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赫爾松水壩只是旁枝末節 能沖散大反攻的不是洪水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6月6日清晨卡霍夫卡(Kakhovka)水壩爆炸被毀的事件,至今依然是疑點重重,俄烏互相指責,兩方都各有得失。洪水淹浸赫爾松州(Kherson)三角洲地帶數十個聚居點和包括赫爾松市在內的多個城市,附近依賴水庫水源的大片地區突然停水,克里米亞供水再受威脅,灌溉用水斷絕可能使烏克蘭農業出口大減一成半,燃油、沿岸化學品、地雷被洪水廣泛散布,至少數萬人被迫離開家園,連上游依靠水庫提供冷卻水源的扎波羅熱(Zaporizhzhia)核電廠也可能會受到影響。這無疑是戰爭帶來的民生、經濟、生態災難。

但大壩被毀帶來的滔滔洪水會如何影響烏克蘭剛剛開展的反攻?

「比預期好」的進展?

無論是根據俄方、烏方還是西方的說法,烏克蘭在大壩被毀的前一兩日已經開始明顯地在長超過一千公里的前線各處發動了攻勢。

俄羅斯國防部自6月5日起已不斷宣稱烏克蘭「大規模」反攻行動的敗象紛呈,剛開打兩三天就折損數千士兵、數百架包括坦克在內的軍車。這種數字的可信性似乎值得質疑——其公布聲言是炸毀烏軍德製「豹型」(Leopard)主戰坦克的片段就被俄羅斯的軍事博客揭穿是炸毀一架農場拖拉車的影片,呼籲國防部要仔細核實其發布內容的真確性。

俄羅斯軍事博客Rybar「指正」俄羅斯國防部聲稱炸毀豹型坦克的影片。(Telegram@Rybar)

雖然歐美各國對於烏克蘭的具體軍事行動甚少公開指指點點,但《華盛頓郵報》就有外交事務專欄作家引述拜登(Joe Biden)當局官員稱,華府對烏克蘭6月5日反攻「比預期好」的進展感到鼓舞,稱烏克蘭在一些滿佈地雷的前線推進了5至10公里。而像Rybar和Alexander Khodakovsky等俄羅斯主要軍事博客或前線軍事指揮官也報稱烏軍在前線多處確有一定程度的推進。

從最近幾天的戰爭態勢來看,烏克蘭的反攻還處在試探對方弱點的階段。從俄烏前線最北一路延展到南部赫爾松,都有不同程度的軍事活動。

千里前線的試探

首先,在與烏克蘭哈爾科夫州(Kharkiv)接壤的別爾哥羅德州(Belgorod)的「越境入侵」依然持續。兩支由俄羅斯人組織的反普京軍團——「俄羅斯志願兵團」(Russia Volunteer Group)和「俄羅斯自由軍團」(Freedom for Russia Legion)——依然在當地活動,超過半個月來竟然未被俄軍全面驅逐。

6月7日,途經哈爾科夫的全球最長氨氣管道一段也遭到破壞,俄烏雙方都在互相指責,跟卡霍夫卡水壩被毀事件類似。

其次,在烏東盧甘斯克州(Lugansk),烏軍則繼續向交通要道上的斯瓦托夫(Svatove)試探性地推前。

同時,在烏克頓涅茨克州(Donetsk),俄軍上月剛剛奪得小城巴赫穆特(Bakhmut)不久,該城的西北、西部和西南三方都面對着烏克蘭軍隊的反攻,烏克蘭國防部更將之稱為「交戰的震央」。俄羅斯的軍事博客都承認烏克蘭的反攻行動,而此前擔當進攻巴赫穆特主力的瓦格納僱傭兵團(Wagner Group)領袖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則連日宣稱其將防守交予國防部之後,正規軍卻不斷損失土地,藉此擴大其與國防部的不和。

圖中黃圈為烏軍向巴赫穆特發動攻勢的方向。(liveuamap)

而這次反攻之始所打開的新戰局卻發生在扎波羅熱州東部和頓涅茨克州西南部。首先打響反攻的地點是在亞速海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西北大約80公里的韋利卡諾沃西爾卡(Velyka Novosilka)以南一帶。其次則是從扎波羅熱南部交通樞紐梅利托波爾(Melitopol)東北大約85公里的奧列霍夫(Orikhiv)一帶。馬里烏波爾和梅利托波爾皆是俄羅斯陸上通往克里米亞的交通要塞,任一被烏克蘭奪回,也將截斷這道「陸橋」,使對控制黑海極其關鍵的克里米亞陷入危險境地。

除了前線推進之外,烏克蘭也加大了對梅利托波爾及其東北城市托克馬克(Tokmak)等城市的遠程攻擊。

不過,人們早就知道這一方向是烏軍「必攻之地」,因此是俄軍守備最嚴密的地區,烏軍暫時只能在前線與俄軍纏鬥,未能找到可供烏克蘭猛攻的弱點或缺口。

烏克蘭在扎波羅熱州東部和頓涅茨克州西南部的兩線反攻,目標是要切斷俄羅斯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紅線紅點為俄軍防備的位置)。(Twitter@J_JHelin)

赫爾松原來無事?

輪到俄烏前線的最南緣赫爾松,烏克蘭的潛在攻勢卻是個「謎」。在卡霍夫卡6月6日清晨突然被炸之前,烏軍行動只有在第聶伯河(Dnipro)東岸(又可稱左岸或南岸)三角洲地帶周邊的小島或岸邊與俄軍交手,其中也有建立起零星的軍事據點。不過,分析人士普遍都不預期烏克蘭會在此越河進攻東岸的俄軍實控區,一來,渡河的陸上通道原只剩下如今被炸毀前的卡霍夫卡水壩,二來,烏軍也沒有足夠讓其大舉渡河的裝備。

卡霍夫卡水壩的離奇爆炸,更使烏克蘭渡河反攻夢碎,短期內該區河道兩岸都只能集中救災,某程度上迫使戰事更為聚焦在赫爾松以外的前線各處。(按:在水壩被毀之後,有俄羅斯軍事博客聲稱,在水壩被炸之前,烏軍渡河快船增多,亦有博客估計烏克蘭正想爭奪水壩本身的控制權,不過這些消息並未得到廣泛接納。)

整體而言,卡霍夫卡水壩被毀所造成的水災確實阻礙了任何烏軍的潛在越河攻勢,也使當地政府分心處理災情,但在烏軍根本沒有意圖在此渡河的前提下,事件對烏克蘭反攻的短期影響非常有限,只是反攻之中的旁枝末節。

卡霍夫卡水壩被毀後的水浸情況(事前6月5日與事後6月7日的比較)。(Telegram@Rybar)

真正能沖散烏克蘭反攻的「洪水」,並不是在赫爾松,甚至不是在烏克蘭的前線之上,而是在華府的國會山上,還有在本年7月北約峰會的會場、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

冒進而敗?

雖然此刻大家都說烏克蘭的反攻已經開始,但被俄羅斯國防部「點名」的烏克蘭第23和第31機動旅,其實也不是過去六個月受西方訓練建立而成的九個旅兵力之一。由此可見,烏克蘭還在試探階段。隨着西方軍備不斷送抵,只要烏克蘭不求冒進,保留實力,短期內並不會遇上任何重大挫敗,甚至能增加未來反攻的勝算。

問題是,烏克蘭有沒有不冒進的本錢。

一方面,在華府,共和黨籍的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6月6日已表明,就算參議院通過新一輪的援烏撥款,他也不會將之送到眾議院大會表決。在美國軍援今秋或冬即將中斷的風險脅迫之下,烏克蘭有可能會選擇在戰場上謀求速戰速戰。

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6月6日表明,就算參議院通過新一輪的援烏撥款,他也不會將之送到眾議院大會表決。(Reuters)

另一方面,7月11日在立陶宛舉行的北約峰會上,各成員國也將聚焦討論如何給予烏克蘭一個適合的「安全保證」,作為誘使烏克蘭在未能奪回領土之際啟動對俄談判的一個下台階,也給予烏克蘭一個在戰場以外解決這場戰爭的出路。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最近就首次提出要為烏克蘭加入北約提出路線圖,並提到在此之前要給烏克蘭像美國給予以色列一般的長久軍備支援承諾。

可是,北約各國對於應該給予烏克蘭哪一種強度的安全保證卻眾說紛紜。最強的當然是北約成員地位,最弱的卻是像1994年《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Budapest Memorandum)般的一紙空話。其中,還有協助增強烏克蘭本土國防工業、上述的以色列模式、由部份北約成員國各自提供安全保證的所謂「基輔安全協約」(Kyiv Security Pact)倡議等等。各持己見之下,各國大概不會在這次北約峰會上達成明確的共識。

沒有啟動和談的下台階,沒有西方有力的安全保證,連佔軍援絕大部份的美國也有動搖跡象,烏克蘭就有可能選擇在未有把握之際孤注一擲,告別試探,全力反攻。這才是能夠導致烏克蘭大反攻失敗告別的最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