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喝止的不只是佩洛西
在中美關係上,佩洛西可以說是一個帶有巨大破壞性威力的「自走炮」、慣犯,她其實很清楚白宮與國務院並不支持她的訪台計劃,也清楚台灣問題對中美關係的重要性,知道這件事如果發生可能對中國在各方面造成的深度刺激,但她就是不死心,就要刻意為之,一而再,很可能還會再而三地,要去謀劃並完成這個行程。
她這樣做到底要幹什麼呢?除了意識形態上的原因,就是為了跳「出位」,為在退位前給自己再刷上一層「挺台」與「反共」的油漆,把「美國第三號政治人物訪台」作為一枚業績勳章帶進自己的棺材裏。
當然,瞄準台灣當局的政治需求,為退位後繼續發揮餘熱,在涉台問題上賺取演講費,也是一個挺現實的目的。這些年有不少美國政治人物,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把台灣當成了個人提款機,包括前國務卿蓬佩奧。
說白了,佩洛西就是要以中美關係和中國的主權與尊嚴為犧牲品,以在台灣問題上打臉中國的方式,寧可給中美關係與區域和平帶來災難性影響,寧可讓美國為此和中國在台海打一仗,也要去滿足自身的價值追求與政治聲望,服務於自身最狹隘的利益。
了解佩洛西的人都知道,這就是佩洛西,她能幹出這樣的事,一點都不奇怪。從佩洛西當面手撕特朗普國情咨文一事來看,她大概率是一位威懾度拉滿,不受敵人規則約束,受到威脅即謀劃反擊的狠辣政客。或者她樂於表現出這樣的特質。
事實上,在廣義的西方政壇,包括在台灣以及選舉制度改革之前的香港,從來不缺這樣的政治人物,尤其在議會系統和選舉周期,香港人對此並不陌生。
西方體制與政黨文化與中國不同,他們是一種多中心結構模式,權力分散且互相制衡,西式政黨也不像組織嚴密的列寧主義政黨,它們沒有什麼嚴密的組織與嚴格的紀律。這種以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為精神內核的民主政治制度給他們提供了「做」的巨大空間,選舉政治則決定了這些政治人物們必須首先有曝光率才有政治未來。
所以,他們不光在外交議題上這樣玩,在內政議題上往往也這樣玩。他們逮住什麼吃什麼,在一些議題上經常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越是有爭議越火爆的議題,越有人愛往前湊。膽子更大,能量更足一點的,譬如佩洛西這樣的,則是製造議題吃民意。
台灣問題這麼大,在美國政治和中美之間又是如此敏感,怎麼才能玩一玩這個議題,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加分?每一個美國議員睡覺前,可能都會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至於什麼中美關係大局,區域和平穩定,美國國家利益等等,根本不在這些政客的決策考慮範圍。
現在的問題是,不光佩洛西等美國議員在考慮這個問題,歐洲不少國家的議員(包括部分歐盟議員)也開始跟風,日本也在躍躍欲試。
因為拜登上任後採取了強化與盟友體系合作以應對中國挑戰的外交戰略,台灣問題又最能牽動中國政治與外交神經,所以近兩年來不斷有歐美議員成批量訪問台灣,數量與層級上不斷刷新歷史,台灣蔡英文政府也不失時機將此宣揚為自己的外交成績。
若佩洛西順利訪台成功,就為這個本已存在並且正呈現惡化趨勢的「現象」又捅了一個大洞,會形成極為嚴重的「破窗效應」。她不僅踐踏了中國的主權、底線與尊嚴,等於宣告終結了美國的「一中政策」,還會形成嚴重跟風效應。倘若每個國家都這樣跟風下去,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劃的紅線,還能不能在國際上立得住?
所以,佩洛西想通過訪問台灣以打臉中國的方式給自己的棺材蓋刷漆,中國除了對美國採取相應措施,還會把回擊力度聚焦到佩洛西個人,會以讓她感到疼的方式,把她的臉打腫打爛,甚至以她的安全與利益為籌碼,來喝止住她和接下來可能更多的效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