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佩洛西訪台與軍演測試全球輿情 北京看到了什麼?

撰文:祁賓鴻
出版:更新:

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作佩羅西、裴洛西或波洛西)於夜色中抵達台灣,引發一連串局勢震盪。如今軍演的硝煙已然散去,盤點此次事件中的各方損益,中國可謂是以「後發先至」的姿態,完成了一次多角度的壓力測試。

之所以要稱「後發」,是因佩洛西確實在先手出擊上,給了中國一定挑戰,那便是8月2日至3日的洶湧輿情。佩洛西抵台當夜,中國網路上出現不少激憤批評,認為政府的無所作為,將令中國喪失戰略威望,淪為被外界輕視的「紙老虎」,台灣則會成為各國政客爭相到訪的「民主打卡地」,一中原將更被掏空;但之所以稱「先至」,也是因為事件的後續發展,讓中國的戰略得分持續上升,不僅足以平息輿情波瀾,更讓中方在未來解決台灣問題上,收穫了不少寶貴經驗。

在軍事場域,解放軍藉着此次「師出有名」,實地演練了區域拒止,並讓導彈飛越台灣上空,測次了美台雙方的應對反應:美方雖持續表示將派軍艦穿越台灣海峽,「捍衛自由開放印太地區」,卻毫無動靜,更未有其他實質軍事反制;台灣則更誇張,先是對導彈飛越上空一事閉口不談,又在日方揭露此事後自欺欺人,稱「導彈進入大氣層不算領空」,同時將所有解放軍釋出的「逼近台灣海空照」定調為「P圖」。

而更重要的,是中國藉着此次政治風波,進行了兩大層次的國際輿論測試。

8月6日央視旗下「玉淵譚天」微信公眾號發布當日解放軍演訓影片,可見疑為花蓮和平發電廠的白色建築物(紅框處)。(截圖自「玉淵譚天」影片)

泛西方陣營並未盛讚佩洛西

首先,是泛西方陣營對此次佩洛西訪台的評價。與中國輿情的事前擔憂不同,泛西方陣營並未對佩洛西的抵達「一片叫好」,而是發出了此起彼落的譴責與檢討,其中又可分為兩個方向:對佩洛西的批評、對美國威信的擔憂。

在批評佩洛西上,各方論述可歸結為一句簡語,「佩洛西的一意孤行只為自身利益,而非美國大局」。例如《時代雜誌》(Time)便於8月3日的報道中表示,「除了譁眾取寵外,佩洛西的訪問並未帶來任何實質收益,代價卻是中美將在全面戰略競爭的路上越走越遠」;《紐約客》(The New Yorker)亦在8月4日刊出對學者雪萊·里格(Shelley Rigger)的採訪,里格抨擊道,「佩洛西訪台從來都不是實質性的事情,這始終是一種象徵性的姿態」、「對我來說,這不戰略、不理性、不聰明,也不是由國家安全專業知識或思想所驅動的」。

而在對美擔憂上,各方論述可大體總結為,「佩洛西此舉會讓人懷疑,美國的政治精英是否已對印太戰略形成穩定共識,且面對中國多日軍演,美國的無所作為恐進一步折損自己的大國威望。」例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便於8月3日刊文,稱佩洛西的訪問是不必要的挑釁,並可能破壞拜登政府的印太佈局,讓盟友懷疑美國的亞洲政策缺乏統一戰線,且由事件後續發展來看,中國展示了力量,美國卻有所猶豫,無疑是向該地區盟友發出糟糕信號。

回顧現實,對北京而言,佩洛西訪台可能出現最糟的國際輿情狀況,便是泛西方陣營同聲嘲諷北京嚇阻失敗,且宣稱台灣問題的本質並非「政治紅線」、「核心利益」,而是中國虛張聲勢的藉口。然由上述結果觀之,佩洛西或許收穫了個人的政治聲量,台灣也推動了一波大內宣,國際輿情卻罕見沒有普天同慶,且對佩洛西甚至美國政府多有批評,顯然是明瞭此事的嚴重性。

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晚上10時43分在台北松山機場落機,在眾人陪同下走在停機坪上。(AP)

而如此發展有助中國鋪陳下一階段的輿論戰線:「師出有名」,詳細來說,便是形塑「美國才是挑釁者,中國始終努力維持和平現狀」的輿論形勢,並藉此強化對台武力威懾,突破過往軍事互動慣例,營造新常態。例如通過8月4日起的圍島軍演,解放軍徹底廢除了「海峽中線」;8月14日美國參眾議員5人團訪台後,解放軍東部戰區於15日再度軍演,創下「議員訪台便軍演」的先例。

眼下美國即將迎來中期選舉,往後應會有更多政治人物前來台灣「快閃打卡」,而伴隨北京持續借此「師出有名」,台海恐會形成「多訪問」對上「多軍演」的新常態。但平心而論,在佩洛西之後,不論此後來訪的美國參眾議員隸屬何黨,其所收穫的政治能量皆在遞減,一來特朗普(Donald Trump)官司吸引了美國媒體與輿情,台海議題正在降温;二來參眾議員的位階不如佩洛西特殊,無法突出訪問的特殊性。

反之,中國已借佩洛西訪台一事,奪佔了部分國際輿論「高地」,往後亦更有可能持續推進,藉著議員訪台持續軍演,鞏固新的台海現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正是借用國際輿情的「中國吃虧」認知,順水推舟實踐了「吃虧就是佔便宜」的戰略技巧。

8月3日,佩洛西到台灣總統府跟蔡英文會晤。(AP)

「支持中國」的輿論動員

而第二層次的輿論測試,主要是針對「支持中國」的國際動員。由結果觀之,中國在這一場域可謂收穫頗豐。

首先是國際組織,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杜加里克(Stéphane Dujarric)在被問及對佩洛西訪台有何評論時,表示聯合國的立場與1971年做出的有關一個中國的2758號決議並無差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亦再次重申,聯合國將繼續尊重一個中國政策和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758號決議。阿拉伯國家聯盟與上海合作組織亦表態奉行一個中國原則,支持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而在國家層次,俄羅斯、白俄羅斯、塞爾維亞、希臘、伊朗、敘利亞、巴勒斯坦、突尼斯、埃及、朝鮮、老撾、柬埔寨、巴基斯坦、緬甸、印尼、泰國、越南、埃塞俄比亞、蘇丹、南蘇丹、剛果(布)、南非、特里尼達、多巴哥、尼加拉瓜、古巴、委內瑞拉等多國官方皆表態支持中國,包括對一中原則的再確認、對美國挑釁的譴責、對中國維護主權領土完整的支持等。

除此之外,俄羅斯、泰國、古巴、南非、津巴布韋、安哥拉、烏茲別克、沙特、埃及、巴哈馬、瑞士等地皆有媒體發表評論,稱佩洛西訪台為不明智的挑釁,將破壞地區和平與穩定。

8月2日,台北示威者手持標語,反對佩洛西訪台。(Getty Images)

與此同時,相反聲音亦有市場。例如七國集團(G7)外長便於3日發表聯合聲明,稱中國的「威脅行動」,包括實彈演習及經濟脅迫,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升級,並敦促北京不要單方面以武力改變區內現狀。類似敘事大體集中在歐美國家的官方表態上。

而綜合上述結果可以發現,從俄羅斯、少數歐洲國家,到亞非拉多數國家,其面對此次佩洛西訪台引發的震盪,皆選擇了相對支持中國的立場,並表示美國才是台海和平的破壞者。至於反方敘事,雖說G7曾是全球的大國集團代表,但其聲明此次顯然沒能團結全球輿論場,甚至不能說服歐美內部的媒體評論。

對中國來說,此一測試的意義在於,能為往後的台海新常態預先規劃輿論戰線。一來,若國際輿情對解放軍軍演的質疑與擔憂,大過了對美國的譴責與對中國的支持,北京便須耗費較多精力與資源來緩衝,甚至可能自我克制;反之,若國際輿情普遍支持中國,僅有少數國家抨擊軍演是「過度反應」,北京便能較有餘裕地推進新常態,不必擔憂「中國威脅論」壓過一切。

二來,如若未來真有一日,必須以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則今日的輿情反映,也不失為一個參照樣本。自然,「武統」與軍演程度有別,可能引發更多負面輿情,也可能讓此次原本相對中立的國家出聲譴責,但即便如此,譴責也可分成「政治正確派」與「強硬派」,前者極可能在表態結束後,繼續與中國的往來,而不影響雙方實質交流與互動,更不會導致外交關係生變;後者則可能趁勢發起諸如經濟制裁、外交孤立等實質打擊,並要求全球共同參與。而通過此次測試,北京或許會得出,「政治正確派」的占比高過「強硬派」的結論,並將其納入日後解決台灣問題的決策考量。

台灣問題是中美的戰略持久戰,此次輿情測試僅是新階段的開頭,在可見未來內,伴隨中美博弈的進行,輿情的測試仍將繼續開展。

【佩洛西訪台輿情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