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盛頓的字典中 「競爭」就是「冷戰」的代名詞|專家有話說
習近平主席和拜登(Joe Biden)總統在峇里島把手言歡,讓世界暫時鬆了一口氣。它為中美關係注入了正能量,也讓處於深淵的中美關係止跌回暖。英國《金融時報》稱,中美兩國首腦會晤本身就「非同尋常」。其重要性,在市場反應中也得到印證:會晤次日,滬指上漲1.6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美國對華的對抗持續升級,導致兩國關係一路走低,創下自中美建交以來的最低點。白宮推動首腦會晤,自然有其政治考量。首先,中國對佩洛西(Nancy Pelosi)竄訪的強烈反應,超乎白宮意料。作為反制措施,中國幾乎切斷了中美間的所有聯繫。相比之下,「冷戰」時期美蘇在戰略問題上依然保持經常溝通。中美走向激烈對抗,引發國際社會的擔憂。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等美國盟友憂心仲仲,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基辛格曾批評拜登政府對華「無休止的對抗」。白宮需要打破中美之間的僵局,以減緩全世界的焦慮。
其次,在一些全球和地區性問題上,美國對我們有所求。在應對氣變、核擴散、乃至朝鮮半島等問題上,中國的合作不可或缺。沒有中國的合作,美國成功的希望渺茫。同樣重要的是,美國心裏盤算的是,如何讓中國分擔解決這些問題的成本;例如在應對氣變和緩解窮國債務方面,白宮想拉上中國,讓中國買單、承擔更多更大責任,以便美國轉嫁負擔;如此,還可造成中國不負重荷,以達到拖累中國、減緩中國前進步伐的目的。
但是,對美國有求於中國這一事實不應誇大。有些評論以會談地點來證明美國甘拜下風,就可能是過度解讀。記得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後的中美元首首次會談,也是在江澤民主席下榻的賓館舉行的。對於會談地點的象徵性意義,白宮有時似乎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敏感;用我們自身的認知去判斷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國人的邏輯,可能會產生較大偏差。
反之亦然。比如,我們提出中美合作可以雙贏,但美國人似乎理解不了。在西方文化裏,只能是你贏我輸或者你輸我贏。一些西方人甚至把我們提出的「雙贏」歪曲成「中國贏兩次」。
因此,白宮尋求同中國改善關係,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中國的勝利,它體現的也許只是拜登政府策略的調整。
中美首腦會晤,消除了近期中美之間衝突升級的危險。隨着兩國政府官員的緊密接觸,中美關係在短期內將有所緩和,氣氛也會得到一定的改善。某些領域的正常往來大有可能得到恢復,務實合作也將取得進展。例如,特朗普(Donald Trump)對中國產品實施的高關稅可能被部分取消,事實上這些關稅早已成為拜登政府的燙山芋。
此外,白宮希望中國繼續執行中美經貿協議中的「採購承諾」。對於美國的這種要求,中方有可能予以滿足,進而擴大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甚至可能重啟波音飛機的採購程式等。與此同時,經過鬥爭,美國也有可能放緩封殺中國高科技計畫的推進。
然而,中美元首會晤不意味着兩國關係的重啟。在一些全球和地區性問題上,是否達成協議,雙方都沒有披露,外界也不得而知。在有關兩國關係的問題上,峰會似乎沒有達成太多共識,但雙方都強調保持溝通管道暢通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中美基本各說各話。我方的呼籲和建議,比如中美新時代的相處之道,美方大都只是表示認可,沒有作出強烈回應。不過,仍有希望的是,兩國領導人把達成協議的艱巨任務留給了雙方的工作團隊。中美究竟在哪些問題上能達成協議、達成什麼樣的協定,目前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未知數。
客觀來看,對於兩國關係的中短期目標,中美有着很不一樣的訴求。中國希望兩國關係重回正軌,得到健康且穩定的發展。但這恐怕只是中國單方面的美好願望。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中短期目標則是,通過掌控分歧,避免激烈競爭變成衝突。也就是說,為了美國自己既定的地緣戰略目標,只要不發生衝突,關係搞壞了,也不是很要緊。
白宮對中美重歸正軌的反應相對冷淡。從根子上來看,拜登政府並不急於尋求兩國關係的全面改善和正常化,眼下更是沒有進一步發展關係的願望,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抗衡中國、如何阻礙中國的發展。在對這段關係的期待上,打個比方就是中美有點像鬧離婚的夫婦,一方仍想挽留,另一方則心意已決,關心的只是如何避免分手過程過於複雜。
此次會談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美之間建立「護欄」機制。這一機制當然有其積極意義,但我們也要警惕美方身後隱藏着的不可見人的目的。一是借制定具體規則之機,動搖乃至改變兩國之間已存的協議,修正多年來確立的原則和做法。二是給中國畫地為牢,為自己打壓中國提供最大空間的同時,限制中國反制的自由。美國在這方面可謂「經驗豐富」,冷戰期間,美國以制定行為準則為名,為蘇聯設下陷阱,讓蘇聯受害匪淺,如今再想故伎重演恐怕也沒那麼容易。
對於白宮的承諾,必須大打折扣。美國政府往往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拜登對華有」四不一無意「的表態,但委實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他曾信誓旦旦聲稱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又屢次出爾反爾,在公開場合提及美國對台灣地區的保衛。拜登曾任美國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十多年,外交經驗豐富,通曉國際安全事務;他的這些「有意無意」地表態,捅破了美國政府幾十年來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恐怕也非口誤這麼簡單。中方在會談中批評美國說一套做一套,其實敲打對象不是別人,正是拜登本人。
對於峰會成果及影響的評價,國內媒體普遍比外媒的調子要高一些。在中美關係前景的看法上,國內媒體持樂觀態度的偏多,有的認為「值得期待」。相較之下,基辛格近日表示,中美首腦會晤是一次「架起橋樑的努力」,成果主要體現在就「討論的方法」達成了一致,並發表了一個「一般性的聲明」。
最近出爐的美國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定義為全球唯一既有意願、又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國家,是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拜登誓言要同中國展開「強有力的競爭」,在競爭中打敗中國。
其實,在華盛頓的字典裏,「競爭」二字也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冷戰代名詞。拜登還說,今後五年是美中博弈的關鍵五年。隨着兩國實力的接近,美國對華的打壓不會放鬆;也可以預見,白宮將加快構建反華同盟,持續推進同中國在一些關鍵領域的「脫鈎」;當然,也不會放棄利用新疆、香港問題干預中國內政,派軍艦到南海和台海流竄、挑釁。
與此同時,華盛頓還將繼續同台當局眉來眼去。值得警惕的是,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捲土重來,剛執掌眾議院,就蠢蠢欲動。倘若美國國會通過所謂的「台灣政策法」,那麼中美關係勢必出現倒退。新任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曾揚言要竄訪台灣,如果步佩洛西後塵,恐怕台海、中美都不得寧靜。
如此看來,期待中美關係一路向好、直線上升,不切合實際。中美關係的下滑並沒有畫上休止符,眼下的緩和多半只是暫時的,類似抗美援朝時期的休戰。事實上,只要遏制中國崛起這個思想毒瘤沒被切掉,鬥爭將一直是中美關係的主題。中美關係惡化、緩和,然後再惡化、再緩和……周而復始,大概率是今後若干年的軌跡。山高路險,我們要把安全帶系好了。
本文作者周小明,是中国常駐日内瓦聯合國代表團原副代表,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