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污名漸褪成潮流商品 全球合法化趨勢的危險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6日刊登一篇評論文章,指出美國近年多宗大規模槍擊案中,多位槍手據報都有吸食大麻,而隨着更多的州份把娛樂用大麻合法化,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頻繁地吸食大麻,導致的成癮和反社會行為亦會增加。
放眼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推動大麻合法化或某程度上對大麻「從寬」,各式標榜無害的CBD(大麻二酚)產品變成流行潮物。大麻的污名漸漸消失之際,社會更應多加警剔。

如今,美國已有19個州份把娛樂用大麻合法化,加拿大亦於2018年對娛樂用大麻「開綠燈」;連德國都有意在兩年內讓大麻全面合法化;不少西方國家的自由派政客都推祟這種軟性毒品是「小服怡情」,而且強調藥用性質,有鎮靜、紓緩壓力之效。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2020年選舉期間,更曾公開笑指大麻「給予很多人快樂」,「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快樂」。

泰國大麻合法化的措施於6月9日生效,為大麻植物的所有部分的醫療和個人使用鋪平了道路。圖為曼谷的Highland咖啡館展示了大麻的花蕾。(AP)

鎮痛的只是國家經濟?

而這種風氣似乎更是有蔓延亞洲之勢,泰國便成了首個大麻合法化的亞洲國家,繼三年前把醫療及研究用大麻合法化,鼓勵「全民種植」,儘管泰國通過的只是醫療用大麻,但在商品化上顯然有越見寬鬆。2020年底進一步鬆綁相關限制,開放持有許可證者種植並販售及出口工業大麻(漢麻,hemp)產品。2021年起,餐飲業者能將漢麻的根、莖、葉以及萃取物用於餐飲之中,生產商亦可把成份用於化妝品、健康食品、藥品等商品之中。

當局最近措施是進一步將大麻從毒品管制名單中移除,泰國民眾可無限量在自家種大麻,僅限家戶醫療用途,不得用於娛樂;在公共場合吸食大麻也屬違法行為,這意味民眾可以在家或私人場所(以醫療用原則)吸食大麻。

無可否認,已兩年半的新冠疫情已重創極依賴旅遊業的泰國經濟,官員政客力推大麻合法化,全力催谷「大麻經濟」,目的是要拯救旅遊業及疲軟的經濟。似乎,真正需要靠大麻「鎮痛」的是國家經濟,而非用家及普羅大眾。

但為了拼經濟,大麻?美國可謂更早及更廣泛地推動大麻合法化,但大麻所引致的社會問題,曝露的只可能是冰山一角。

《華爾街日報》編委會成員Allysia Finley 6日發表的評論文章《大麻與暴力犯罪激增》(Cannabis and the Violent Crime Surge),指出美國近年發生的多宗大規模槍擊案,有多位槍手據報有吸食大麻習慣,例如是眾議員吉福茲(Gabby Giffords)2011年經歷的槍擊案、2012年科州奧羅拉(Aurora)電影院槍擊案、2016年佛州奧蘭多(Orlando)夜總會槍擊案、2017年德州第一浸信會教堂槍擊和2018年佛州高中槍擊案。Finley認為「這可能是巧合,但愈來愈多證據表明存在聯繫。」

泰國大麻合法化的措施於6月9日生效,一名顧客在首都曼谷的Highland咖啡館購買大麻。(AP)

大麻增加自殘及精神問題風險

Finley在文章在續指,現今的年輕人比他們長輩一代年輕時吸食的大麻量更多、更頻繁,而且如今的(娛樂用)大麻平均效力大約是1995年的四倍。因此也較易出現成癮問題,18歲以下開始吸食大麻的青少年之中,每6人就有一人上癮。

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長期及過早吸食大麻引發精神疾病,包括出現幻覺、妄想等急性情神病(acute psychosis),甚至是「scromiting」(尖叫及嘔吐)的症狀及精神分裂症。文章又引述去年美國一項研究指,患有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且同時沉迷大麻的年輕人,其自殘和死於他殺的可能性(通常在變得暴力後)是那些沒有服用的人的3.2倍。另一項分析發現,使用大麻的年輕人出現暴力行徑的風險比正常高兩倍多。

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沒有精神活性成分,不受《危險藥物條例》管制,在港不屬非法物質。(洪業銘攝)

潮流商品化

大麻服用與每宗暴力案件背後是否有因果關係或許難以判斷,但這種表象與趨勢,社會不應輕率漠視。尤其是如今社會對於大麻的污名化日漸減退,越來越多人把大麻與煙、酒相提並論。在本港,近年青少年吸食大麻的情況有所上升,更值得注意的是,含有大麻萃取物的產品近年亦開始充斥香港巿面,像CBD咖啡、化妝品等。這類商品往往是針對年輕人巿場,在營銷及包裝上更貼近潮流商品,而並非在於其真實藥用或醫療用價值,在銷售過程中並無受到任何監管。現時本港法例中,大麻萃取物大麻二酚(CBD)是合法的,但另一成份四氫大麻酚(THC)則是違法的毒品,也就是導致幻覺及上癮的物質。

而由於CBD產品的成份,一般是由漢麻(含有約≤0.3%的THC及12-18%CBD)中提取,因此萃取物可能含有微量的THC。因此巿面上不少標榜CBD成份的產品都可能涉及違法的THC成分。執法部門應當在此類違規商品變得泛濫前,及時堵截。

回看全球,隨着大麻這種軟性毒品已變成商家及政府眼中的「綠色黃金」,外媒更把大麻標榜為繼比特幣後「最具潛力的商品」,盲目封殺之舉似乎變得守舊、不合時宜。但這些吹捧者卻忽視了大麻「合法化」對民眾身心的風險,更沒認清自身政府的監管及執法能力。如何避免違規產品充斥?如何阻止未成年人士取得大麻?如何避免青少年成癮問題?

別忘記,包括*荷蘭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未把娛樂大麻合法化,而大麻合法化給社會所帶來的相關風險及影響根本難以預料。

*注解:而以銷售大麻的「咖啡店」(coffee shop)聞名的荷蘭實際上並未將娛樂用大麻合法化,唯政府就大麻實施「寬容政策」。荷蘭政府官方網站顯示:在咖啡店銷售軟性毒品是一種刑事犯罪,但公訴機關不對咖啡店的這種犯罪行為進行起訴。這一政策允許咖啡店在單次交易中販賣不超過5克大麻,且不對持有5克及以下大麻的公眾進行起訴。

況且,大量科學證據早已指出,大麻成癮會對於青少年腦部發展及精神構成損害,在傳媒、相關企業,以至政客都全面吹捧、淡化大麻產品的毒害性及風險下,只會給予社會大眾錯覺——服用大麻無傷大雅。而從美國的情況可窺見的,最終受害者就是身心未成熟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