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選舉到底是兩輪還是三輪?
剛好一周之前,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以58%的得票在次輪投票之中擊敗極右「國民集會」(RN)的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成為20年來首次連任成功的法國總統,也是自1965年以來首個在擁有國會多數的情況下連任成功的法國總統。然而,無論是勒龐集團,還是在首輪投票中僅以1.2個百分點落後勒龐的極左「不屈法國」(LFI)領袖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皆呼籲選民將目光放到「第三輪選舉」之上。
所謂的「第三輪選舉」當然只是一種包裝,其所指的是在6月12日和19日分兩輪進行的國會選舉。如果馬克龍的「共和前進」(LREM)及其盟友未能取得多數,法國將進入所謂的「府院分治」(cohabitation),由於總統與總理屬不同黨派,馬克龍的權力將受到種種限制。
不利小黨的總統集權體制
法國國會選舉採用單議席選區的劃分,分兩輪進行,如果首輪沒有候選人能獲得過半票數及至少25%總選民數的支持,候選人要進入次輪選舉則需要得到至少相等於12.5%總選民數的票數。
這樣的選舉制度之下,小黨甚難取勝。在2017年已能在總統次輪選舉對上馬克龍的馬林勒龐,在577席的國會中只得8席;當年首輪投票得19.6%選票的梅朗雄則只有17席。
相較之下,馬克龍的陣營在2017年的國會選舉首輪投票中只得32.3%選票,最後經次輪篩選之後竟獲得了350席的多數。
當年馬克龍擊敗勒龐時的得票為66%,比今天的58%為高。然而,根據哈里斯互動民調(Harris Interactive)在4月24至25日進行的民調,馬克龍的陣營依然預計能在6月的國會選舉中奪得326席至366席的穩定多數。
這種利好大黨的選舉結構,在2002年前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將總統7年任期改為5年之後,更變成了總統集權的機制。此後,總統選舉與國會選舉變成了同年舉行,先選總統,兩個月後再選國會。
這可算是「蜜月期中的愛」。選民對總統的支持度尚未被其執政無可避免地消磨,配合起國會選舉本身有利大黨的機制,於是四次改制後的選舉以來,都沒有出現過勝選總統不得國會多數的情況。
由於此等國會選舉高度受到總統選舉結果的影響,將之稱為「第三輪總統選舉」實不為過。
不過,這一次,在馬克龍勝選之後,勒龐和梅朗雄都沒有放棄,一同將其目光放在爭奪更多國會議席,甚至多數議席的角逐之上。
梅朗雄的總理夢
梅朗雄在首輪選舉落選之後已開始打響「選我當總理」的旗號,希望以其極左「不屈法國」統一法國紛亂不堪的左翼政黨,在各個單議席選區中協調推出候選人。根據民調,如果這派能夠全面整合,其得票有可能跟馬克龍陣營爭一日之長短。
問題是,佔了左翼陣營六、七成支持度的「不屈法國」對其他左翼政黨開出的合作條件也甚為「不屈」,當中包括法國政府難以負擔的下調退休年齡政策、提高最低工資、凍結物價,以及修憲改行以公投治國的第六共和。
正處於內鬥之中的綠黨(EELV)有聲音指出此等要求過於激進、缺乏包容,也無助其氣候目標的政策主打。其總統候選人賈多(Yannick Jadot)就稱他支持左翼聯盟,卻不支持以梅朗雄為領袖。
曾是法國主流兩大黨之一的社會黨,在國會選舉中也許是「爛船還有三斤釘」,至今其議席尚比「不屈法國」為多,未必願意放下身段與過去的極端力量合作。如今其黨內對此的分歧已見白熱化。
同時,「不屈法國」也開始與另外兩個更小的左翼政黨展開討論,即法國共產黨(PCF)和新反資本主義黨(NPA)。
除了政綱分歧之外,「不屈法國」也要求各黨按照其在總統首輪選舉得票的比例去決定出選人數。這無疑是以大吃小的舉措,明顯會使左翼聯盟變成「不屈法國」一黨獨大,相信難以獲各黨接受。
兩種極右的不合
另一方面,勒龐的「國民集會」若要爭勝,則無可避免要與比勒龐更右的另一候選人澤穆爾(Eric Zemmour)的「收復失地」(Reconquête)合作。後者在首輪選舉的7%,加上勒龐的23%,以及她在次輪投票中獲超過四成選票的聲勢,有可能使這個極右聯盟能跟馬克龍陣營在國會選舉一較高下。
如今,對右翼聯盟呼聲最響亮的是澤穆爾。但勒龐對於與「收復失地」正式結成同盟卻有所保留。
雖然澤穆爾與勒龐同屬極右,但是他們的政治路線和選民基本盤都甚為不一樣。在移民政策等身份認同、意識形態議題之上,兩人立場一致,大概只有公關宣傳上的差別,前者毫不諱言,後者則避談為上。
但在經濟政策上,澤穆爾則是傳統的保守派,主張減稅、小政府,但勒龐的主張卻是民粹左翼的保護主義,以及各種減稅控制生活開支的政策。因此,澤穆爾的支持者往往是較為富裕、住在城市中的右翼人士;勒龐則較多獲得郊區的勞動階層支持。
澤穆爾預想中的聯盟,是從「收復失地」、「國民集會」到傳統中間偏右共和黨的大聯盟,但馬林勒龐卻一直想扭轉其極右形象,將其所代表的選民包裝成「人民」而非保守、傳統或右翼。在總統次輪投票的翌日,「國民集會」的一位發言人就指他們不支持澤穆爾的右翼聯盟,而是希望建立一個「超越左右的愛國者聯盟」。
因此,即便「收復失地」與「國民集會」在某些選區上可能會有一些協調,最終大概也不會出現兩黨結成同盟的情況。
由於競選需時,而國會選舉離今天只剩下一個半月的時間,如果左右陣營在短期內組成不了有效且團結的聯盟的話,馬克龍大概將能再次穩奪國會多數。
「法國總統選舉到底是兩輪還是三輪」這種提法本身就體現出一種荒謬。
體制上,當然是兩輪。
但實際上,由於國會選舉結果深受總統選舉結果的影響,而且總統沒有國會多數難以扮演好第五共和中「法王」一般的總統角色去順利施政,這樣來說,國會選舉某程度上是總統選舉的延伸,將之稱為「第三輪」實不為過。
然而,由於選民傾向給予勝選總統國會多數,且分裂的黨派難以整合,總統選舉結果出爐之後,國會選舉的結果也大致可以預見,因此這個「第三輪」現實意義不大,能否算得上「一輪」也成疑問。
這種「荒謬」是法國國會選舉現有的特徵,也導致不少選民認為投票再無意義。就目前形勢來看,這個特徵大概不會因為本年的選舉而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