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獨」公投權被否決 「瑞士模式」再現 英國脫歐可走回頭嗎?
11月23日,英國最高法院裁定蘇格蘭議會無權不經英國國會同意獨力推行「獨立公投」。這個判決毫不讓人意外,而主張「蘇獨」的蘇格蘭民族黨(SNP)黨魁兼蘇格蘭首席部長施雅晴(Nicola Sturgeon)也毫不意外地宣布將會以下一次大選作為蘇獨的「實然公投」。
同一天,周末爆出有政府中人正在推動英國脫歐「瑞士模式」轉向的風波依然未完。上月臨危受命、剛剛才發布了新預算的「留歐派」財政大臣侯俊偉(Jeremy Hunt)成為了事端核心。他23日在下議院的財政委員會中面對質詢,竟四度避答財政部是否「瑞士模式」再見諸輿論的消息來源,並以千回百轉的長句小心翼翼作答,間接延續了「瑞士模式」以至重新審視脫歐後英歐關係的討論。
蘇格蘭獨立公投與「瑞士模式」,其實是英國脫歐後遺症一個銅板的兩面。
蘇獨「加泰化」?
在2014年卡梅倫(David Cameron)時代下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失敗後,蘇獨派無疑與倫敦達成了一種對立之中的平衡。以獨立大旗在蘇格蘭長期勝選、穩定執政的蘇格蘭民族黨,可繼續「口頭說獨」爭取選民支持,卻能以「民氣未成」為由壓服黨內的急獨派,將蘇獨問題留給下一代人,也不必真的準備去應對獨立帶來的種種實際困難。而倫敦的英國政府也能以「民眾意願明確」去回應任何獨立呼聲。
但作為卡梅倫另一政治豪賭的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卻不如人意。對此時已執掌蘇格蘭民族黨的施雅晴而言,超過六成人支持留歐的蘇格蘭「被迫」跟大隊脫歐,在個人政治理念和選舉考慮之上,她都不得不走向推動第二次獨立公投的道路。2014年公投之後的短暫平衡便遭打破。
有過2017年加泰羅尼亞(Catalonia)不理馬德里政府反對強推獨立公投而遭鎮壓的慘痛教訓,施雅晴一直強調要走合法合憲路線。所謂的合法合憲,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將2014年的公投照板煮碗,由英國國會按1998年《蘇格蘭法令》(Scotland Act)將英國國會保留的權力暫時交到蘇格蘭議會手上,再讓議會藉此落實獨立公投。
不過,畢竟英國的執政保守黨全名是「保守與統一黨」,卡梅倫之後的四任保守黨首相都拒絕「借權」蘇格蘭再辦公投。
在蘇格蘭,支持與反對獨立的民眾其實長期呈現出一種「五五開」的形勢,任何時候辦一場獨立公投對各方也是一場豪賭。然而,在不得蘇格蘭民眾支持、個人風度也過於英格蘭的約翰遜(Boris Johnson)任內(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民調一度穩定地顯示支持蘇獨的民意輕微超越反對意見。由於「借權」公投路阻,施雅晴在民情壓力之下只好做出一些邁向公投的政治姿態,最終在本年6月提出2023年10月舉行「二次蘇獨公投」的倡議,但為求合法合憲,要求英國最高法院為此作出裁決。
法律的爭辯非常簡單。由於英國主權全歸國會,就算是2016年的脫歐公投也只是「諮詢性質」,國會沒有法律義務要跟從,於是施雅晴方面的理據就是,「二次蘇獨公投」也只是「諮詢性質」,因此沒有直接關連到能影響到聯合王國地位、屬於國會的權力,所以蘇格蘭議會該能單方面發動公投。最高法院的回應則是,雖然公投不會有即時法律後果,但卻是影響到國會權力範圍內涵的「重要政治事件」,因此蘇格蘭議會不能不經英國國會同意而舉行公投。
至此,施雅晴就只好升級行動,將下次大選視為「實然蘇獨公投」。這就構成了一個兩難。一方面,在各種民生問題愈見嚴重之際,只有大約三分之一人支持舉行「二次蘇獨公投」,而支持獨立的民意也重新回落至稍低於反對者的水平,將下次大選視為「實然公投」無疑是將自己的所有政治籌碼押了在蘇獨之上,有可能使施雅晴走上其前任2014年公投失敗後「不成功便成仁」(按:即辭職)的舊路。
另一方面,如果下次大選中,獨派竟然明顯獲勝,施雅晴口頭說說的「實然」也只能往「法然」的方向走。英國政府無論何黨執政都不會接受這種「實然公投」有任何法律約束力,因此施雅晴就不得不走上她迴避多年的「加泰羅尼亞」模式,走上必敗之路,但這卻是命運註定的終點。
如果沒有2016年的英國脫歐,蘇格蘭政治大概就不會像今天一般由蘇獨問題主導,而是以治理路線之爭與英國政府分庭抗禮(蘇格蘭民族黨更傾向社會民主主義,例如蘇格蘭大學教育是免費的,英格蘭卻不是)——這也許是施雅晴更想見到的政治戰場。
英國脫歐的「虛名化」?
另一邊廂,「瑞士模式」是2016年脫歐公投以來的一種「軟脫歐」選項。最後,在約翰遜所代表的「硬脫歐」大勢所趨之下,英國2020年與歐盟達成的《貿易合作協定》(TCA)基本上是一種自貿協議,英國不必受到歐洲法院掣肘,不必接受人口自由流動,不必跟從歐盟各種標準規制,不必對歐盟作出財政貢獻。但這種相對鬆散的關係,卻使雙方生意往來有了更大的磨擦,也使英國出現勞工短缺的問題,中期而言會使英國經濟規模縮小4%。
英國實際上要到2021年初才進入後脫歐時代,在抗疫政策、疫下派錢、疫情經濟影響的背景下,脫歐的衝擊並沒有得到廣泛關注。但到了本年通脹高企、人們發現英國竟成為了G7國家中唯一經濟規模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國家之際,再加上卓慧思(Liz Truss)減稅政策大亂的衝擊,脫歐的影響又再度成為了輿論時有討論的焦點。
在卓慧思尚未下台之時,向來對歐強硬的她已加快開展北愛爾蘭邊檢問題的磋商,明顯是要緩和英歐爭議。其後接任的辛偉誠(Rishi Sunak)也透過與法國達成的英倫海峽難民協議改善了與一直對英強硬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關係。在卓慧思任內臨危受命為財相的侯俊偉,亦以「留歐派」身分繼續留任辛偉誠的財相。種種跡象都顯示,英歐關係正在解凍。
此時傳出政府內部「瑞士模式」的討論就別有深意。瑞士雖然並非歐盟成員,卻透過近120條與歐盟的雙邊條約,分享到不少歐盟單一市場的優惠。不過,「瑞士模式」是有代價的。瑞士要在各種有關單一市場准入權的法律上跟從歐盟,而且也要向歐盟作出財政貢獻,兩者也是脫歐派的紅線。
而「瑞士模式」的討論一出,保守黨內就有不少疑歐派反彈,導致辛偉誠不得不公開宣示他不會接受「瑞士模式」。不過,侯俊偉卻依然表示如果英歐之間能夠取消邊境管制到「像法國瑞士邊境」一般,這是他一直支持的立場。(按:難道這不就是「瑞士模式」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嗎?)
雖然在此刻保守黨執政的格局之下,要馬上重談約翰遜的《貿易合作協定》,政治上並不可能。不過,保守黨內傳出「瑞士模式」的聲音,已可見英國政界對英國脫歐已興起愈來愈大的脫歐「買家懊悔」。而事實上,2016年的脫歐派當時大體上也沒有想像過脫歐就等同於完全脫離關稅同盟和單一市場的硬脫歐,只不過在後續的脫歐談判中脫歐派逐漸被強硬派鼙音騎劫而已。
「瑞士模式」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步步重新拉近英歐距離的緩慢轉向。英國商界早已提出讓英方在某些具體商品項目和具體範疇之中跟往歐盟規制從而減少貿易成本的提案,這些提案未來就有可能成為英國版「瑞士模式」的組成部分。
到最後,「瑞士模式」的終點就是「名義上的脫歐」與「實際上的留歐」。這一方面能夠確立英國作為歐洲一分子的地位,也能為蘇格蘭獨立等國內議題去除「脫歐」元素。這無疑是英國脫歐的回頭路,但走回頭死始終比走錯路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