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訪美必打「中國牌」 歐洲風向要變了?
據路透社、法國《回聲報》等媒體報道,針對美國為本國企業提供大規模補貼的《通脹削減法案》,法國和德國經濟部長11月22日在巴黎舉行會談後說,兩國「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一致認為歐洲需要對此作出強烈反應。倘若不能與華盛頓達成任何妥協,巴黎和柏林將不排除在歐洲增加對產業的援助力度。
據路透社11月25日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訪美時,將就此問題直面美國總統拜登。馬克龍將試圖說服美國,在西方盟友面臨來自中國的激烈經濟競爭之際,不削弱歐洲企業符合美國的利益。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法國外交官說:「你不能一邊要求我們在中國問題上給予幫助,一邊用《通脹削減法案》來打擊我們。」
路透社報道,特別提到馬克龍此次訪美是在澳美英三國簽署「澳英美聯盟(AUKUS)」引發法方不滿一年多之後、法美關係因此「被推向崩潰邊緣」的背景下進行的。對於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路透社形容是「橢圓形辦公室的大象」。歐洲方面此前表示,該法案對美國製造商的大規模補貼,可能對歐洲行業造成致命打擊。在巴黎和柏林看來,這樣可能會使歐洲企業處於劣勢,加速歐盟的去工業化進程。
馬克龍此前就曾說過,德國汽車製造商是美國通脹法案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因為美國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場。雖然法國汽車不向美國出口,但法國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將受到影響。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也抨擊說,「《通脹削減法案》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規則」,還「違反了若干規定」。
一名法國總統顧問表示,馬克龍將嘗試效仿墨西哥和加拿大已經實行的模式,為歐洲企業爭取豁免。從這個角度看,這次馬克龍訪美將會如何與拜登「過招」,頗值得期待。而眾所周知的是,馬克龍的訪問一直在計劃中。法國駐華大使羅梁日前還在表示,「他(馬克龍)還希望可以再次訪問中國」。
馬克龍計劃在與拜登的談判中打「中國牌」的意思很明確,如果美國不對歐洲豁免,歐洲就不再配合美國的對華政策。朔爾茨訪華其實也是這種意思,某種程度上也是受不了美國的「收割」,拿靠向中國威脅美國。
但觀察看來,拜登政府很難給予歐洲豁免,因為對歐洲豁免就不得不對日、韓豁免。這就會自打嘴巴。拜登上台後,雖然不在口頭上說「美國優先」,但實際上做的比特朗普有過之而不及。美國兩黨不僅在對抗中國上達成高度一致,而且也在「美國優先」上達成一致。
拜登政府出台《通脹削減法案》,就是打着消減通貨膨脹的名義,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其實,從小布殊開始,歷屆美國政府都在努力挽救美國產業空心化的悲劇。特朗普打貿易戰的目的就是想振興美國的製造業,拜登政府只不過更巧妙而已。但美國曆屆政府的努力見了成效嗎?顯然是沒有的,還有待觀察。
但對於失去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歐洲來說,歐洲製造業確實正在外流,腹(中國)背(美國)受敵。
在俄烏衝突持續9個月後,有歐洲官員控訴美國:「美國大發戰爭財,卻讓歐洲國家在受苦」。報道稱,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洲多國宣佈停止採購俄羅斯的能源,可由於這些國家缺乏同等規模的替代能源進口渠道,導致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物價也隨之出現飆升,對經濟造成了劇烈的衝擊。可就在這些國家遭遇衝擊時,他們卻發現美國正大肆從俄烏衝突中獲利。
馬克龍在巴黎的一場企業家大會上抱怨美國天然氣太貴。他說:「我們要告訴我們的美國朋友,你們(向我們)提供了能源,但我們卻要支付四倍的價格,看在友誼的份上,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天然氣儲量第三的卡塔爾將一個27年的長期合同給了中國,而不是歐洲。11月21日,中國石化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了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氣(LNG)長期購銷協議,卡塔爾能源公司將每年向中國石化供應400萬噸LNG。要知道9月2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抵達卡塔爾首都多哈進行正式訪問,目的就是想買卡塔爾的天然氣。今年以來,歐洲多國政要曾訪問卡塔爾「尋氣」,但卡塔爾卻把繡球拋給了中國。對此,美國也樂見其成。中國買卡塔爾、俄羅斯和伊朗廉價的天然氣,歐洲就只能買美國高價的天然氣。這樣,美國不僅能賺到更多的錢,還能增加歐洲對其的依賴。
美國能源成本怎麼都會遠比俄羅斯高,大大增加歐洲製造業的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歐洲製造的競爭力。
而在歐洲各類工業產品價格上漲之後,美國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實施了向美國企業發放清潔能源補貼等產業政策,大大降低了美國生產的電動車等產品的價格,就進一步搶佔歐洲企業的市場。在美國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今年10月德國寶馬汽車公司宣佈將在美國投資17億美元生產電動車。此外,全球最大的鋼鐵製造商之一安賽樂米塔爾、荷蘭化肥巨頭OCI以及德國大眾汽車等世界級企業巨頭,也宣佈了將產業轉移到美國的意向,此舉讓歐洲多國領導人極為不滿。
以上,都客觀的會推動歐洲產業空心化加劇。那麼,歐洲製造會不會跑到越南和印度這樣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國家呢?這種可能性也不大,因為歐洲製造處於高端製造,越南和印度的製造業水平還難以承接歐洲製造。只有中國才有能力,更有市場來承接歐洲外流的高端製造。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22年1-10月,中國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898.6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按年增長14.4%(下同),摺合1683.4億美元,增長17.4%。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1.7%,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57.2%,高技術服務業增長25%。另有數據,1-8月,歐盟總體對華投資更是增長123.7%。1-10月數據看,德國實際對華投資增長95.8%。也就是說,從長遠來看,歐洲製造業會更加青睞中國而非美國。
首先,美國已經很難招到大量合格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了。其次,即便美國想要振興製造業,也不太可能。美國需要在中小學中轉變所謂「快樂教育」理念,需要建立從技校到職業專科學校,再到工程技術大學的一整套教育系統。這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其三,中國已經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即便美國完成上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難以與中國製造競爭。
這大概也是朔爾茨訪華時,要帶包括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瓦克化學集團,汽車領域的寶馬、大眾,能源企業Geo Clima Design,製造企業西門子等在內的超豪華企業家天團的根本原因所在。
此前美國對歐洲「趁火打劫」的行為,歐洲國家早已經感到深惡痛絕,早就紛紛對美國進行「聲討」。此次馬克龍訪美的情況,以及之後是否很快訪華,以及會否如朔爾茨那樣帶著豪華企業家天團一起,如何同習近平談,將是觀察中、美、歐三角關係的重要觀測點。
歐洲的風向或許真的要有所變了。法國和德國可以說是顯著的代表,這也很可能會引領更多歐洲國家加快轉向中國,並加大與中國的聯繫,以此使中國成為歐洲的「風向標」。
不得不說,這肯定是美國不想看到的,但是美國對此也是無能為力。對於美國來說,也將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應有的代價,對此美國該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