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普京部署「冬季攻勢」 成功卻不必在冬季?
自從克里米亞大橋(Kerch Bridge,又稱「刻赤大橋」)疑似被烏軍攻擊之後,俄軍自10月10日起一連兩日對烏克蘭各地發動密集的導彈和無人機攻擊,打擊了不少平民設施,烏方更稱有三成能源基建遇襲。雖然11日的攻擊規模明顯比首日攻勢為小,但此等反攻已能大約預示普京的「冬季攻勢」樣態為何。
對於刻赤大橋遇襲,普京指之為烏克蘭秘密行動部門所為的「恐怖主義行動」,警告如果「恐襲」持續,俄羅斯將會有更嚴重的報復。
雖然此前克里米亞已曾遭到烏克蘭攻擊,而跟這次不一樣,烏克蘭官方更已承認責任,俄方當時卻未見升級回應,但畢竟刻赤大橋是普京「收復」克里米亞的象徵建築,在俄國國內右翼呼籲升級戰爭良久的背景下,刻赤遇襲就成為了普京改變戰爭樣態的契機。
此刻的遠程攻擊,在冬季來臨之際,也對烏克蘭造成了另一種威脅,即寒冬中可能會出現能源基建受襲而失去暖氣供應的情況。在近日連番受襲、經歷大範圍斷電的烏克蘭西部大城利沃夫(Lviv),當地政府已購買數百台燒柴爐分發全市,並計劃會多購數千台,可能會安裝在一般人的地下室,又或者可讓公眾聚集取暖的場所。
而在供電受阻的情況下,烏克蘭政府亦呼籲民眾減少用電,並停止了電力出口。如果俄軍針對能源基建的攻勢持續,本來不像歐盟國家般擔心過冬能源短缺的烏克蘭,將會在這個意義上「加入歐盟」。
不過,即使俄羅斯右翼民族主義者對普京的此番攻勢大有正評,但俄軍能否持續這一類遠程大規模攻擊,其實值得質疑。雖然外界對於俄方具體軍備數字未能準確掌握,但不少軍事分析都認為俄羅斯缺乏內置晶片的精準打擊導彈,此前更曾將S-300的防空導彈改裝用作對地攻擊,某程度上是其缺乏精準武器的一種體現。而在用於替代導彈作基建攻擊的自殺式無人機,俄軍現在已普遍使用從伊朗進口的Shahed-136,也間接顯示出其先進打擊能力的缺乏。
至於這是否符合事實,我們從未來數日俄羅斯還能否維持像10日一般的大規模攻勢便可知一二。
而即使俄方能維持這種遠程攻擊,集中打擊基建。除非此刻仍然高漲的烏克蘭抗俄民情突然消失,否則沒有前線陸上軍事推進,遠程攻擊依然難以改變戰爭形勢——特別是在歐美此刻正準備對烏加快輸出防空系統之際(德國的第一套系統已送至烏克蘭)。
在目前戰爭的三大主線,俄方並沒有明顯優勢。在烏東盧甘斯克(Lugansk),以至南部的赫爾松(Kherson),烏克蘭軍的反攻依然在較明顯地緩緩推進;俄軍的攻勢只在於頓涅茨克(Donetsk)的巴赫穆特(Bakhmut)一路,而這已是俄軍攻堅三個月的前線。
普京此前宣布「局部動員」得來的兵力,也沒有那麼快能在前線見到實效。
因此,即使遠程攻擊能源基建變成俄軍的冬季攻勢主軸,其實效也許不會在這個冬天就能呈現出來。
普京此刻的最高層策略,其實跟開戰至今一樣:無論俄方戰爭目標以至其具體戰術如何調整,長遠打下去某種定義下的勝利始終是屬於俄方的——這似乎就是普京對這場戰爭最核心的信念。
目前,普京在國內外的形勢,都有讓他長期打下去的本錢。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11日公布的估計,俄羅斯經濟本年預計只會收縮3.4%,遠低於其4月的8.5%水平,而且俄羅斯的每月進口貨價值也已回復到甚至超越戰前的水平,可見俄羅斯的經濟抵禦得住西方制裁。
上周俄國內部各派軍事力勢(車臣、華格納軍團、國防部)的互相批評,也很明顯穩穩控制在普京掌握之中。普京新任命的對烏作戰總指揮蘇羅維金(Sergey Surovikin)的強硬派背景也已得到了車臣和華格納軍團方面認許。由此可見,俄國安全部門的內部路線之爭並不影響到普京的掌控力。
在對外形勢上,印度、中國、土耳其等一眾主要國家依然保持中立,繼續購買俄國能源。而對能源價格有巨大影響力的沙特更似乎透過OPEC+本月決定的每日200萬桶石油減產去支持俄羅斯的能源收入。如果此情不變,普京將能繼續能「外顧無憂」地打下去。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要問的是,就算烏克蘭及歐美國家能熬過本年冬天,下個冬天呢?整個西方的抗俄陣線還能支持下去嗎?這個問題的解答,也許就是普京戰略計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