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威脅論」的新瓶裝舊酒 G7同盟國都看不下去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L. Yellen)日前在參加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時呼籲,採取「協調行動」,反對中國的所謂「經濟脅迫」。基於此,西方媒體此前頻頻炒作,G7將考慮對對華投資實施有針對性的限制,以打擊中國對其他國家使用「經濟脅迫」的行為。但G7財長會議後發布的聯合公報中並沒有具體提及中國。

針對對中方的「經濟脅迫」的「指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月12日也回應指出,說到經濟脅迫,第一個應當受到聲討的,恐怕非美國莫屬。美國一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別國企業採取歧視性和不公平做法,其行為嚴重違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

汪文斌表示,據媒體報道,從2000年到2021年,美國對外制裁增加了933%。僅特朗普政府四年間就實施了3900多項制裁,相當於平均每天揮舞3次「制裁大棒」。截至2021財年,美國已生效的制裁措施累計達9400多項。美國已對世界上近40個國家實施過單邊經濟制裁,全球近一半人口受到影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引述媒體數據指,從2000年到2021年,美國對外制裁增加了933%。(外交部)

汪文斌指出,實際上,七國集團其他成員在美國的經濟脅迫和霸凌面前也難以倖免。日本東芝、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等企業,都曾是美國打壓的對象。如果G7峰會要把「應對經濟脅迫」列入議程,我建議可以先討論一下美國的所作所為。日方在主辦G7峰會時,是否可以代表其他同樣遭受美國霸凌的成員國向美方表達一些關切?或者至少說幾句真話?中國自身就是美國經濟脅迫的受害者,我們一貫堅決反對其他國家搞經濟脅迫。我們敦促七國集團順應開放包容的時代大勢,停止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不要做經濟脅迫的同謀和幫兇。

正如汪文斌回應的,可謂是拳拳到肉、刀刀見血。誰是搞經濟脅迫的老手,誰才是受害者,事實就是最好的證明。

說到國際關係中的「脅迫」,這個概念本身就是美國發明的,也是美國一直在實踐的。197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亞歷山大·喬治首次提出「脅迫外交」概念,用來概括美國對老撾、古巴、越南的政策。這一概念的核心,就是美國藉助武力威脅、政治孤立、經濟制裁、技術封鎖等,逼迫他國按照美方要求做出改變,以最大程度維護美國的霸權。

「冷戰時期,美國就通過簽署總統行政令及國會立法,以經濟封鎖、出口管制、貿易禁運等形式,對他國實施經濟制裁,進行經濟打壓。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更多采取加徵關稅、金融制裁、凍結海外資產等手段。近年來,除了傳統的制裁方式之外,美國政府還對伊朗、俄羅斯等國拋出金融『核武器』,將這些國家的主要銀行從SWIFT國際結算系統中剔除。」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分析稱。

對古巴實施長達60年的經濟、商業和金融封鎖,對朝鮮不斷加大制裁力度,10年內兩次將伊朗踢出SWIFT國際結算系統,禁止其他國家個人或實體進口委內瑞拉原油,聯手其他西方國家加碼對俄制裁,以金融打擊為主,輔以高科技貿易管制、能源貿易限制、針對個人的經濟制裁和旅行限制,甚至連俄羅斯的貓、狗、樹都不放過……

美國財政部發布的《2021年制裁評估報告》顯示,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對他國實施的經濟和金融制裁呈爆炸性增長。截至2021財年,美國已生效的制裁措施累計達到9400多項,比20年前增長了近10倍。

長期以來,美國濫用自身金融霸權地位和技術優勢,頻頻採取單邊霸凌行徑,對多國制裁施壓,並隨意挑起貿易戰,借國家安全之名肆意打壓別國高科技企業。「經濟脅迫」,根本是美國的專利。

此前美國媒體不斷放風,稱美國將在今年七國峰會前後宣佈史無前例的對華投資限制規則,涉及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高科技領域。如果消息屬實,這本就是美國對華搞經濟脅迫遏制中國發展的又一例證。

G7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後未見「協調行動」反對中國的所謂「經濟脅迫」,美聯社稱,與會官員顯然不願公開譴責中國,因為大多數國家與這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有着巨大的利害關係。

2023年5月13日,一連3天在日本新潟舉行的G7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結束,與會者一同拍攝大合照。(Reuters)

當然,「大多數國家與這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有着巨大的利害關係」確實不假,然而根本原因還在於美國自身。「華盛頓已經對制裁上癮,就像一個5歲孩子對糖果上癮一樣」,對美國政府藉助制裁手段肆意打壓他國的「慣性」行為,就連美媒也作出這樣的評價。

對美國而言,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搞經濟脅迫,美國連盟友也不放過。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多次對日本發起經濟制裁,不擇手段打壓半導體等日本優勢產業,甚至推動對日本經濟做結構性大手術,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經濟脅迫。日本東芝、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等美國盟友的企業,凡是挑戰了美國的利益,無一例外遭到美國的打壓。

2018年3月,美國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對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徵最高25%和10%的關稅,其中就包括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美國盟友和主要貿易伙伴。

就說美國當前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美國通過提供不公正補貼和稅收抵免的方式,扶持本土生產的清潔能源產品,就是要迫使外國企業在遭遇市場歧視和赴美投資之間二選一。法國總統馬克龍批評說,這個法案對歐洲企業「極具攻擊性」,是以損害歐洲利益的方式解決美國的問題。美國利用《通脹削減法案》迫使歐洲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這不是經濟脅迫是什麼?

美國債務問題成為在日本新潟舉行的G7財長會議焦點。美國財長耶倫再次指出必須提高債務上限。(Reuters)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美國的經濟脅迫根本是家常便飯。七國集團,誰沒有接收到來自美國的經濟脅迫?這個「小圈子」自身都是美國經濟脅迫的受害者。一幕一幕歷歷在目。

反觀中方始終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從來不搞、堅決反對「經濟脅迫」那一套。美方想把這個標籤貼到中國身上,純屬倒打一耙。美國這麼做的目的並不難猜,美方是想在中美經貿和金融領域的合作與談判中憑空獲得一塊「籌碼」,用一個莫須有罪名逼迫中國作出讓步。這同「中國威脅論」是一樣的套路,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然而,不同的是,「中國威脅論」還曾有「市場」,而「經濟脅迫」這一套,連七國集團的「兄弟們」都看不下去了。

為了維護自身經濟霸主地位,美國一直致力於制定一套以美國為中心的規則,確保世界各國的資源能夠源源不斷地輸入美國,使美國在全球範圍內不受阻礙地「吸血」。 美國用盡各種經濟脅迫手段,真能如願守住全球霸主地位嗎?答案恐怕恰恰相反。其實,濫用制裁是美國霸權走向窮途末路的表現。美國對他國濫施霸凌的一個衍生結果,是日漸動搖美元的霸權地位,使世界各國加速減少對美國的經濟、金融依賴。

種種事實足以表明,美國實施經濟脅迫是一種損人害己的典型做法,最終非但達不到其預期目的,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