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的未言之意:首先是中國 其次才是遠不止中國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近期訪問了中國、越南、新加坡,並赴印尼參加了G20峰會。回國後,他在《南德意志報》主辦的經濟論壇上,分享了自己最近亞洲之行的心得,感嘆歐洲和北美國家能夠享受世界上最好經濟——「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世界正在日益多極化併發生根本性的結構重組。
朔爾茨的言論中透出對亞洲的重視和對世界形勢變化的深刻體會。而回顧朔爾茨的亞洲之行,一些媒體很快捕捉到了這位德國總理對中國的不滿。
11月13日在河內,朔爾茨強調了與越南等國加強合作的必要性。11月14日訪問新加坡時他表示,德國希望加強與亞太地區的經濟聯繫,並強調這「遠遠不止中國」。朔爾茨還在德國企業亞太會議上表示,要儘早與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澳洲締結歐盟自由貿易協定。
當着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面,朔爾茨呼籲中國進一步開放經濟,「我們要求真正的市場準入,發展成為市場經濟,尊重知識產權,為參與其中的企業提供公平的投資條件」。對越南、新加坡、印尼重視的同時,公開對中國頗有微詞,表達了德國平衡對中國的依賴,非中國不可的底氣。
不過據德國官方統計,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2022年4月,中德貿易總額為271億歐元,遠高於德國和美國同期193億歐元的貿易總額。新加坡是德國在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德國和新加坡去年的雙邊貿易額為110億歐元,德國和越南去年雙邊貿易額為75億歐元。
從體量看,新德、越德經貿關係無法和中德相提並論。朔爾茨說「遠不止中國」的背後,首先是中國,其次才是遠不止中國。離開中德關係談遠不止中國並不現實。
朔爾茨對中國不滿並非空穴來風。在美國要求盟友選邊的過程中,德國這樣的重磅盟友壓力倍增。如何在中美之間平衡是非常有難度的一件事。德國儘管反對脱鈎和去全球化,但和中國的關係註定已經無法和以往相比。朔爾茨感嘆遠不止中國,既有對中國的不滿,也有必須和中國保持距離的無奈。
德國能夠認識到亞洲等諸多國家的發展和崛起,認識到西方好日子不再,看到全球化的重要性以及同中國脱鈎不現實,這是最重要的。這是少有的西方世界不傲慢的時刻,是清醒的認識。有如此清醒認識的歐盟大國領導人,會公開表達對中國的不滿,會積極尋求中美之外的合作伙伴,但也必然不會放棄搭乘中國崛起的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