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一天用量等於阿富汗一個月:北約援烏軍火告急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援引西方官員報道,烏克蘭軍隊正在使用的火炮數量驚人。北約成員國經已向烏方提供了價值接近400億美元(約3,125億港元)的武器裝備,與法國的年度國防預算相當。有北約官員透露,部份成員國已耗盡了所能提供的軍備,30個成員國中有20個已經「耗盡所有」。另有美媒援引消息人士指出,美國持續對烏克蘭提供大規模的軍事援助,恐導致延遲對台灣的軍備交付。
據《紐約時報》27日的報道,自蘇聯解體之後,歐洲國家抓住「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大幅削減國防預算、軍隊規模以至武器庫存。西方各國認為歐洲再也不會發生高度使用火炮和坦克的戰爭,所以縮減武器儲備,但認為這是錯誤的。
報道指出,烏軍正在使用的火炮數量驚人。舉例在阿富汗,北約部隊每日約發射300發炮彈,且基本上沒有防空的需要,惟烏克蘭日均可發射多達數千發炮彈,且需要應付防空。前北約負責國防投資的助理秘書長、現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防務問題專家Camille Grand表示:「烏克蘭一日的炮彈使用量相等於阿富汗一個月的用量甚或更多」。
另有北約高級官員透露,今年夏天在頓巴斯地區,烏軍每天發射高達7,000發火炮炮彈,而俄軍每天則發射多達50,000發炮彈。相較之下,美國每個月只能生產約15,000發炮彈。
為此,西方國家正嘗試通過從韓國等國家購買彈藥等手段,以填補輸送給烏克蘭的武器裝備庫存。北約甚至還在商討投資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等地的舊工廠,生產蘇聯標準口徑的152mm和122mm炮彈,以供應烏克蘭。
耗損過快 五角大廈在煩修補
另一個問題也在困擾五角大廈。烏克蘭每日以美國及盟國援助的西方砲彈與俄軍抗衡,惟經歷了連月的狂轟濫炸,這些火砲經已嚴重磨損,且烏軍無能力在戰場修復。
有美國國防官員和其他知情人士向美媒透露,軍援烏克蘭約350門西方榴砲中,目前已有三分一無法再用。更換長達約6公尺、重達數千磅的榴砲砲管超出戰場上烏軍官兵能力,如今火砲修補已成美軍歐洲司令部的首要任務,並已在波蘭建立維修設施。近月運送的武器經已開始在波蘭維修,相關消息此前尚未披露;美國軍方至今拒絕透露烏克蘭武器狀況等細節。
美國對烏克蘭的最新軍事援助統計顯示,五角大廈已撥交烏克蘭142門M777榴砲,足以裝備約8個營。美國另已向烏克蘭送交數十萬發155mm炮彈,供烏軍支應這場二戰以來歐陸最大戰事,還承諾會從自己的庫存和軍工企業再籌集近100萬發。
不過,烏軍也從美國以外的國家獲得155mm砲彈。據美國軍方透露,由於這些非美製的炮彈和推進劑(propellant)未曾進行特定榴炮的使用測試,烏軍士兵如今在戰鬥中發現拿美製火砲發射這些砲彈會更快磨損砲管。而且,由於烏軍炮兵為防俄軍反擊而常從極遠距離開火,為榴炮帶來額外壓力;因這需要更大的推進劑裝藥量,從而產生更多熱能,導致炮管更快磨損。
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軍事專家Rob Lee表示:「這批武器出現修補問題很正常,人員未經完整訓練、裝備未經調校便匆匆投入戰場,耗損情況自然更嚴重。」
對台軍售延遲交貨增加
不僅如此,軍援烏克蘭還可能波及到其他地方。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美國持續對烏克蘭提供大規模的軍事援助,導致延遲對台灣的軍備交付。美國政府和國會代表擔心,烏克蘭軍事衝突將使對台軍售計劃複雜化。
有匿名的國會及其他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對台軍售延遲交貨總值已從去年12月的逾140億美元(約1,094億港元)增加至187億美元(約1,462億港元),當中包括2015年12月台灣訂購的208組標槍(Javelin)反戰車武器、215枚刺針(Stinger)防空飛彈。兩宗訂單至今未交付運抵台灣。
美國國務院和五角大廈均不承認軍售台灣交貨延宕,惟未有多加詳述。但國會授權設立的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C)已就刺針飛彈、M109A6帕拉丁(Paladin)自走砲等武器延遲交付台灣提出警告。該委員會上月的報告表示,美國將現有武器與彈藥移轉到烏克蘭,連同疫情相關的供應鏈問題,導致大批已批准售予台灣的武器延遲交付情況惡化,不利台灣備戰。
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波音(Boeing)及其他防衛公司高層表示,疫情相關供應鏈問題導致許多軍備生產延宕。俄軍入侵烏克蘭拉高需求前,他們經已捉襟見肘,生產難以跟上訂單。不過,美國陸軍首席採購官員Doug Bush認為,沒有任何的軍售交付延宕能歸因於烏克蘭,但俄烏戰爭仍影響短期內的「優先次序」,有可能加劇情況。
2019年,台灣向美國採購66架F-16V戰鬥機,總值約80億美元(約625億港元),為歷來最大規模對美軍購案之一。據知情人士表示,這筆軍購相信如期由2020年代中開始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