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朝高調紀念不同,美國為什麼「遺忘」了朝鮮戰爭?
今年是朝鮮戰爭停戰70周年,朝鮮7月27日晚在平壤市中心的金日成廣場舉行閲兵式,高調紀念勝利。中國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李鴻忠率團訪問朝鮮參加相關慶祝活動,俄羅斯派出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亦訪問朝鮮參加活動。
儘管韓國不是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的簽字方,但是韓國總統尹錫悦7月27日晚出席在釜山市海雲台電影殿堂舉行的「聯合國軍參戰日暨韓國戰爭《停戰協定》70周年」紀念儀式。不過和半島南北政權高調紀念不同,當年朝鮮戰爭的重要當事方美國的紀念聲浪和規模小得微乎其微。
這是相當長時間以來的一個現象,朝鮮戰爭在美國似乎被「遺忘」了。1953年戰爭結束後,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沒有表現出紀念這場戰爭的熱情。
直到1995年,朝鮮戰爭紀念碑才在美國的首都華盛頓正式落成,自此,美國政府才開始通過國會法案在每年的朝鮮停戰協定日(即7月27日)開展全國性的紀念活動。2013年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宣佈7月27日為「朝鮮戰爭參戰勇士停戰紀念日」,並且呼籲美國國民記住這個日子。 2015年即朝鮮戰爭結束62周年,在伊利諾伊州首府斯普林菲爾德,朝鮮戰爭紀念館在一些朝鮮戰爭退伍老兵的發起下建立並正式對公眾開放。但是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在2023年並沒有主持上規模的紀念活動。
美國大眾文化界對這場戰爭的記憶形式也寥寥無幾。從戰爭開始至今,關於朝鮮戰爭的電影僅約100部,其中大多數電影雖以朝鮮戰爭為背景,實際上講述的是二戰和越戰的故事。與之相比,1940年至1945年之間美國共製作電影約1700部,其中關於二戰的電影就有約500部,佔到全部影片的三分之一。約翰·韋恩(John Wayne)一生導演了大量的戰爭影片,卻唯獨沒有拍攝朝鮮戰爭的電影。
除了電影製作方面,通過相關書籍發行的數量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我們可以在美國的很多大書店發現上百本關於內戰的書籍,相當數量的一戰和二戰書籍,數十本的越戰書籍,但是關於朝鮮戰爭的書籍卻寥寥只有幾本。著名作家大衛·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在越戰期間就以揭露越戰決策失誤的《出類拔萃之輩》(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一舉成名,而他關於美陸戰1師在長津湖僥倖逃脱中方第9兵團毀滅性打擊的鉅著《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The Coldest Winte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直到他2007年去世數月後才出版。
民眾「記憶」層面也是如此。關於朝鮮戰爭,美國社會既沒有神話也沒有故事,它被排除在了美國歷史主敘事之外,成為了一場在美國眾多戰爭中被「忘卻」的戰爭。
美國歷史上也有其他一些沒有取得勝利的對外戰爭或外交危機,但是它們或是被納入勝利的主敘事中,或是成為永久的傷痛記憶,但是都沒有被「忘卻」。
例如,1812年戰爭中,美國沒有讓英國做出任何讓步,也沒有徵服加拿大,而且首都華盛頓被英軍佔領,但是經典愛國歌曲《星條旗歌》卻在這場戰爭中誕生,並於1931年被定為美國國歌;1962年古巴危機中,甘迺迪政府採取了妥協性很大的緊急政策,以不再對古巴進行任何入侵行動,並撤回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導彈為條件化解了危機,但在美國國民意識中,古巴危機的化解被視作甘迺迪任期內最光榮的時刻;在越南戰爭中,美國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勝利,越戰打了十幾年,而且傷亡慘重,陣亡人數高達5.8萬人,受傷人數超過30萬,美國社會由此出現了巨大的分裂,但是這場戰爭卻深深印記在美國人的集體記憶中。
與之相比,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傷亡也很慘重,陣亡人數高達5.4萬人,受傷人數達10萬左右。為什麼朝鮮戰爭會在美國的集體意識中成為一場被忘卻的戰爭呢?
對於這一問題美國社會最通常的解釋是朝鮮戰爭是一場以「(國際)警察行動」為開始,以「停戰協定」為結束標誌的戰爭,無論是「開始和結束都沒有任何光榮而言」,這與美國一向追求戰爭目標明確而結果完全勝利的傳統相悖。而且朝鮮戰爭處於光輝勝利的二戰和造成美國社會分裂的越戰之間,它的影響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因而被美國社會所忘卻。
事實上,一個國家對待自己的過去,記住什麼,忘卻什麼,都是有選擇性的,而選擇是根據當前的國家政治、外交以及利益需求而確定的。
在1953年至1965年這段時期內,美國政府從和蘇聯冷戰對抗的現實需求中出發,從有利於美國繼續推進冷戰戰略的角度考慮,對朝鮮戰爭進行了選擇性的集體記憶塑造,試圖把這場美國並沒有獲得勝利的戰爭描繪成集體安全原則的勝利。在遭到質疑和反對後,則把目光轉向未來,以迴避對朝鮮戰爭勝敗得失的討論,忘卻戰爭帶來的傷痛。
而美國軍方關於戰俘通敵的指控和媒體關於「洗腦」問題的討論摧毀了構建關於朝鮮戰爭英雄主義敘事的可能性,使戰場上的士兵難以成為謳歌和懷念的對象。
大眾文化作品對朝鮮戰爭崇高性的質疑和戰爭意義的解構也使記憶和討論這場戰爭逐漸變得沒有意義。這些因素匯聚在一起,使朝鮮戰爭成為一場沒有任何紀念形式的戰爭,一場沒有產生社會分歧和爭議的戰爭,一場沒有引起社會傷痛的戰爭,並因此在美國人的集體記憶中逐漸淡出,乃至消失的戰爭。
而沒有了本應承載傷痛和深刻教訓的朝鮮戰爭記憶的制約,美國很輕易地再次捲入了另外一場無法獲得勝利的戰爭——越南戰爭,並因此陷入深刻的社會分裂之中。
本文資料摘編自「記憶與忘卻:美國社會對朝鮮戰爭集體記憶的塑造(1953-1965)」一文,作者李金仙,原刊於《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