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 |無需過度炒作蘋果「出逃中國」
正值台積電高調赴美,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都親自出席移機典禮的時候,不少業內人士都在討論一件事:蘋果正積極尋求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亞洲其他國家,包括印度和越南。
當然,蘋果「出逃中國」的說法,早已屢見不鮮。「台積電」變「美積電」,蘋果「出逃中國」,輿論在同一時間發酵,在中美博弈的大環境下是必然發生的,所指何方,一目瞭然。不是說蘋果「出逃中國」一定不會發生,然而難度是地獄級的。中國沒有一家「蘋果」,還可以有其他「蘋果」,而蘋果失去中國市場,意味着什麼?
部分遷出中國是必然的事
此番也會炒作蘋果「出逃中國」,起因是富士康鄭州工廠因新冠疫情爆發,迫使廠區封鎖,也引起了部分抗爭事件,嚴重影響蘋果手機出貨量。富士康鄭州廠區是全球最大蘋果手機代工廠。日前彭博社引述知情人透露,這些動盪可能造成蘋果手機iPhone Pro型號今年量產減少600萬部。iPhone 14 Pro /14 Pro Max 公開發售10周後,消費者下單所需等待收貨時間為 37 天。而在 iPhone 13 和12代時,這個時間分別僅為15天和2天。這樣的窘境,讓蘋果不得不開始關注 「集中風險 」。
中國為蘋果提供了合適的工人、穩定的政策和巨大的本地市場,以至於蘋果的供應鏈出現了這樣一個狀況:蘋果雖然在儘可能地分散自己的供應鏈保障供應鏈安全,但些供應鏈公司大部分都在中國,形成了地域集中。
就在今年10月份,蘋果公司公布了其主要供應商名單。蘋果公司 98% 的採購額均流向190 家供應商,包括用於全球產品的材料、製造和模組等直接支出。在這190家企業中, 有91家都是中國公司,佔比 47.9%。而這些供應商有近150家在中國大陸設有工廠,且均參與蘋果相關業務,佔總企業數的79%左右。數據顯示,中國製造在蘋果供應鏈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主導地位。
事實上,對於一個把巨量產品賣向全世界的公司來講,無論中國再好,地域如此集中的供應鏈,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這已經跟中美博弈或是其他政治因素無關了。畢竟連小學生都知道:「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而所有籃子,也不能全放在同一輛車上」。蘋果想要保持業務穩定,需要的不僅是供應鏈公司的分散,還需要供應鏈在地域上的分散。這跟「中國」、「美國」根本沒有關係。
蘋果早前就已經開始在包括印度和越南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加大投資,並增加從美國和其他地方的採購,以重塑該公司全球供應鏈的結構。這是企業的正常決策。蘋果供應鏈部分遷出中國,是一件必然的事。
蘋果撤離中國非常困難
蘋果供應鏈部分遷出中國,是一件必然的事。但,這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對於蘋果而言。
中國仍然是蘋果最重要的製造基地,這一地位不會在未來短期內發生變化。中國目前的供應鏈類別仍然最齊全,也是最高效的地區。零部件作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目前中國佔蘋果零部件的生產比重仍然相當大,全球還沒有地方可以在短期內承接大規模的轉移。
實際上,這不是蘋果第一次面臨擺脱中國供應鏈的問題。2011 年 2 月,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在硅谷和眾多科技大佬一起用餐,當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發言時,奧巴馬曾問已故蘋果創始人喬布斯(Steve Jobs):要付出何種代價,才能在美國生產 iPhone ? 為什麼不能在「 家 」完成這些工作呢 ?而喬布斯當時直接了當的回絕了奧巴馬:「 這些工作機會是回不來的。」
人們經常陷入一個誤區,蘋果這樣的公司到中國建工廠是因為人力成本便宜。其實近些年中國的人力成本優勢已經不高了,蘋果這樣的公司看中的不是 「 便宜的工人 」,而是 「 合適的工人 」。
中國非常重視製造業,注重職業技能。而對於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教育相對分層,要麼是精英,要麼受教育程度較差。這導致了具有一定知識水平,但願意去工廠 「打螺絲 」的人群並不多,而這樣的工人中國卻有很多。對於像印度、越南這樣的國家,人力成本是低,但職業技能卻又還差一截。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供應鏈豐富度的問題。這才是「命脈」。
美國因為過於追求行業高端和高毛利環節,製造業空心化已經積重難返。製造業空心化意味着即便蘋果強行把 iPhone 組裝工廠搬回美國,也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2019 年《紐約時報》就寫過這樣一篇文章:《一顆小螺絲告訴你為什麼 iPhone 不會在美國組裝 》。
文章裏提到蘋果開始在德州奧斯汀生產Mac電腦時,他們在「找到足夠多的螺絲釘 」 。這件事上遇到了問題,因為他們的美國供應商只有 20 名員工,每天最多生產 1000 顆這樣的螺絲。由於這個原因,當時的新款測試沒辦法按時進行,是這個項目推遲了好幾個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國,蘋果可以依賴那些短時間就能生產大量螺絲釘的工廠,而在美國德州這個號稱什麼都大的地方,他們發現螺絲釘工廠不夠大」。
所以,蘋果想要又快又好地做好自己的產品,就需要一個供應鏈很豐富、完備的地方才能做到。中國恰好就是:歌爾股份給 iPhone 提供了聲學模組;德賽電池和欣旺達提供了手機電池;歐菲光提供攝像頭模組;藍思科技和伯恩光學給蘋果提供玻璃蓋板;水晶光電提供 IRCF,金龍機電為 iPhone 提供線性馬達;安潔科技為 iPhone 提供屏幕觸控層功能件;環旭電子提供 WiFi 模組;立訊精密供應數據線;瑞聲科技供應音頻設備,舜宇光學生產鏡頭……
四處採買再回美國裝不行嗎?當然行,但這意味着運費、零件關稅、時間等成本的上升。由於蘋果需要組裝廠所在地供應鏈豐富、完備,這就註定蘋果的供應鏈天然的就會產生地域集中。當蘋果想將一部分產能遷出中國的時候,要做的不僅是在某地開一個組裝廠,還要在當地複製出一個供應鏈體系。而這,是地獄級難度的事情。這就要問印度做得到嗎?越南做得到嗎?
蘋果本身的生產製造不能停且要保持穩定供應,這就意味着中國供應商所佔份額會相對保持在高位,新扶持的越南也好印度也罷這些供應商所佔份額會小,而這又會導致新供應商無法完成資本積累去擴大規模,擴大不了規模最後生產大頭還是要在中國。簡單類比來說就是:很難在一輛跑車高速行駛的時候,為它換一台發動機。
當然,即便是地獄難度,蘋果還是堅持有所動作,這也是絕對有必要的。
2017 年,蘋果與印度談判索取了政府補貼。印度政府的態度也很積極,莫迪政府在 2021 年推出了21萬億盧比的電子製造業振興計劃。2020 年,蘋果又在越南牽頭組建了AirPods和MacBook的生產線,正式開啟向東南亞轉移供應鏈的動作。僅 2021 年一年,越南就增加了 23 家工廠,到目前為止,蘋果在越南的合作工廠達到了 31 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工廠,不少是歌爾股份、藍思科技、領益智造、立訊精密等中國老供應商跑去開的題。
蘋果轉移部分供應鏈動作會持續,但將組裝供應鏈全部設在東南亞,並不大可能。全球供應鏈的配置,最終還是由成本和市場來決定的。成本最重要的優勢來自於規模,其次由投資額以及材料成本決定,還取決於管理,在這幾方面東南亞目前來看都不佔優。
過去十年來,蘋果之所以能夠一躍成為全球的科技巨無霸,與中國供應鏈的支持不無關係。中國已經成為大多數技術產品的生產國,並且是各種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龐大消費市場,在很多美國科技公司中佔有可觀的收入份額。這主要是由於持續融入的全球供應鏈,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以及不斷壯大消費人群。這些優勢,放眼全球都在短時期內「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