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方世界的三點反思 步入「亞洲世紀」會發生什麼?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日前訪問了中國,後來又去了越南和新加坡,再去印尼參加了G20峰會,一趟長時期的亞洲行後,在11月21日的《南德意志報》主辦的經濟論壇上,朔爾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最近亞洲之行的心得。綜合媒體相關報道,除了烏克蘭危機的反思外,大概有三點。
其一,感慨西方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朔爾茨說,歐洲和北美國家能夠享受世界上最好經濟——「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其二,感嘆世界正發生根本性變化。尤其在訪問越南和新加坡後,朔爾茨感嘆,世界正在日益多極化併發生根本性的結構重組。幾十年前,越南和印尼等國家一直為歐洲和北美市場生產廉價商品;現在,世界擁有購買力的中產階層增長了10億人。其三,警告必須對「去全球化」說不。朔爾茨說,「去全球化是一條危險的錯誤道路」,德國經濟必須「不懼怕與多極世界相關的變化,而是做出相反的反應」。他表示,德國企業通常「對全球經濟動盪做出更快的反應,並利用多元化和轉型的機會」。
朔爾茨對「去全球化」說不,落在行動上的。他頂住了壓力,成為中共二十大後第一個到訪中國的西方領導人,他也是疫情三年來第一個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還帶了一個超豪華企業家天團,包括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瓦克化學集團,汽車領域的寶馬、大眾,醫藥生物企業默克集團、拜耳集團、拜恩泰科公司,金融領域的德意志銀行,能源企業Geo Clima Design,製造企業西門子,食品行業的喜寶集團,以及運動品牌阿迪達斯,成果自然豐碩。並明確表示,德國不想和中國「脱鈎」。
當然,朔爾茨並非首次提出反對「去全球化」的觀點。在訪問新加坡期間,朔爾茨同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共同出席了第17屆德國經貿亞太會議。朔爾茨當時就明確鼓勵自由貿易和全球化。
「去全球化不是我們任何人的選擇」,朔爾茨指出,德國渴望深化與亞太地區的經濟聯繫,多元化並不是脫鈎,「近岸外包」、去全球化和自給自足等概念「通常不過是偽裝的保護主義」。黃循財也說:「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鈎,中國仍然是德國和歐洲重要的商業和貿易夥伴。這也是新加坡和東盟許多國家的觀點。」他繼續表示,在東盟內部,沒有哪個國家希望夾在中美兩國之間,而是希望所有國家都能夠自由參與該地區的經濟活動。
事實上,朔爾茨的感嘆,是西方有識之士在認真反思。當然,確實也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候。
第一個點是:過去,西方總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總喜歡以俯視心態看待東方。但必須要認識到,西方不是全世界。西方還停留在以前,但東方已不再是原來的東方。中國在崛起,印尼、越南也在崛起,新加坡早就進入發達行列。今天的世界,再不是西方一家獨大、為所欲為的世界。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卓越院士、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也指出:我們正目睹着由西方主宰世界歷史時代的終結。隨着亞洲國家回歸其在全球經濟中的歷史地位,一個不同的時代已經開啟。亞洲的回歸是一個根本性的全球轉變。
第二個點是:全球化仍是推動力。沒有經濟全球化,能有今天世界的發展繁榮?能有德國今天的經濟成就?根本不可能。所以,當美英等國「逆全球化」高漲的時候,德國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事實上,德國也成為全球化的最重要旗手之一。美國向右,德國、歐洲向左,西方也正在發生微妙而深遠的變化。這有烏克蘭危機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在對外心態上,歐洲不會也不甘於總是跟在美國屁股後面,德國也在多元化投資和佈局,必須看到這一點。
西方國家的許多關鍵區域正在遠離全球化。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引領了當前這種全球化的創造過程。然而,現在許多西方的聲音都在說,是時候關上大門了。顯然,塑造西方思想的理念正在發生變化。
馬凱碩就問:既然西方的思潮在轉向,我們還要像過去那樣繼續追隨西方嗎?或許我們應該開始獨立思考,想一想,有哪些西方思想可以幫助亞洲,哪些不再有幫助?畢竟,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不同的世界、一個不同的時代。
馬凱碩認為,亞洲人必須要放棄對西方的心理依賴,這一點很關鍵。馬凱碩指出,很多亞洲學者對西方出版物有一種奴性依賴,熱衷引用西方的出版物、西方的思想、西方的事物。的確其中有很多想法在過去是舉世無雙的,但是現在,坦率地說這些思想已經不再厲害了,也不再適用於一個從單極變為多極、從單一文明變為多元文明的世界。在西方,人們傾向於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一切,無論對與錯、民主與專制,一切都是非黑即白。但世界是彩色的,這些非黑即白的視角錯誤地塑造了我們的觀念。
確實,如馬凱碩所言,東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說明為什麼需要擺脱對西方的心理依賴。西方一直說東盟是一個弱勢聯盟,這是事實。但悖論在於,東盟的優勢正來自於它的「弱勢」,東盟獲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反而讓東盟有了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號召力。 東盟內部從不進行投票,但能夠共識。東盟這種「協商」和「共識」的文化正在傳遞給亞洲其他國家。實際上令人驚歎的是,儘管相比歐洲國家,亞洲有更激烈的地緣政治,但自冷戰結束以來的所有重大戰爭,都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亞洲的邊界附近。
21世紀,正在步入「亞洲世紀」,就要承擔起全球化領導者的責任。2017年1月習近平在達沃斯做演講時說,「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這是正確的戰略抉擇。」這就是亞洲要做的事情。現在,西方國家正在從全球化中撤退、並譴責它,「全球化」需要新的領導者,新的領導者必定來自亞洲。在這裡,最終將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當世界邁入亞洲的21世紀時,放棄對來自其他地方思想的依賴,是大勢所趨,也是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