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循環侵襲河內周邊 疫情擾動越南復甦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2022年4月上旬,越南統計總局已發布數據,宣布該國2022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為5.03%,其中,在2021年遭遇Delta變種襲擊的胡志明市在同期也有1.88%的增長額度。

越南的經濟數據讓華文世界開始津津樂道於越南與新冠「共存」的經濟成果,即便事實可能與之有所差異。譬如在4月7日中午,越南衛生部副部長阮長山曾接受採訪,稱越南疫情「開始冷卻」,結果到了當天稍晚時候,上報訊息就顯示當日新增患者九萬餘人,較前日增長了一倍。

環顧越南主流媒體,外界可以發現河內周邊的工業地帶正從2月下旬到4月上旬不斷遭遇疫情的影響。這其中最具代表性莫過於臨近河內的代工產業大省北江省。根據《越南快報》、《勞動報》、《前鋒報》等媒體,一條從招工開始的傳播線也隨之明晰起來。

最早披露這一跡象的是《越南快報》。在2月下旬時,該報指出,從2月下旬開始,相當數量的工人在春節後不返城工作,一些患病工人需要治療,加之日、韓企業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把產能從胡志明市周邊轉移到河內周邊,這使得北江、北寧一線的工業園區用工數量大漲。譬如位於北江省的日本星電(Hoshiden)公司電子廠就是其中的一個突出代表。

到2022年2月下旬,製造各種電子元器件的星電公司北江工廠約有5,200名工人進廠做工,相當於2022年春節前工人數量的90%。該公司從2月下旬開始以每批100人到200人左右的額度補充生產線工人。這種局面與星電北江工廠從2月上旬開始每天通過核酸檢測檢出數十名至百餘名不等的新冠患者有很大關係。

由於星電工廠是為美國、日本等國電子產品提供元件的供貨商,其生產線須臾不能缺人,所以,廠方只求第一時間填補生產線空缺,對工人的技術水平並無要求,只要「能讀會寫」就可簽訂長期合同,公司可繳納社保併發放每個月500萬越南盾(約合1,714港元)的工資。

從春節開始,越南全境就遭遇Omicron變種襲擊,其中河內尤為嚴重,該市756萬人中既有151萬患者。相當於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感染過。(美聯社)

但是,更多的在北江、北寧的「工業園區」的代工企業並不像星電公司那樣財大氣粗,很多越南本地的外貿企業只能要求工人在返廠前先做好檢測。由於很多企業並沒有給工人提供宿舍,仍放任其租住民房,導致疫情在園區和廠區蔓延,在服裝等工人密集的產業,新冠患者佔了一線工人的一半左右。為此,很多工廠被迫讓生產線上的工人身兼多項技能,或者允許沒有相應技能的工人「來廠試工一個月」,如果工人願意就能馬上簽正式合同,但即便如此也只能留下三分之一左右的工人。

更糟的是,不同於河內、胡志明市等醫療資源相對較多的地區,河內周邊的「產業園區」配套的醫療設施在歷經了2021年的疫情後仍然應對力量薄弱。其作用僅限於給自測或公司檢驗出新冠陽性的工人發放「F0」(即越南標準的感染者)證書,持證書者方能憑此向公司請病假並取得保險等勞保福利。

在感染人數居高不下之際,到3月上旬,《勞動報》即披露稱胡志明周邊的同奈等省份的企業迫於現狀,勉強讓一些無症狀的「F0」的「F1」(即密切接觸者)前往工廠工作,以避免人手不足的問題。到3月10日,北江、北寧、太平、北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聚集的地區則大面積出現工人染疫影響企業產能的問題。譬如在北江省,當地至少有三萬上的工人因染疫或類似原因脱離生產一線,許多企業的產能因此減半;在疫情嚴重的河內周邊地區,很多裝配企業的生產線往往只有三分之一的工人;在紡織產業密集的太平省,服裝廠車間因疫情減員20%以上已是家常便飯。

由於當地企業為填補空缺向附近省份繼續招工,這使得北江等省會隔幾天因篩查工人而呈現一次新冠患者的「高峰期」:譬如北江省在3月9日突然篩查出33,147名患者、在13日突然篩出45,386名患者、在18日篩出37,025名患者、在26日篩出23,725名患者均與此有關。

此外,越南衛生部和越南政府的新冠檢測自助申報系統也存在不予錄入、通知不及等問題,僅在胡志明市,就有24%的在線申請被駁回。在轉交當地衛生部門的錄入訊息中,越方直到3月31日才把11日上線的自助申報系統的高危人群預警期從5天縮短到兩天,此舉也無法控制新冠患者為生計而遊蕩的舉動。更糟的是,部分工人為了避免因新冠而失業甚至會拒絕申報健康狀況。

這種持續悶燒的局面使得越南的新冠患者統計數據會隨時出現較大規模的波動。它也讓越南官方有關「疫情轉折」、「疫情降温」的發言隨之大打折扣。目前,越南的新冠疫情已經倒灌入南方工業省份巴地頭頓。這種疫情的循環流動損害了越南的勞動力,面對着新變種的出現與傳播,該國放任並「共存」的局面或許也已到了迎接現實考驗的時候。