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玩弄了普京嗎?
12月7日,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接受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採訪時稱,德國之所以促成俄烏簽訂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是為了「給烏克蘭時間」,讓該國變得更強大。
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表示,事實證明,沒有人打算執行明斯克協議。「烏克蘭領導層,正如前總統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所說,也承認他們不打算對已經簽署的內容採取行動。但我仍然期望其他參與者會對我們有誠意。但事實證明,他們也欺騙了我們,他們的目的是建立烏克蘭的軍事力量,為敵對行動做準備。顯然,說實話,我們太晚找到自己的方向。也許,我們應該更早地開始一切(特別軍事行動),但(過去)我們只是希望能夠在明斯克協議的框架內(透過外交)實現解決。」
普京承認,默克爾的聲明完全出乎意料、令人失望。「坦率地說,我沒有想到會從一位前聯邦總理那裡聽到這個消息,因為我一直從德國領導人對我們是真誠的假設出發。當然德國站在烏克蘭一邊並支持它,但在我看來,聯邦德國領導層始終真誠地爭取在我們商定的原則基礎上實現解決,這些原則是在明斯克協議的框架內實現的。」
普京指出,在默克爾發表了這樣的聲明後,談判議程出現了信任問題。普京強調,「我已經說過很多次,我們已經準備好達成協議,我們是開放的,但這(默克爾的言論)讓我們停下來思考我們在與誰打交道。」
簡言之,默克爾的發言透露出自己「玩弄」了普京的信任,普京的回應則顯示自己確實被「玩弄」了。然從現實發展來看,雙方刻意的「事後諸葛」,更多是出自政治宣傳考量,而非真實的自我剖白。
默克爾希望挽救歷史地位
首先,默克爾所謂「明斯克協議是為給烏克蘭時間」,明顯是在經歷數月輿論圍剿,同時發現戰爭出現長期化趨勢後,為挽救個人政治聲望與名譽,而進行的論述重點調整。
今年2月下旬俄烏戰爭爆發後,默克爾便深陷輿論漩渦至今。西方普遍指責其「綏靖失敗」,認為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頓巴斯內戰爆發後,默克爾主政的德國並沒有展現強悍的姿態、懲罰俄羅斯,反是力主各方停火和談,無形之中默許了俄羅斯裂解主權國家的既成事實,宛如1938年英法義不顧捷克抗拒,強力主導慕尼黑協議(Munich Agreement)、默許納粹併吞捷克領土般,結局也同樣是招致納粹更肆無忌憚的侵犯。
其次有不少歐陸國家指責默克爾規劃「北溪」管線,認為默克爾的初始動機雖是要借助歐俄能源合作,對沖美國影響力、實現歐洲自主,結果卻是讓歐洲的能源安全日漸受制莫斯科,間接導致了眼下哀鴻遍野的能源與通脹危機。簡言之,在批評者看來,當今烏克蘭與歐洲民眾之所以水深火熱,默克爾的「錯誤決策」責無旁貸。
然而面對上述指責,默克爾選擇了自我辯護。4月3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批評德法曾於2008年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默克爾遂於4日透過發言人回應,「支持自己在2008年的決定」;6月7日默克爾在受訪時表示,俄烏衝突是巨大悲劇,「我已嘗試努力避免災難,倘若外交手腕不成功,那也沒有錯。我不認為我現在應說那是錯誤,我不會道歉」;9月27日,默克爾再度呼籲,不要認為普京的核威脅是虛張聲勢,嚴肅對待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政治智慧的象徵,有助保留行動或制定新策略的空間。
由上述發言可見,默克爾的過往辯護圍繞一大核心敘事開展:自己的最高目的是避免戰爭爆發、維護歐俄整體和平,即便其過程可能犧牲烏克蘭的部分利益。平心而論,這一主張是否能被大眾接受,取決於現實發展,縱使俄烏戰爭爆發,默克爾仍有機會證明自身決策的正當性,若俄烏戰爭月餘即止、甚至更早結束,戰爭的傷害與成本得以受控,輿論都有可能視衝突為短期失控,則默克爾的「顧全大局」不會過於突兀。
然而現實發展逐步掏空此一敘事的市場基礎,眼下俄烏談判難產,戰火綿延難止,戰爭的外溢成本更是衝擊全世界,輿論當然轉而檢討導致戰爭的「罪魁禍首」,而在以反俄為政治正確的西方輿論場內,發動攻勢的俄羅斯自是難以卸責,默克爾的「綏靖失敗」同樣難辭其咎,其任內的能源政策亦受波及。
其實就默克爾的處境來說,不論其對明斯克協議的真實盤算為何,凍結衝突也好、讓烏克蘭趁勢壯大也罷,只要全面戰爭不爆發,其都能最大程度避免輿論圍剿;然一旦衝突爆發,其就會面臨視情況實質勸和,或挽救自身歷史地位的兩難。
回顧默克爾前幾個月的表態,可謂是在搶救名譽之餘,竭盡所能要維穩歐俄關係。然而面對戰事久持,其也不得不向政治正確靠攏,將論述重點由「為了歐俄和平不得不犧牲烏克蘭的部分利益」,轉向「面對戰爭我們早有準備」的事後諸葛,以抵銷「綏靖失敗」的外界批評。
簡言之,對當今的默克爾來說,2014年的自己是否玩弄普京已非重點,關鍵是其為了緩和輿論砲火,必須讓外界相信,多年來是自己耍了普京,而非普京耍了自己。
普京也不天真
另一方面,普京雖對默克爾的發言表示震驚,卻同樣是政治姿態高過了實情表述。
第一,從國際輿論博弈的視角來看,不論反西方輿論場再怎麼替俄羅斯辯護,在全球視野內,俄羅斯興戰一事始終位處輿論下風。故自特別軍事行動以來,莫斯科持續主張北約東擴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烏東發生種族滅絕、烏克蘭有意發展核武、美國在烏克蘭設立生化實驗室等,便是希望強化自己出兵的正當性。
而今默克爾如此表態,等於又替俄羅斯送上宣傳素材,讓後者可以抓住「連德國都玩弄俄羅斯」的話柄,塑造戰爭本就無可避免、且西方也有意促成的輿論氛圍,對外可以淡化俄羅斯的侵略色彩,對內可以強化「新衛國戰爭」的情境縱深。簡言之,便是要鞏固「俄羅斯是被迫動手」的核心敘事。
第二,不論明斯克協議是否意在秣馬厲兵、默克爾又是否玩弄了普京,如若俄羅斯當真信任德國、寧可吃虧也要遵守明斯克進程,結局便不會是其主動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反較可能是烏克蘭與北約先下手為強、俄羅斯被迫回應。
事實上從現實境況來看,自明斯克協議簽訂以來,俄烏便皆未全然遵守條款,並且各自有了枕戈待旦的準備,烏克蘭用8年時間打造了頓巴斯地區的重重防線,俄羅斯也規劃了作戰計劃,並且多次陳兵俄烏邊境進行演練、更在2021年向歐美發出了談判的最後通牒。
從這一結果來說,明斯克協議與其說是失敗的和平進程,不如說是註定會被撕毀的「互不侵犯條約」,雖呼籲雙方降低衝突烈度,卻沒能徹底消解俄烏之間的結構性摩擦:北約無法承諾不在烏克蘭部署導彈、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烏克蘭內部的親俄勢力也日漸衰弱,俄羅斯則無法坐視斯拉夫文明的龍興之地加入北約、徹底倒向西方陣營。
上述矛盾伴隨時間遞進而激化,結果便是俄烏雙方皆利用協議賦予的時間,各自進行軍事準備,希望累積更多戰場優勢,如此一來即便未來要撕毀協議,也能由自己主動撕毀。故與其說是默克爾玩弄了普京,不如說各方在戰前早就互有盤算。
如今俄烏戰事難止,被斥為侵略者的普京、被諷為當代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的默克爾,皆有意利用明斯克協議的陳年話題,為輿論的傷口止血,卻無助戰爭塵埃落定。正如明斯克協議要能真正勸和,須直面俄烏的結構性摩擦,否則便是淪為整軍經武的煙霧彈般;俄烏戰爭要能談判解決,若非西方或俄羅斯任何一方有所退讓,便是難於上青天。
默克爾為何突然說,明斯克協議是為給烏克蘭時間,使其變得更強大?
希望挽救自己綏靖失敗的形象。
普京為何說,自己對默克爾的發言十分失望?
要強化西方對俄烏衝突責無旁貸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