息,在王、雷二人會面之後,中美雙方將建立由中美副部長級和司局級政府官員組成,並有企業代表參加的工作組,旨在解決具體商業問題,每年將舉行兩次會議。雙方亦將啟動出口管制訊息交流,並在29日迅速地舉行了首場助理商務部長級的會議。中美亦同意在商務部長和副部長級層級就商業和經濟議題進行經常性溝通,至少每年舉行一次面對面會談。
另外,雙方亦同意組織專家,就強化行政許可程序中的商業機密和保密商業訊息保護舉行技術性磋商。同時,在雷蒙多與胡和平見面之後,中美亦同意明年上半年在中國召開第十四屆中美旅遊領袖峰會──在來華之前,雷蒙多曾強調如果中美旅遊回流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將能為美國帶來300億美元收入和5萬個就業職位。
雷蒙多此行所啟動的中美溝通渠道的當然遠遠及不上曾被美方官員形容為「G2」架構、由小布殊(George W. Bush)第二任期延續至奧巴馬(Barack Obama)兩屆任期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2006至2008年間舉行5次)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009至2016年間舉行8次)。然而,這些溝通渠道卻確實有助防止中美競爭演變成雙方都不想發生的衝突,並且在有限的空間下推動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
例如在美國商務部的通稿中,美方就特別點明「出口管制訊息交流」的目標就是要減少中方對於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誤解」。這一種包裝頗有奧巴馬時代加重美國國務院在對華對話中角色的戰略味道,其實也算得上是一種對「G2」框架的認定——這種不如奧巴馬時代般隆而重之的對話方式,其實只是美國國內政治氛圍對華態度今非昔比的結果。
不過,這一種務實管控中美競爭的做法,很快就惹來美國共和黨人的批評。國會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直批拜登當局的做法「天真且危險」,表明中國應該被當成「無所不用其極傷害我們國家安全和在全球散佈其惡性專制主義的對手」。
無論是對於此前白宮氣候問題特使克里(John Kerry)訪華試圖商談氣候合作,還是對於拜登當局日前決定延期《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半年,共和黨的對華鷹派都會作出類似的批評。
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顯示出今天的華府只剩下兩種對華政策分歧,一是拜登式的務實制華派,二是逢中必反派,呼籲理性看待中美關係的聲音大概只能在一些華府智庫中謀個職位,難以踏入權力圈子之中。
對於2025年依然有不低可能性捲土重來、再次入主白宮的特朗普(Donald Trump)而言,作為民粹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的他,當然不是上述兩派的任何一派。可是,不少心懷政治抱負的華府政客和智庫中人如今也希望搭特朗普的便車,此刻已在為特朗普第二屆任期做準備,物色總統可任命的數千個聯邦政府職位的潛在人選,希望可以扭轉其第一屆任期政治素人上場受建制派阻礙而無法大舉落實具體政策的缺失。
其中有列根總統時代的老字號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亦有2021年才成立的「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暫譯,America First Policy Institute),其陣容包括8位特朗普白宮的內閣成員,而如今主張中美全面脫鈎的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更是該組織的美國貿易中心主席。
由此可見,如果特朗普在2024年11月的大選成功擊敗拜登,逢中必反派很可能會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主導者。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到底是務實制華派還是逢中必反派更容易處理。前者將會把中美關係的惡化維持在可預期、可控制的範圍,並會考慮到中美關係對美國盟友和全球局勢的影響;後者則有可能破壞一些二戰以後和冷戰以來的國際關係可預期性,將中美競爭升級到一個無序「冷戰初期2.0」的層級,並很可能不會把歐洲和亞洲盟友的顧慮放在眼內。
中美關係向好在可見的將來是不太可能的,但其惡化的路向卻還要看以上兩派在美國國內政治爭奪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