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下一個基辛格」更重要的是「告別基辛格」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上個月,百歲高齡的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乘坐14個小時的飛機,抵達中國進行訪問。在他百餘次訪華的歷程中,此次獲得中國領導人接見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放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當下,此次訪問有着非凡的意義。

作為20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基辛格代表的是對華溝通,勇氣和遠見卓識。放眼當下,美國還有像基辛格一樣能夠在特殊政治氛圍下主張對華合作的政治家嗎?

基辛格在中國擁有直達決策層的能量是眾所周知的。在美國,基辛格被視為美國政壇最權威的「中國通」,上至美國總統,下至私營企業主管,都向基辛格諮詢過怎麼更好的跟中國打交道。

上個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接見訪華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左)(新華社)

而已到人生暮年的基辛格不可能持續訪華發揮溝通橋樑作用。懂中國的身居高位的政治家,不好找。即便有這樣的政治家,能夠主張對華合作也很難。中美之間呼喚出現下一個類似基辛格的人物,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

當今的中美政治環境下,與其期待下一個基辛格,不如問問是否還有下一個尼克遜(Richard Nixon)。

基辛格當年能夠在中美建交問題上發揮作用,根本還是得到了當時美國總統的授權。正是1969年尼克遜當選後基於美國國內狀況和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主張和中國改善關係,才有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在基辛格秘密訪華前,實際上1970年尼克遜就請巴基斯坦時任總統葉海亞·汗(Agha Muhammad Yahya Khan)轉告中國政府,美國準備改善兩國的關係。基辛格與其說是創造了歷史,不如說中美建交這一歷史進程下,尼克遜選擇了基辛格。

那誰會是下一個對中美關係有遠見卓識判斷的美國領導人?

會是拜登(Joe Biden)嗎?顯然不是。一邊是派出國務卿、財政部長、氣候問題特使等大員密集訪華,一邊是對華制裁、對台軍售。拜登在對華遏制方面,發揮出了政治精英的水平。但作為80歲的老人,他保守有餘,魄力不足。

很難再覓基辛格式的人物,根本原因是中美「和」的大趨勢已經不再。圖為2022年11月14 日,美國總統登(右)在印尼峇裏島舉行的G20峰會舉行期間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此次會見後中美關係仍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Reuters)

會是共和黨最有希望擊敗拜登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嗎?且不論特朗普官司纏身能否在2024年大選中勝出,即便特朗普重回白宮,他也不可能是下一個尼克遜。特朗普的政治風格較為隨意,他的對華態度充滿情緒化戾氣。

在中美關係歷史中,基辛格的出現並不是必然的。過去50多年有這樣一個人在中美之間發揮溝通橋樑作用,是中美關係一直處於可交流可合作的歷史時期決定的。當時中美建交的歷史大背景是美蘇博弈,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和蘇聯關係惡化的一方引發了美國拉攏的興趣。

當時世界政治的主軸是美蘇。而現如今中美矛盾日漸成為世界主要矛盾,中美「和」的大趨勢越來越遠,「鬥」日漸成為主流。未來處理中美關係不能夠寄希望於再出現一個基辛格式的人物,或者是出現尼克遜式的政治家。

即便美國再出現一個有遠見卓識的知華派,他發揮的作用也不會是過去50多年基辛格發揮的。要相信,新的時代總會造就新的英雄。懷念基辛格,本質是懷念合作,懷念中美蜜月期。而一個時代已經結束,要勇於擁抱衝突不斷的未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