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目標一變再變:俄羅斯軍事失利的決策原因
導致俄羅斯軍事失利的原因很多:不知己也不知彼、軍事實力支撐不起戰爭野心、軍事科技與西方存在迭代差距、策動戰爭的正當性不夠、士兵缺乏足夠戰爭意志等等。還有一條很重要、很容易被忽視的原因,就是在俄軍統帥部和總參謀部層面,始終缺乏一個清晰而堅定的戰爭目標,梅德韋傑夫最近的發言,讓這個感覺特別強烈。
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後,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在社交平台Telegram上發文,稱烏克蘭今後將面臨更多打擊。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第一集結束了。之後還會有其他的……我將表達我的個人立場......一個包含着納粹政治因素的烏克蘭政權將對俄羅斯構成持續、直接和明確的威脅。因此......我們未來行動的目標……應該是徹底瓦解烏克蘭政權,」
梅德韋傑夫的這個表態,等於把戰爭目標又拉回了2月初俄羅斯發動對烏「特別軍事行動」的高度,即:對烏克蘭「去納粹化、去軍事化」,推翻烏克蘭澤連斯基政府,扶持親俄代理人政府或者直接對烏克蘭進行軍事佔領。
然而這個目標,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戰爭進行還不到100天的時候,迫於俄軍前線失利,烏克蘭展現的出人意料的抵抗意志,以及美歐等國的大規模軍事物資與情報援助等,就已經被俄羅斯方面放棄了。
今年2月初,俄羅斯方面採取了南北兩翼鉗形開進,配合東部平推戰術,向北部基輔、南部敖德薩、東部頓巴斯地區全線進攻,試圖一舉控制整個烏克蘭東、南部地區,並通過在基輔扶持代理政府遙控烏克蘭西部非俄語地區。
但是這個野心勃勃的軍事計劃,因為各種原因疊加,最終以北線放棄進攻基輔,南線放棄蛇島和「莫斯科號」巡洋艦被擊沉為標誌,算是失敗了。
全線進攻失敗後,俄羅斯調整了戰爭目標,開始對東部頓巴斯地區進行重點進攻。
這個時候普京就已經不再談「去納粹化、去軍事化」了,他應該認識到,以俄軍現有軍事資源與作戰能力,想推翻烏克蘭政府已經不可能了,與其全線鋪開處處損兵折將,還不如集中軍事資源,鞏固並擴大對頓巴斯地區的佔領。
調整戰爭目標後,經過幾個月的艱難鏖戰,俄軍總算取得了一些戰爭成果,主要是攻克了亞速鋼鐵廠,吃掉了頓巴斯北部、東部、東南部的一些區域。
但是,俄羅斯從基輔和南部戰場撤兵,使得烏軍士氣迅速高昂,同時歐洲訓練的烏軍士兵也逐漸開始被投入戰場,再加上西方的軍事資源和情報援助,烏軍抓住機會在頓巴斯門前打了一個翻身仗,一舉收復了東北部哈爾科夫地區近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迫使俄軍又從局部進攻,轉向了戰略防守。
這是俄軍第三次改變戰爭目標,這個「攻」「防」轉變,是一個根本性的方向性轉變。
為有效進行戰略防守,俄羅斯進行了二戰後的首次戰事動員為前線擴充兵員,並且通過公投,把原屬烏克蘭的四個州吞併納入了本國領土。
俄方這些動作是在丟失了哈爾科夫要地,以及普京到中亞參加上合會議向中印表示理解中印「擔憂和關切」並「願意儘快結束戰爭」後密集展開的,其目的顯而易見,寄望通過公投把原屬烏克蘭的四州領土變更為俄羅斯領土,將原本針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轉變為保衛戰爭,在為戰爭重新尋找合法性的同時,保住現有戰爭成果,好儘快結束戰爭擺脱被動。
應該說,戰爭進行到這個份上,因為俄軍在前線的被動狀態,再加上俄羅斯在國內、國際面臨的巨大壓力,在保住現有戰爭成果的基礎上,普京是有意願儘快結束戰爭的。
另外在歐洲方面,因為戰爭帶來的經濟危機、難民危機、能源危機,再加上強勢美元給歐洲帶來的嚴重輸入性通脹,歐洲主要國家,尤其是德法意等,也希望能儘快和俄羅斯談一談,儘快結束戰爭。
但是,令俄羅斯和德國等都想不到的,短短兩周之內,接連發生了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克里米亞大橋被炸事件,使得形勢急轉直下。
在這些接二連三的災難性事件刺激下,俄羅斯明顯又怒了,在向烏克蘭扔了大量導彈報復後,以梅德維傑夫最新表態為標誌,又有把戰爭目標改回初始目標的趨勢。
這很可能使俄羅斯第四次改變戰爭目標——儘管以當下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根本支撐不起這個宏大的戰爭目標。
無論做什麼事,有一個清晰而堅定的、經努力可實現的目標都非常重要。
盤點人類戰爭史就知道,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全軍上下、全國上下都要有一個清晰而堅定的、經努力可實現的戰爭目標。
在這樣一個目標牽引下,上下一致,不怕犧牲,圍繞這個目標作戰,才能取得戰爭勝利。
戰爭目標的嬗變與混亂,會讓從將軍到士兵無所適從,必然導致作戰行動混亂、戰鬥意志消失,到最後會讓國民也不知道到底在為什麼而戰,產生厭戰情緒,失敗幾乎就成為必然結果,回顧這場戰爭從開始至今,俄羅斯在這個問題上的教訓深刻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