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方對安倍的高度評價?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葬禮7月12日在東京舉行。據日本外務省稱,至今總計有259個國家和地區、機構發去約1,700份唁電。不少國家政要對安倍去世表達了同情、哀悼並對他高度讚揚。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7月11日訪問日本,對安倍遭槍殺身亡表達哀悼之意,並盛讚安倍是「具有遠見的人」,印度將7月9日定為全國哀悼日。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稱許多人都會記住安倍的全球領導力。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表示日本正在失去一位偉大的首相,他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自己的國家,並努力為世界帶來平衡。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說,世界失去了一位有遠見的偉人,加拿大也失去了一位密友。
英國《金融時報》在7月9日的一篇社論中讚揚道,安倍恢復了日本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長期任職的他在經濟和外交方面留下了巨大的遺產。《華盛頓郵報》對安倍大加稱讚,稱他為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的一名「頗具政治影響力的領導人」,而「保護日本和日本的民主」是他兩次擔任首相時的使命。
俗話說蓋棺定論,該如何看待安倍受到的眾多讚譽?
首先,對逝者的態度不是給逝者看的,是給活着的人看的。對逝者做出符合本國利益的評價是各國當局者該做的事。評價其他國家的政要前政要是每個國家都會遇到的常態化禮尚往來。而在慰問電中積極評價逝者,是基本禮儀。沒有哪個國家的領導人會在他國政要的最後一刻惡語相向。因此可以看到,各國的評價中,大都暢談安倍的貢獻。
在一個政客的一生中,找到其做過的一些貢獻,應該不難,但並不是說他一生最重要的作為是做了這些貢獻。因此不要因為唁電高度評價了安倍就覺得他真的很了不起。
而至於是否認為安倍傑出、偉大、有遠見,因國家而異,並不是所有肯定安倍的國家都持有如此高度的讚揚。持這樣立場的是美英加等國。這同日本與西方的親密關係分不開。
日本現在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一直積極融入西方,追隨西方。對安倍的肯定,是對日本國際角色的肯定。看中的是日本能夠帶來的政治經濟利益。《華盛頓郵報》高度評價安倍時提到安倍與美國、印度、和澳洲一同塑造「印度太平洋」的戰略藍圖;試圖推動修憲動議,實現日本「軍事正常化」……上述舉動,對於應對中國崛起、台海危機以及朝鮮核威脅都是必要的。文章稱美國應支持日本「軍事正常化」,理由是:日本不會因此廢棄憲法中有關「永不發動戰爭」的條款,且有助於應對中國崛起,甚至是「保衛台灣」。所以說,西方政要對安倍的高度評價,和日本對美西方的戰略附和是分不開的。
最後一個是話語權的問題。西方媒體爭相將安倍拔高至「近乎神話的地位」,並將日本吹捧為「和平與穩定的縮影」。而菲律賓《馬尼拉時報》(The Manila Times)記者、專欄作家馬卡本塔(Yen Makabenta)則發文認為這根本站不住腳。他稱對於安倍的「讚頌」存在一個重大斷層。地緣政治的必要性要求西方大國掩蓋這樣一個事實:安倍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者」,否認大屠殺的存在——也就是南京大屠殺。
為什麼西方媒體對安倍的評價沒有注意到其在歷史問題上引發的巨大爭議,為什麼西方媒體和菲律賓媒體的看法不一致?原因是二戰後審判日本是在美國的主導下進行的,亞洲飽受日本侵略的國家話語權有限。美國在二戰結束後基於自身地緣戰略需要將日本發展為美國的盟友,導致日本對戰爭罪行的清算不徹底,悔過不深入。長期以來,美西方社會掌握着龐大的傳媒話語權,在西方中心論的傲慢下,西方媒體將西方看日本的視角塑造為了世界視角,產生深遠影響。
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事情的本質。西方立場不能完全代表包括中韓等亞洲人民在內的全部感受,他們對安倍在歷史問題上的表現頗有不滿,這是事實的。中韓等亞洲鄰國人民,不必以西方論斷為權威,也不必被西方聲音所裹挾,以持有不同論調而動搖。正如馬卡本塔所說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而非歷史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