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導彈襲擊波蘭是何方所為 北約對俄宣戰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召開期間,俄烏局勢再起波瀾。
11月15日,俄羅斯向基輔(Kyiv)在內的烏克蘭多地發動導彈襲擊,烏克蘭總統辦公室副主任季莫申科(Kyrylo Tymoshenko)表示,導彈襲擊導致全國約700萬戶家庭斷電,15座能源設施受損。基輔市長克利奇科(Vitali Klitschko)亦在Telegram稱,當地至少一半用戶沒電可用。
然而此次襲擊不僅影響烏克蘭,更引發波及北約成員國的疑雲。據波蘭媒體報道,波蘭鄰近烏克蘭邊境的村莊普熱翁杜夫(Przewodów)在15日下午受襲,從媒體釋出的現場圖片可見,遇襲地點被炸出一個大洞、旁有拖拉機翻倒,地上則有疑似來自導彈的碎片。
波蘭政府發言人米勒(Piotr Müller)並未第一時間證實此事,但稱由於情況危急,包括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在內政府高層正召開緊急會議,部分軍事單位也已進入戒備狀態。不久後波蘭外交部證實,當地時間11月15日下午3時40分,一枚俄製導彈襲擊了普熱翁杜夫,造成2名波蘭公民身亡。政府發言人米勒表示,波蘭可能要求啟動《北太西洋公約》第四條款,即通報北約各成員國對此次襲擊進行緊急磋商。
轉瞬之間,北約會否正式參戰,成了各方熱議話題。
美俄如何回應
然從北約結構來看,條款的執行與觸發,往往不與當事國要求相關,而是受大國意志牽動。而觀察美俄截至當下的回應,兩國似乎有志一同、不願情勢無限擴大。
首先是俄羅斯一方,在波蘭提出導彈襲擊的指控後,俄羅斯國防部便發表聲明否認,稱波蘭官員和媒體的表述是蓄意挑釁,目的是令局勢升級,並指所有在烏克蘭和波蘭邊境的襲擊都不是俄羅斯的火箭造成,波蘭傳媒展示位於普熱翁杜夫的殘骸與俄羅斯的武器無關。
此外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俄羅斯軍事專家阿列克謝∙列昂科夫在受訪時表示,落入波蘭的有可能是烏克蘭非正常啟動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導彈,而非俄羅斯巡航導彈。「此前這種例子發生過,包括烏克蘭用防空導彈擊中本國樓房。」列昂科夫指出,「俄羅斯巡航導彈是高精度武器,是在對敵電子戰和防空系統強力對抗條件下使用,不可能讓其偏離航向。」其同時補充,俄羅斯無論是空基還是海基巡航導彈,其重量都高達400-450公斤,「拖拉機和拖車在這種當量爆炸時會被炸成小塊,且彈坑會很大」,列昂科夫為此質疑,波蘭可能是在拖拉機拖車下面放置爆炸裝置來進行擺拍。
而從俄羅斯當下處境來看,國防部與列昂科夫的表態有一定說服力。一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導彈襲擊更多是為施壓對方服軟談判,實在沒有必要刻意讓攻擊外溢、節外生枝;二來,在俄軍撤離赫爾松(Kherson)後,俄羅斯正在為可能的冬季攻勢蓄積能量,亦沒有必要在這一時刻招惹北約。當然,爆炸不可能憑空發生,其原因或許真是俄軍佯裝無意的泄憤,又或是操作不當的誤擊、也可能是烏克蘭防空導彈的非正常啟動、又或是波蘭的刻意擺拍,但不論真實原因為何,俄羅斯顯然有意撇清自己的關聯,以免觸發北約的集體防衛機制。
而美國雖對波蘭受襲表示關注,卻也在一定程度上維穩了輿情走向。在襲擊發生不久後,美國國防部表示注意到了波蘭媒體報道,顯示有導彈襲擊波烏邊境村莊、導致2人喪命,但稱「美國尚無法證實此為俄軍導彈襲擊所致,詳細情況仍在調查」。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斯(Bob Menendez)則表示希望俄羅斯「迅速為生命損失道歉,並表示這不是刻意襲擊」,同時提醒「如果俄羅斯表示這是刻意襲擊,那麼此一事件必然引發各種後果,包括觸發北約第五條款(集體自衛權)」,言下之意,便是只要俄羅斯堅決不認,危機或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而正在參與G20峰會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亦發聲穩定局勢,表示據初步資料顯示,「導彈不太可能是從俄羅斯發射」;美國防部發言人萊德(Patrick Ryder)則稱,在確定事件真相前,五角大樓不會談論北約第五條款的適用性問題。《美聯社》更是引述三位不具名美方官員的消息,稱初步調查顯示,襲擊波蘭的導彈是由烏克蘭軍方發射,本意是攔截俄軍攻向烏克蘭電力設施的導彈。
簡言之,雖說波蘭、波羅地海國家皆對此事群情激憤,紛紛要求北約對俄羅斯施以懲戒,美俄兩國卻明顯不願隨風起舞,而是不約而同展現了穩定局勢的決心。
北約是否宣戰關鍵不在波蘭
回顧過往,北約第四條款更多是被當作威懾手段,而非一遇危機便自動觸發的反應機制,從「考慮啟動」到「正式援引」,往往存在一定政治迴旋空間;且其結果,也不意味北約必將有所行動,而是在促請北約成員國共商討論後,再對危機做出程度不等的回應。而此刻波蘭連第四條的啟動也正處於考慮階段。
從2003年起,北約第四條款曾被正式援引七次。2003年2月10日,土耳其便因伊拉克衝突危及本土而正式援引第四條款,要求北約成員國就「提供防禦性援助」一事進行磋商。最終北約也同意出台一攬子防禦措施,並於2003年2月底至5月初進行了「展示威懾行動」(Operation Display Deterrence),向土耳其部署愛國者導彈系統、協防其國土,算是針對第四條款的較高層級回應。
然而針對第四條款亦有相對軟性的回應。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便正式援引第四條款,要求北約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展開磋商。而北約也確實在3月24日召開布魯塞爾峰會,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亦以視頻方式出席,要求北約援助戰機、坦克等軍備,同時呼籲北約在烏克蘭創建禁飛區,以防止俄軍空襲與導彈襲擊。然而北約並未全然同意烏方要求,僅是個別國家同意援助烏克蘭軍備,並發表聯合聲明譴責俄羅斯,要求莫斯科立即停止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
而導致北約如此回應的原因,除了烏克蘭並非北約成員外,關鍵還是主要大國皆不願與俄羅斯短兵相接,美國如此、德法亦然,故其選擇了軍援烏克蘭、情報偵查體系實質進場的折衷方案,希望既能放血俄羅斯、又能符合政治正確,同時在某種程度上置身事外。而如此「避戰考量」經歷數月戰火洗禮、民意湧動,不只不會改易,還將更加堅定。
聚焦眼下時空,俄軍為蓄積冬季攻勢撤出了赫爾松的第聶伯河右岸(即西岸),美國則面臨了是否持續軍援烏克蘭的靈魂拷問,高通脹與能源危機更是普遍襲捲歐美各國。眾所周知,促談可能付出政治代價、俄烏分歧亦是沉重難解,但歐美不能忽略冬季以後的戰場不確定性,屆時俄羅斯新動員部隊將會抵達前線、國防工業的火炮產量亦將發揮作用,歐美則勢必面臨日趨嚴峻的通脹與能源負擔,種種條件皆指向俄羅斯可能獲取更多主動。
由此視角觀之,儘管歐美政壇仍要服膺援助烏克蘭的政治正確,卻也不得不利用眼下的機會之窗,嘗試探尋俄烏衝突的外交解方。說得更明白,如今歐美面向烏克蘭的政策選項,至多在維持與停止軍援的光譜兩端擺盪,大幅加碼的可能性已是極低。
眼下突發導彈襲擊波蘭疑雲,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局勢緊張,但不論波蘭受襲究竟是何方所為,眼下決策但凡涉及烏克蘭戰場,歐美都必然慎之又慎,即便北約最後正式援引第四條款、召集成員國磋商,在如今氛圍下,其也至多是重複2003年的舉措,即出台一攬子防禦措施、協助波蘭防衛本土,要升級到援引第五條款、行使集體自衛權正式對俄宣戰,概率實在微乎其微。更何況此次事件不僅俄羅斯堅決不認,就連美國也持續放風,暗示此事與俄羅斯無關,明顯不願放任局勢升級。
簡言之,波蘭導彈事件雖是俄烏衝突的直接產物,卻難在眼下時空點燃另一場戰火,更無法顯著改變戰局走向。
面對烏克蘭與波蘭指控導彈襲擊,俄羅斯有何反應?
極力否認此事與自己有關,稱可能是烏克蘭防空導彈非正常啟動,又或是波蘭引發爆炸後刻意擺拍。
美國為何不願波烏邊境情勢升級?
歐美正想利用冬季攻勢前的機會之窗,探尋俄烏衝突的外交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