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突訪烏克蘭:軍援禮包又來 但美國能加碼到什麼時候?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周年前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2月20日現身烏克蘭基輔。

猶記19日,白宮仍稱拜登暫無訪烏計劃,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NSC)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出席全國廣播公司的有線電視MSNBC節目時表示,美國將繼續號召全球支持烏克蘭,但拜登未有訪問烏克蘭的計劃;且按照白宮19日公布的官方行程表,拜登應在20日下午啟程,並在21日一早抵達波蘭華沙,展開為期2天的訪問行程。但從結果來看,上述消息顯然是白宮的障眼法。

據《紐約時報》報道,空軍一號是在美國東岸時間2月19日的凌晨4時15分起飛,同行者僅有數名發誓保密且要交出電話的記者,以及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副幕僚長狄龍(Jen O'Malley Dillon)、白宮橢圓形辦公室主任托馬西尼(Annie Tomasini)。拜登先是抵達波蘭,再自波蘭邊境乘坐近10小時的火車前往烏克蘭,訪問結束後再循類似路徑返回波蘭。

而在基輔近6小時的訪問期間,拜登表示美國將於21日正式宣布,再向烏克蘭提供總值5億美元的新一輪軍事援助計劃,包括為烏克蘭擁有的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提供更多彈藥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則稱,其已當面向拜登表示,「你的來訪,是極其重要的標誌,代表對所有烏克蘭人的支持」,並與拜登討論了有關遠程武器的議題。

雖說西方媒體普遍盛讚這次訪問,但從美國政治的視角來看,拜登此行實是對烏克蘭議題的利用與剝削,其一來想達成宣傳目的,與小布殊(George W. Bush)、奧巴馬(Barack Obama)、特朗普(Donald Trump)等人旋風訪問中東戰場性質類似;二來想在內部促談派、續援派的博弈還未水落石出前,讓烏克蘭繼續為了美國的戰略利益,充當放血俄羅斯與普京政權的消耗品,待到情勢一有變化,轉瞬便能改易姿態。

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一周年前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23年2月20日突然現身基輔,會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以示支持烏克蘭。(Reuters)

拜登如何應對自己的黑天鵝

回顧2022年戰爭爆發前夕,拜登更多是玩心口不一的「狼來了」遊戲。

面對俄軍在烏克蘭邊境集結,拜登政府延續了過往的宣傳基調,向世界發出危險警告,稱俄羅斯即將入侵烏克蘭;就在2月24日俄羅斯發布「特別軍事行動」前幾個小時,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仍在強調,普京(Vladimir Putin)對烏克蘭「具有邪惡意圖」,要重演希特拉1938年併吞捷克蘇台德地區的劇本。

上述呼籲聽來真切,但美國此前已多次上演類似戲碼,故可想而知,拜登政府的警告只能引來歐洲國家的忽視,以及西方左翼的集體批評,稱拜登此舉正如小布殊政府,為滿足政治利益而濫發關於伊拉克的虛假情報。

而之所以說拜登心口不一,是因從後續發展來看,其團隊根本沒有做好戰爭爆發的相關準備。當美國炒作俄羅斯即將入侵時,澤連斯基、部分共和黨人都曾呼籲美方直接制裁俄羅斯,但拜登政府沒有理會,直到2月21日俄羅斯正式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並命令部隊進駐「維和」後,美國才宣布制裁承認兩政治實體的人員,並且禁止美國公民前往投資;在戰爭爆發前幾週,美國曾承諾祭出對俄制裁,包括把俄羅斯剔出SWIFT系統,但在24日「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後,拜登卻在第一時間表示猶豫,稱「這不是歐洲其他國家希望採取的立場」,最後直到26日,美國才終於整合各方,與歐盟執委會、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共同宣布,將部分俄羅斯銀行排除在SWIFT系統外,並對俄羅斯央行實施限制措施。

2023年2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突然到訪烏克蘭首都基輔,他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一起站在基輔一間教堂前。(Reuters)

簡言之,拜登政府的戰前警告更多是歪打正着,自然會在戰爭爆發後經歷一陣兵荒馬亂,其甚至一度建議澤連斯基流亡,好讓衝突盡快結束,避免自己聲望持續受損。然而烏軍展現了強悍的戰鬥意志,灰頭土臉的拜登由此看到可用契機,開始轉採軍事介入、步步提高軍援等級,希望藉此扳回一城,同時放血俄羅斯,最好能引爆推翻普京政權的顏色革命。

而上述姿態轉變,側寫了拜登面對「黑天鵝」的反應,可謂從手足無措到力挽狂瀾。此處所謂「黑天鵝」,意指打亂既定政治節奏、影響領導人任務排序的偶發事件,例如小布殊任期內的「911」恐襲,就導致前者被迫推後所有政治議程,將進軍中東、發動反恐戰爭拉升到第一順位,由此引發軍方與撤退派的長期鬥爭,也讓小布殊民調高漲、成功連任;特朗普任內則遭遇了新冠疫情衝擊,其轉而熱炒中國威脅論、種族化病毒起源,冀望藉此緩衝政治損失,但此舉最終功敗垂成,特朗普沒能贏過與病毒的長跑,輸掉了2020年的總統大選。

而俄烏戰爭顯然便是拜登的「黑天鵝」。如前所述,拜登在經歷一陣迷航後,終於穩住陣腳,選擇以軍援烏克蘭、延長衝突的應對舉措,來削弱俄羅斯、鞏固「民主對決獨裁」的意識形態戰線,同時收穫內部支持。然而2022年11月起,美國內部開始傳出「見好就收」的聲音,認為烏軍反攻難以持續,美國也不可能無節制軍援,應趁早讓烏克蘭與俄羅斯談判、鞏固現有戰果,以領土換和平,美國也才能免於歹戲拖棚的政治困境,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A. Milley)便是如此主張。雖說從結果來看,上述聲音沒能成為壓倒性多數,但拜登應對「黑天鵝」的前期方法顯然受到了挑戰,正在進入去留兩難的尷尬區間。

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一周年前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23年2月20日突然現身基輔,會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以示支持烏克蘭。(Reuters)

旋風訪問意義幾何

從這一視角來看,拜登此次訪問基輔,其實就與前幾任美國總統訪旋風問中東戰場的邏輯類似:展現特定政治姿態、轉移各種質疑、進行個人形象宣傳,但無法影響整體戰略規劃走向。

2003年小布殊便曾在感恩節時突訪伊拉克美軍基地,與當地駐軍共享火雞大餐,再搭乘空軍一號旋風返國。此舉雖被部分美國媒體批評作秀,卻成功收穫不少好評,且當時美國已出現「檢討伊拉克戰爭」的輿論,小布殊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美國的愛國情緒,反制了對其興戰的批評,並成為2004年總統大選的宣傳材料之一。

2010年奧巴馬亦曾突訪阿富汗美軍基地。彼時恰逢維基解密曝光美國「外交機密文件」,稱美國對於是否繼續駐軍阿富汗、支持當地政府有所顧慮,因為當地政府的貪腐程度相當驚人,且塔利班勢力深入山地與農村,美軍的持續投入似乎難有顯著成果。故奧巴馬此行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美國將續留當地的姿態,但事實上細究當時脈絡,奧巴馬早在2009年便質疑軍方的增兵要求,雖在軍方通過媒體公開放話「不增兵就等着敗退」後被迫點頭,卻也在增兵同時公布了撤軍時間表,要求美軍自2011年7月起分批撤離阿富汗,與旋風訪問所傳遞的意向相反。

無獨有偶,特朗普也曾在2019年11月突訪阿富汗基地,與駐阿美軍共享感恩節火雞,相關細節就與此次拜登訪烏十分類似:白宮先是公布總統將在海湖莊園度過感恩節假期,特朗普接著秘密搭機飛往阿富汗,隨行記者皆不知道目的地,更被要求交出手機等電子通訊設備。然而特朗普此行看似意在支持阿富汗政府,其實私下也早與塔利班展開秘密談判,訪問結束3個月後,特朗普政府便與塔利班正式簽訂協議,宣佈將在「塔利班履行承諾」的情況下,於2021年5月1日前完成撤軍。

阿富汗塔利班重掌政權一周年前夕,首都喀布爾有數十名婦女在教育部大樓外示威,為當地女性爭取教育和工作等權利。(Getty Images)

聚焦此次拜登訪問基輔,其目的當然是要展現對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只是「展現」的順位恐怕大過了「支持」。首先,烏克蘭已在多月血戰下消耗不少軍備庫存,西方軍援是其賴以維繫攻勢的關鍵,伴隨俄羅斯加大了投入籌碼,烏克蘭自也希望歐美提升軍援等級,故澤連斯基自2月上旬起便先後訪問倫敦與巴黎,爭取英法援助戰機,再與瑞典首相會面,希望後者早日交付承諾的弓箭手火炮系統,並在2月17日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上發表視像講話,呼籲西方加快向烏克蘭供應武器。在此氛圍下,拜登於戰爭周年前夕旋風訪烏、宣布加碼軍援,自能營造西方在美國帶領下一體同心、共援烏克蘭的輿論氛圍。

然而這般輿論氛圍除了積累拜登的政治資本、滿足美國的領袖情結、假裝促談派不存在外,究竟還有多少現實意義,恐怕尚需時間檢驗。一來就眼下曝光的資訊來看,拜登最新宣布的軍援內容並不包括烏克蘭多次要求的戰機,也不見其他更有突破性的軍備;二來如前所述,面對俄烏戰爭的「黑天鵝」,拜登的首要目的不是支持烏克蘭,而是度過政治危機,只不過在烏軍寧死不降的情境下,支持烏克蘭恰好可以度過政治危機,還有助於放血俄羅斯這一戰略目的,拜登這才持續加碼軍援。而由美國內部漸有促談聲音來看,部分勢力顯然認為這一做法不可持續,一旦其漸成主流,甚至開始主導美俄秘密談判,烏克蘭的秋扇見捐便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在春季攻勢結束前,美國應不至於突然抽身,但伴隨2024年大選接近,拜登考慮調整政策的壓力恐會持續升高。正如從2020年美國宣布與塔利班完成談判、2021年阿富汗變天回望過去,2019年的特訪普旋風訪問便是一場刻意的徒勞;拜登眼下訪烏即便收穫各方盛讚、起到不少宣傳效果,卻也可能在未來某刻風雲突變後,淪為類似的殘酷諷刺。

面對俄烏戰爭,拜登如何應對?

在看到烏軍展現抵抗意志後,向推動戰爭持久化的方向前進,希望放血俄羅斯、鞏固意識形態戰線、收穫內部政治利益。

為何拜登此次訪問現實意義不大?

從現有資訊來看,拜登並未在新一波軍援中納入烏克蘭渴望的戰機與其他更有突破性的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