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慧思拜相|英國人為何如此期盼一位戴卓爾夫人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英國外相卓慧思9月5日當選保守黨黨魁。早在7月末,當被問到誰是英國保守黨有史以來最好的領導人時,兩位選人卓慧思(Liz Truss,又譯作特拉斯)與辛偉誠(Rishi Sunak,又譯作蘇納克)不約而同地表示,是戴卓爾夫人。

▼英國外相卓慧思當選英國保守黨黨魁,點擊觀看她上台發表勝利演的現場圖片:

+2

兩人對於戴卓爾夫人的推崇都不遺餘力。

卓慧思在一次競選活動時說:「她扭轉了我們國家的一個困難時刻。當我們看到柏林圍牆倒塌,看到自由、民主以及對我們對價值觀的自豪感影響到世界其他地方時,你知道,她是一個偉大的領導者,一個真正改變世界的領導者。」

辛偉誠則表示:「我有戴卓爾主義的價值觀。我相信努力工作、家庭與誠信的價值。我是戴卓爾的追隨者,我以戴卓爾追隨者的身份競選,也將以戴卓爾追隨者的身份執政。」

兩人都在向戴卓爾夫人靠攏。可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桑德斯(Robert Saunders)所言,「兩者都從戴卓爾的神話中挑選了一些方面,以滿足他們自己的政治目的。」他們為什麼要向戴卓爾靠攏?最簡明扼要的答案久是,為了獲得保守黨內的支持以贏得選舉。

問題是,他們的仿效是有效的,不僅是在保守黨內,在英國社會是有很大助力的。在約翰遜上台時,人們一度以為「保守黨已將戴卓爾拋在腦後」,然而這只是一種幻覺。原來社會也很自然地開始思念當時將英國拽出泥潭的戴卓爾夫人。必須要問,為什麼英國人如此期盼一位戴卓爾夫人。

延伸閱讀:

卓慧思不是「鐵娘子」 她還有點「瘋」

卓慧思當選英國首相:「最差首相」碰上最差開局

「派錢」抗通脹第一人? 英國首相大熱卓慧思的理財「哲學」

卓慧思相位在望:是下一個戴卓爾、約翰遜,還是文翠珊?

辛偉誠敗選:難做印裔首相第一人 只輸在膚色?

戴卓爾夫人是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Getty Images)

從最討厭到最懷念

戴卓爾,在卸任後的十幾年裏曾上榜「英國人最討厭的公眾人物」前三名,但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英國人卻開始懷念她。

如今的英國經濟面臨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顯示,按美元計算,印度的經濟規模在2021年最後一季已經超越英國,並且在2022年第一季擴大優勢。也就是說,英國的經濟規模被印度超越,降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這對於正竭力應對通貨膨脹危機的英國政府來說是一大打擊。

7月英國通脹率已經達到40年來新高的10.1%,能源和糧食價格高企,沒人能提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而同樣在經濟衰退時期上任的戴卓爾,在1979年率領保守黨贏下大選,出任英國首相。她在任的11年間,正值兩伊戰爭爆發後的全球能源危機。從1979年到1981年,原油價格從每桶15美元漲到最高39美元,翻了至少一倍,給當時的英國經濟造成極大打擊。在那段時間,英國甚至要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救助貸款。戴卓爾上台後大刀闊斧地改革稅制、推行私有化,並打贏了馬島戰爭,讓英國人重溫了一次「日不落帝國」的落日餘暉。

雖然戴卓爾也給英國造成了貧富分化增大、製造業衰退、家庭債務增高、工會權益削弱等諸多爭議與影響,但最直觀的結果是,英國經濟在她的任期內逆轉了衰退,通脹從1970年代的25%下降至個位數。隨着德、法等國的經濟增長放緩,起碼英國經濟結束了相對下滑。以至於如今幾乎每位保守黨首相,都聲稱自己要在經濟上繼承「戴卓爾主義」。

英媒《獨立報》稱,「戴卓爾是保守黨唯一真正感到自豪的領導人」。所以,參與此次競選的每個保守黨候選人,也都標榜自己要從戴卓爾身上繼承點什麼。

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80年代主導西方世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方向,提倡放任市場和縮減公共開支的政策。圖左美國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Getty)

一個字:亂!

對戴卓爾的期待,更能反映出英國社會心裏的鬱結所在。時代變了、英國的實力變了,認識到這些他們更加焦慮,所以期盼戴卓爾。

作為歐洲的島國,英國一直試圖在對於歐陸國家的獨立,和和對歐陸國家的制衡中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回看過去這幾十年,從英國融入歐洲一體化到脫離歐盟,正是在這個平衡中掙扎的一個典型歷史周期。

英國經濟始終是在緩慢增長,或是陷入停滯,這是因為英國始終沒有趕上風口。在此過程中,全球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增長和團結,更讓英國在一些殖民遺留問題上占不到任何便宜,這讓英國更加失落。畢竟,英國,曾是世界上的頭號霸主,通過殖民的方式統治過全球,這種統治者的思維,並不是一時就能消除的。

在域外找不到優勢,英國又把眼光移回了歐洲域內,開始把怨氣撒到歐盟身上。當英國感到歐洲一體化已經無法帶來足夠的好處,甚至會進一步束縛自己時,歐盟就成了各種矛盾問題的替罪羊。最終,英國脫離了歐盟。

然而,此時的英國更不具備對歐洲大陸搞平衡的實力和條件。這樣的落差則更加把英國推向了美國。隨着英國「脫歐」,所剩的選項更少,跟隨美國左右,成為重塑英國地位的現實選擇。英國更急於向美國證明自己的「價值」。這也就不難理解英國在俄烏衝突中的積極表現——在力挺澤連斯基的同時,還頻頻向法、德等國家施壓,要求這些國家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英國,要替美國說一些美國不方便說的話,替美國做一些美國不方便做的事。

圖為2022年8月31日,兩名英國保守黨黨魁候選人辛偉誠(左)和卓慧思(右)在倫敦參加husting(競選演講拉票活動)之後站在台上的情形。(AP)

但其實,曾經的美國,在二戰之後,憑藉着實力的優勢,在百廢待興的歐洲甚至是世界,遊刃有餘地操弄着治與亂。然而今天的世界已經不是那時,今天的美國也不是當年的美國。美國已經沒有辦法肆意妄為。隨着美國影響力的變化,英國接下來的命運將更加難以捉摸。如果說,把英國比作一艘船,那這艘船,早已失去自我驅動力,只能隨波逐流、飄忽不定。

回顧英國的亂:當下的政治亂局,本質是場治理之亂——約翰遜政府置英國民眾利益於不顧,無視民眾的訴求;面對治理之亂,約翰遜的選擇,卻是以亂治亂——利用俄烏衝突轉移國內注意,非但不解決問題,反而做出以亂治亂這種選擇。且不說其他,當下的結果顯而易見——英國經濟,正在為美國的錯誤決定承受代價。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制裁導致英國物價飛漲,通脹創40年來最高水平。英國的牛奶價格上漲了20%,天然氣價格上漲了40%,電費與取暖費迅速攀升,80%的英國人遭遇不同程度的物資短缺。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一味做其他國家的追隨者,下場,只會是如此。一步錯步步錯——英國仍然活在過去的殖民榮光里,沒能及時認清自己相對實力與地位的變化。說白了,時代變了、英國的實力變了,但是英國的思維沒有跟着轉變過來。今年,英國政壇的亂局看似是偶然事件,其實背後有着必然的趨勢。

去年,英國主辦G7峰會,時任首相約翰遜說了這樣一句話:80年前,丘吉爾和羅斯福站在一起,承諾要給世界一個更好的未來。今天,美國總統拜登和我也這樣做了。足可見,英國人對歷史榮光的懷念和想像。但我們都知道,英國已經一去不回頭。

危機愈是深重和複雜,人們就愈渴望一個充滿個性和魅力的強人來領導,如今的英國就是如此。英國劇作家黑爾(David Hare)表示,「如果戴卓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掌權,我認為不會有這麼多人死去」。是啊,這是多質樸的一個想像和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